- 相關(guān)推薦
孫武文言文翻譯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 。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圣或?qū)O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圣”,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xué)的鼻祖”。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孫武文言文翻譯,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原文:
天下之士與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幾人?求之于言而不窮者幾人?言不窮矣,求之于用而不窮者幾人?嗚呼!至于用而不窮者,吾未之見也。
《孫武十三篇》,兵家舉以為師。然以吾評之,其言兵之雄乎!其書論奇權(quán)密機,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書者罕所及。以是而揣其為人,必謂有應(yīng)敵無窮之才。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與書所言遠甚。
吳王闔廬之入郢也,武為將軍。及秦楚交敗其兵,越王入踐其國,外禍內(nèi)患,一旦迭發(fā),吳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無一謀以弭斯亂。若按武之書以責(zé)武之失,凡有三焉!毒诺亍吩:“威加于敵,則交不得合!倍涫骨氐寐牥阒裕霰瘸,無忌吳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戰(zhàn)》曰: “久暴師則鈍兵挫銳,諸侯乘其弊而起!鼻椅湟跃拍甓コ潦昵锸歼,可謂久暴矣。越人能無乘間入國乎!其失二也。又曰: “殺敵者,怒也。”今武縱子胥、伯嚭鞭平王尸,復(fù)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敵,此司馬戍、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吳也。勾踐不頹舊冢①而吳服,田單譎燕掘墓而齊奮,知謀與武遠矣。武不達此,其失三也。
然則始吳能以入郢,乃因胥、嚭、唐、蔡之怒,及乘楚之不仁,武之功蓋亦鮮耳。夫以武自為書,尚不能自用以取敗北。況區(qū)區(qū)祖其故智余論者而能將乎!
且吳起與武,一體之人也,皆著書言兵,世稱之曰“孫吳”。然而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tǒng)紀,不若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
然吳起始用于魯,破齊;及入魏,又能制秦兵;入楚,楚復(fù)霸。而武之所為反如是,書之不足信也,固矣。
。ㄟx自《權(quán)書》,有刪改)
【注】舊冢:這里指吳王的祖墳。
孫武文言文翻譯
同天下的士人談?wù)撚帽氖,說“我不會用兵”的人有幾個?(在這些人中)向他提出理論上的問題而難不倒他的,又有幾個?在理論上難不倒他,用他來領(lǐng)兵打仗而能夠難不倒他的,又有幾個?哎!至于說領(lǐng)兵打仗而能始終難不倒他的人,我從來沒有見過哩!
孫武寫了《孫武十三篇》,軍事家都把他當(dāng)作老師。然而依照我的看法,孫武是談?wù)摫ǖ慕艹鋈宋!他的書論述奇特、?quán)變、秘密、機智這些用兵的技巧,神出鬼沒,自古以來那些談?wù)撚帽闹,極少能比得上的。從這一點來揣測他這個人,一定具有應(yīng)付敵人的無窮才能。(卻)不知道他領(lǐng)兵打仗竟不能每戰(zhàn)必勝,而且和他在書中談的相距甚遠。
當(dāng)吳王闔廬攻入郢都的時候,孫武為統(tǒng)帥。等到秦國和楚國聯(lián)合打敗吳國的軍隊,越王勾踐率大軍進入踐踏了他的國家,外禍內(nèi)患一朝接踵而來,吳王奔逃,來不及自救。孫武完全沒有一點辦法消除這些禍亂。假如依據(jù)孫武自己的書來指責(zé)他的過失,總共有三條!毒诺亍分姓f:“把威勢加在敵人頭上,就要使他不能同別國結(jié)交。”然而孫武卻使秦國能夠聽到申包胥(楚國大夫。吳兵入郢都,申包胥至秦求救,哭于秦廷七日七夜,秦終于出兵救楚,大敗吳軍)的話,出兵援救楚國,對吳國沒有忌懼之心,這就太沒有威勢了。這是孫武的第一條過失!蹲鲬(zhàn)》中說:“長久出兵在外,就會使軍力受損,使銳氣受挫,別國就會乘你疲憊時而起兵(進攻你)。”孫武在吳王闔廬九年冬季攻打楚國,到十年秋季才返回,可以說是長久出兵在外了。越國人怎能不乘虛攻入?yún)菄?這是孫武的第二條過失!蹲鲬(zhàn)》又說:“戰(zhàn)士奮勇殺敵,是由于憤怒!睂O武縱容伍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后奔吳,為大夫,終因直諫而死)、伯嚭(也是楚國人,后奔吳夫差為太宰。越滅吳,殺伯嚭)鞭打楚平王(姓畢,熊氏,初名葉疾,即位后改名居,在位十三年)的尸體,發(fā)泄一個人的私忿,來激怒敵人;這就是司馬戍(即沈尹戌,楚國左司馬)、子西(楚平王子,名申,時為令尹)、子期(亦楚平王子,子西之弟,名結(jié),時為大司馬)誓死向吳國報仇的原因。勾踐(攻占吳國后)不去毀壞吳王的祖墳,因而吳國人民順從他,田單(戰(zhàn)國時齊國人。燕軍攻齊,占領(lǐng)七十余城,僅莒、即墨二城未破。即墨守將戰(zhàn)死,城中人民推田單為將軍,田單用計大破燕軍,收復(fù)所有被占城市,因功封安平君)欺詐燕軍,使他們掘了齊人的墳?zāi),因而齊國人民奮起作戰(zhàn)。他們的智謀遠在孫武之上。孫武不能通曉這個道理,這是他的第三條過失。
既然這樣,那么,當(dāng)初吳軍能夠攻入郢都,是借用了伍子胥、伯嚭、唐國(春秋時諸侯國,都城在今湖北省隨縣西北唐城鎮(zhèn))、蔡國(春秋時諸候國,都城在今河南省新蔡縣,唐、蔡二國國君均曾被楚囚禁受辱)的憤怒,以及乘楚國不仁的時機,孫武的功績大概也是很少的了。憑孫武自己寫兵書(的能力),尚且不能自己(熟練)運用而遭到失敗。更何況幾個只知學(xué)習(xí)孫武舊有的計謀和理論的人,怎么可以用他們來領(lǐng)兵打仗呢!
吳起(戰(zhàn)國時衛(wèi)國人,著名軍事家:著有《吳子》一書,屬兵家)與孫武是一樣的人,都著書談?wù)摫,世人并稱他們叫做“孫吳”。然而吳起談?wù)撚帽,不注重法令制度,文字粗糙簡略,沒有統(tǒng)領(lǐng)全書的綱紀,不及孫武的書語言精練而意思詳盡,天下所有的用兵理論都歸于其中。
但是,吳起開始被魯國任用,就大破齊軍;等到了魏國,又能制服秦國軍隊;到了楚國后,使楚國再次稱霸諸侯?墒菍O武的所作所為,反而造成了這種(失敗的)結(jié)局,(可見)書上的理論不值得(完全)信賴,本來就是這樣啊。
作者簡介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xué)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以文學(xué)著稱于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蘇洵擅長于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謚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并傳于世。
人物評價
孫武被后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圣(兵家至圣)等。1123年(宣和五年),北宋朝廷追尊孫武為“滬瀆侯”。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shè)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孫武。
孫武和他的軍事思想享譽古今、蜚聲中外,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在世界軍事史上亦有著極高的地位。他的《孫子兵法》被國際上認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書”,現(xiàn)代不僅于軍事領(lǐng)域,而且在經(jīng)濟、體育等方面,都受到了關(guān)注和應(yīng)用。
主要著作
孫武一生的著作,主要是兵法十三篇,號為《孫子兵法》,共計五千余字。除此之外,孫武還有一些論兵法的著作。不過由于它們游離于十三篇之外,所以后來大多失傳了。
《孫子兵法》闡述了戰(zhàn)爭中制勝敵人的規(guī)律,軍隊?wèi)?yīng)該怎樣組織和建設(shè),作戰(zhàn)時必須遵循的戰(zhàn)略原則,臨陣擊敵的戰(zhàn)術(shù)技巧,一些特殊的戰(zhàn)斗方法,以及軍隊的后勤工作等,《孫子兵法》短短的13篇5000字,體現(xiàn)了孫武完整的軍事思想體系。
后世影響
孫武的一些軍事觀點和治軍思想,為后世的軍事家傳誦和應(yīng)用,它是中國軍事史上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chǎn)。他編寫流傳至今的《孫子兵法》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tǒng)的兵書,北宋神宗時,被列為《武經(jīng)七書》之首,被譽為兵學(xué)圣典。全書共分計、作戰(zhàn)、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十三篇,5900余字。
《孫子兵法》揭示了戰(zhàn)爭的規(guī)律,論述了戰(zhàn)爭論、治軍論、制勝論等多方面的法則,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被譽為“兵經(jīng)”、“兵家鼻祖”。其宏富的思想內(nèi)涵和精辟的辯證哲理,為古今中外軍事家、政治家所重視!秾O子兵法》已有日、俄、德、英、法、捷、朝等文譯本,國際上認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書”,現(xiàn)在不僅于軍事領(lǐng)域,而且在經(jīng)濟、體育等方面,都受到了關(guān)注和應(yīng)用。
【孫武文言文翻譯】相關(guān)文章:
文言文翻譯01-13
文言文翻譯06-02
文言文《口技》翻譯07-24
文言文翻譯技巧03-28
地震文言文翻譯05-11
焚香文言文翻譯05-20
中篇文言文翻譯08-05
《謹飭》文言文翻譯04-17
《葉公好龍》的文言文翻譯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