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福利免费观看高清,综合亚洲国产2020,99热只有精品这里,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福利

    1. <address id="kobe1"></address>
      
      
      <td id="kobe1"><tbody id="kobe1"><listing id="kobe1"></listing></tbody></td>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古詩《蜂》譯文及賞析

        時間:2025-04-04 08:15:18 詩琳 古詩大全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古詩《蜂》譯文及賞析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詩《蜂》譯文及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蜂》譯文及賞析

          蜂

          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注釋

          1、羅隱:(公元832—909年)唐代詩人,原名橫,字昭諫,自號江東生,余杭(今浙江杭州)人。

          2、山尖:山峰。

          3、無限風光:指花團錦簇的地方。

          譯文

          無論是平地還是山尖,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領。

          它們采盡百花釀成蜜后,到頭來又是在為誰忙碌?為誰釀造醇香的蜂蜜呢?

          賞析

          這首詩贊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這首詩有幾個藝術表現(xiàn)方面的特點:欲奪故予,反跌有力;敘述反詰,唱嘆有情;寓意遙深,可以兩解。

          蜂與蝶在詩人詞客筆下,成為風韻的象征。然而小蜜蜂畢竟與花蝴蝶不同,它是為釀蜜而勞苦一生,積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詩人羅隱著眼于這一點,寫出這樣一則寄慨遙深的詩的“動物故事”。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詩藝術表現(xiàn)上值得注意的有三點:

          一、欲奪故予,反跌有力。此詩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經(jīng)營,除“辛苦”而外并無所有。然而前兩句卻用幾乎是矜夸的口吻,說無論是平原田野還是崇山峻嶺,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領地。這里作者運用極度的副詞、形容詞──“不論”、“無限”、“盡”等等,和無條件句式,極稱蜜蜂“占盡風光”,似與題旨矛盾。其實這只是正言欲反、欲奪故予的手法,為末二句作勢。俗話說: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對前二句反跌一筆,說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屬誰有,將“盡占”二字一掃而空,表達效果就更強。如一開始就正面落筆,必不如此有力。

          二、敘述反詰,唱嘆有情。此詩采用了夾敘夾議的手法,但議論并未明確發(fā)出,而運用反詰語氣道之。前二句主敘,后二句主議。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敘,四句主議!安傻冒倩ā币咽尽靶量唷敝猓俺擅邸倍忠丫摺疤稹币。

          但由于主敘主議不同,末二句有反復之意而無重復之感。本來反詰句的意思只是:為誰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卻分成兩問:“為誰辛苦”?“為誰甜”?亦反復而不重復。言下辛苦歸自己、甜蜜屬別人之意甚顯。而反復詠嘆,使人覺感慨無窮。詩人矜惜憐憫之意可掬。

          三、寓意遙深,可以兩解。此詩抓住蜜蜂特點,不做作,不雕繪,不尚詞藻,雖平淡而有思致,使讀者能從這則“動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覺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說此詩實乃嘆世人之勞心于利祿者;有人則認為是借蜜蜂歌頌辛勤的勞動者,而對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以無情諷刺。

          兩種解會似相齟齠,其實皆允。因為“寓言”詩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作者為某種說教而設喻,寓意較淺顯而確定;另一種是作者懷著濃厚感情觀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訓,但“寓意”就不那么淺顯和確定。如此詩,大抵作者從蜂的“故事”看到那時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寫下來,不直接說教或具體比附,創(chuàng)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較大靈活。而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著不同意義的苦辛人生,與蜂相似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所謂“終朝聚斂苦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紅樓夢》“好了歌”);一種是“運鋤耕劚侵星起”而“到頭禾黍?qū)偎恕。這就使得讀者可以在兩種意義上作不同的理解了。

          但是,隨著時代的前進,勞動光榮成為普遍觀念,“蜂”越來越成為一種美德的象征,人們在讀羅隱這詩的時候,自然更多地傾向于后一種解會了?梢,“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變,古老的“寓言”也會與日俱新。

          作者簡介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zhèn))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tǒng)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xù)續(xù)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xiāng)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創(chuàng)作背景

          《蜂》是唐代詩人羅隱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詠物詩,前兩句寫蜜蜂飛到平地山尖,經(jīng)歷了無限美麗的風光,不辭勞苦,不畏艱險。后兩句寫蜜蜂采集百花,釀成蜂蜜,供人享受,為人辛苦,給人甜蜜。這首詩通過描寫蜜蜂采花釀蜜供人享受這一自然現(xiàn)象,比喻廣大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被封建統(tǒng)治階級殘酷剝削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這首詩體物工妙,詞近旨遠,夾敘夾議的手法配合默契,語言敘述中不尚辭藻,平淡而具思致,清雅輔以言深。

          大中十三年(859)底,羅隱至京師考進士,考了許多年,都沒中第,史稱“十上不第”。詩人對當時的考試制度、朝廷很失望,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chǎn)生憤滿。這大致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

        【古詩《蜂》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蜂古詩賞析11-12

        《村居》古詩譯文及賞析03-01

        春日古詩譯文賞析03-25

        山行古詩譯文及賞析06-11

        《望洞庭》古詩譯文及賞析11-12

        憫農(nóng)古詩譯文及賞析09-25

        山行古詩譯文及賞析09-20

        古詩初夏的譯文和賞析06-12

        《官舍竹》古詩譯文及賞析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