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福利免费观看高清,综合亚洲国产2020,99热只有精品这里,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福利

    1. <address id="kobe1"></address>
      
      
      <td id="kobe1"><tbody id="kobe1"><listing id="kobe1"></listing></tbody></td>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杜甫古詩鑒賞

        時間:2022-10-24 16:57:29 古詩大全 我要投稿

        杜甫古詩鑒賞

          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古詩準(zhǔn)確地來說應(yīng)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還在苦苦尋找優(yōu)秀經(jīng)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杜甫古詩鑒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杜甫古詩鑒賞

          杜甫古詩鑒賞 篇1

          翠柏苦猶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

          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

          【注釋】

         、糯浒兀涸a(chǎn)中國的一種松科喬木。

         、瞥浚阂蛔鳌懊鳌薄8撸阂蛔鳌俺薄

         、躯u莽:通“魯莽”,茍且偷安。

         、任岬溃何业闹揖龍髧馈

         、伸啵簾鹱鲲垺

         、誓铱眨褐^袋中無錢。

         、艘诲X:一文錢,指極少的錢。

          【白話譯文】

          縱然翠柏味苦,朝霞高高,也還可以當(dāng)作飯餐。

          世人大多茍且偷生,我持節(jié)守道顯得異常艱難。

          早晨開不了火,井水也凍了,夜來無衣難御寒。

          太貧窮了怕人笑話,袋中還是應(yīng)該留下一文錢。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當(dāng)作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當(dāng)時杜甫棄官由華州寄居秦州同谷(治今甘肅成縣)。這時戰(zhàn)亂動蕩仍未平息,詩人生活極其艱難。

          【賞析】

          首聯(lián)“翠柏苦猶食,明霞高可餐”,詩人緊扣詩題,意在言外,寫出兩層意思,一層是說窮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權(quán)且充饑,這是明意。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層言外之意,在古人看來,明霞翠柏均非凡俗之物,杜甫此語出自《列仙傳》“赤松子好食柏實”和司馬相如《大人賦》“呼吸沆瀣餐朝霞”。表現(xiàn)杜甫雖生當(dāng)亂世,饑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節(jié)高尚。

          頷聯(lián)“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所謂“世人共鹵(魯)莽”,指人多茍且偷安。戰(zhàn)亂爆發(fā)后,詩人棄家鄜州,奔赴靈武,中途陷于叛軍之手,后又因兩次直言上奏,受貶去職,但他“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及至貧寒如此,仍然持道守節(jié)。這里,杜甫所說的“吾道”,是不愿茍得之直道,忠勇報國之達(dá)道。頷聯(lián)兩句,通過對比的手法,將杜甫高尚不俗的品格鮮明地凸現(xiàn)出來了。

          頸聯(lián)“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進(jìn)而具體寫貧狀。作者皆從“寒”字來入筆。上句說“不爨”,并非因為“井晨凍”,而是因為無食。嚴(yán)冬季節(jié),卻晨炊無米,夜寒難御,可見一貧如洗。

          尾聯(lián)“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點明“空囊”題旨。在寫法上,此聯(lián)出之以幽默詼諧之筆。詩人已是身無分文,貧不自救,卻還要強(qiáng)留一錢在空囊之中,以免他人笑話,這舉動本身就是一種反常。作者正是以這種貌似輕松詼諧的話,渲染自己心里沉重悲苦的情緒。申涵光評杜詩云:“杜公每遇廢棄之物,便說得性情相關(guān),如病馬、除架是也”(《仇注杜詩》引)。

          這首五律措語平實,莊諧間出,頷聯(lián)以莊語見清操,尾聯(lián)以諧語抒感慨,相得益彰。而音節(jié)拗折,是一首拗律,如首聯(lián)“翠柏苦猶食,明霞高可餐”兩句,一孤平一單仄,不求諧聲;俯首拾柏,柏味甚苦,此句相應(yīng)多仄聲,明霞仰頭可餐,其意甚高,此句相應(yīng)多平聲,可謂聲情相符。

          杜甫古詩鑒賞 篇2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注釋】

          飄蓬,草本植物,葉如柳葉,開白色小花,秋枯根拔,隨風(fēng)飄蕩。故常用來比喻人的行蹤飄忽不定。時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無所歸宿,故以飄蓬為喻。

          未就,沒有成功。丹砂,即朱砂。道教認(rèn)為煉砂成藥,服之可以延年益壽。葛洪,東晉道士,自號抱樸子,入羅浮山煉丹。李白好神仙,曾自煉丹藥,并在齊州從道士高如貴受“道箓”(一種入教儀式)。杜甫也渡黃河登王屋山訪道士華蓋君,因華蓋君已死,惆悵而歸。兩人在學(xué)道方面都無所成就,所以說“愧葛洪”。

          飛揚跋扈,不守常規(guī),狂放不羈。此處作褒義詞用。

          【白話譯文】

          秋天離別時兩相顧盼,像飛蓬一樣到處飄蕩。沒有去求仙,真愧對西晉那位煉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飲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這樣意氣豪邁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為了誰?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744年初夏,杜甫與剛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在洛陽相識,遂相約同游梁宋(今河南省開封市、商丘市一帶)。公元745年(天寶四載),二人又同游齊趙,他們一同馳馬射獵,賦詩論文,親如弟兄。這年秋天,杜甫與李白在魯郡(今山東兗州)相別,杜甫寫了這首贈詩。詩中慨嘆二人漂泊不定,學(xué)道無成!巴达嫛倍,既是對好友的規(guī)勸,也含有自警之意,語重心長,可見二人友誼之誠摯。這是現(xiàn)存杜詩中最早的一首絕句!抖旁婄R銓》引蔣弱六語:“是白一生小像。公贈白詩最多,此詩最簡,而足以盡之!

          【賞析】

          此詩作于公元745年秋,此時李白遭奸佞排斥、遠(yuǎn)離京都、漫游齊魯,與杜甫相會。李白也在這年秋寫下了《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詩云:“飛蓬各自遠(yuǎn),且盡手中杯!睆闹辛髀冻鲈娙艘酪老e的深情。這與杜詩中的“秋來相顧尚飄蓬”句,可以參照。李白被賜金放還,與杜甫幸會于山東之時,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此詩表面看來,似乎杜甫在規(guī)勸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樣潛心于煉丹求仙,不要痛飲狂歌、虛度時日,何必飛揚跋扈、人前稱雄,實際上,杜詩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視權(quán)貴,拂袖而去,淪落飄泊,雖盡日痛飲狂歌,然終不為統(tǒng)治者賞識;雖心雄萬夫,而何以稱雄?雖有濟(jì)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贊嘆之余,感慨萬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遂將自己的憤懣之情,訴之筆端,乃至于運用反詰的語氣,發(fā)出似在埋怨、實則不平的詢問。他的感慨既是為李白而發(fā),也是為自己而發(fā)的。

          此詩突現(xiàn)了一個狂字,顯示出一個傲字。傲骨嶙峋,狂蕩不羈,這就是杜甫對于李白的寫照。在七絕《贈李白》中,正突現(xiàn)出狂與傲的風(fēng)采、骨力、氣度,顯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精神,這正是此詩的詩眼和精髓。它不僅同杜甫歌詠李白的其他詩篇是一脈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氣質(zhì)特征。

          這首七絕,沉郁有致,抑揚頓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詰口吻,把全詩推向了最高潮。清初錢謙益在評注此詩時,獨注“飛揚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論,可謂獨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詩中的重要價值:“按太白性倜儻,好縱橫術(shù)。少任俠,手刃數(shù)人,故公以飛揚跋扈目之。猶云平生飛動意也。舊注俱大謬。”(《錢注杜詩》卷九)是說從新的角度和側(cè)面頌揚了李白的豪俠精神,并突出“飛揚跋扈”的飛動性。仇兆鰲注云:“飛揚,浮動之貌。跋扈,強(qiáng)梁之意。考《說文》:扈,尾也。跋扈,猶大魚之跳跋其尾也。”(《杜詩詳注》卷之一)此雖就字注字,就詞注詞,但在《贈李白》中,卻是用來象征李白豪放不羈的精神。

          此詩言簡意賅,韻味無窮。為了強(qiáng)化全詩流轉(zhuǎn)的節(jié)奏、氣勢,則以“痛飲”對“狂歌”,“飛揚”對“跋扈”;且“痛飲狂歌”與“飛揚跋扈”,“空度日”與“為誰雄”又兩兩相對。這就形成了一個飛動的氛圍,進(jìn)一步突現(xiàn)了李白的傲岸與狂放。

          杜甫古詩鑒賞 篇3

          【作品介紹】

          《送遠(yuǎn)》是唐代大詩人杜甫離開秦州(今甘肅天水)時所作的一首五律。此詩運用了白描手法將離別情寫得入木三分,用濃濃的情誼來襯托塵世的悲涼和離別時孤寂的心境。全詩基調(diào)幽靜清雅。詩人對社會當(dāng)時的衰敗景象看得非常透徹,對人情的冷漠表達(dá)了無限感慨,凸顯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和關(guān)注。

          【原文】

          送遠(yuǎn)

          帶甲滿天地,胡為君遠(yuǎn)行!

          親朋盡一哭,鞍馬去孤城。

          草木歲月晚,關(guān)河霜雪清。

          別離已昨日,因見古人情。

          【注釋】

         、艓Ъ祝喝蔽溲b的戰(zhàn)士。《國語·越語上》:“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

         、坪鸀椋汉螢椋瑸槭裁!对娊(jīng)·邶風(fēng)·式微》:“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怯H朋:親戚朋友。唐杜甫《登岳陽樓》詩:“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⑷孤城:邊遠(yuǎn)的孤立城寨或城鎮(zhèn)。此指秦州(今屬甘肅天水)。

         、申P(guān)河:關(guān)山河川。《后漢書·荀彧傳》:“此實天下之要地,而將軍之關(guān)河也!

          ⑹“別離”二句:因為想到古人離別時的傷感,還是會不斷想起昨日離別的情景。

          【白話譯文】

          天地間仿佛充滿著身著戰(zhàn)甲的將士,這兵荒馬亂之際我為何要遠(yuǎn)行!

          親人和朋友都失聲痛哭,我騎著馬離開秦州這座孤城。

          草木凋零,時間已入歲暮;關(guān)河冷落,途中霜雪飄零。

          離別雖已是昨日的事情,但見到此情此景我還是有些傷感。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送遠(yuǎn)》是杜甫在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時所作,當(dāng)時唐朝正處于安史之亂時期。“送遠(yuǎn)”即是詩人杜甫在戰(zhàn)火紛飛的時刻,離開秦州入蜀道而遠(yuǎn)行。浦起龍認(rèn)為此詩“不言所送,蓋自送”之作。

          【賞析】

          首句以提問開篇!皫Ъ诐M天地”意即遍地皆兵。此詩開頭就以新穎的語言,矯健的筆力,引起讀者注意。次句“君”為詩人自指。作者問自己為什么在兵荒馬亂這樣的時刻“遠(yuǎn)行”。

          “親朋”二句寫啟程時情景。親友同聲痛哭,因為正值離亂,不知此后能否重逢。而詩人則無言地跨上“鞍馬”,他實際上也是含著眼淚,告別孤城秦州遠(yuǎn)去的。一邊有聲的痛哭,一邊無聲的飲泣,悲凄之狀如在眼前。

          “草木”二句點出遠(yuǎn)行的時間和征途的感受!安菽尽绷懵洌瑫r入歲暮!八憋h灑,關(guān)河冷清。這是辭別親友后途中景致。此聯(lián)“歲月”二字本當(dāng)用平,詩人出于內(nèi)容上的考慮,突破聲律常格,上句全用仄,下句四字用平。用拗峭的語言,描繪寒冬的旅程,成為杜甫五律中以入代平的'一個詩例,有其值得借鑒之處。

          “別離”二句回憶親朋相送的情誼。與親朋“別離”雖“已”成“昨日”,由于感念難忘,仿佛就在今天。由此可“見”,“古人”殷殷惜別,是有深“情”厚意的。這里字面上在說“古人”,實指今日之世態(tài)炎涼,人情淡薄。

          詩以“送遠(yuǎn)”為題,但從后四句看,“當(dāng)是就道后作”(浦起龍語)。這樣,前四句應(yīng)是“從道中追寫起身時之情事”(浦起龍語)。沈德潛極贊此詩開頭是“何等起手”,浦起龍更用“感慨悲歌”四字盛譽前四句。

          杜甫在戰(zhàn)火紛飛的時刻,離秦州,入蜀道,卻并無一個明確的目的。離別時雖然親朋同聲“一哭”,卻無人以詩相送,情景是頗為凄涼的。為了自壯“行色”,他“就道”后補寫了這首名作。這與他天寶十四載(755年)“免河西尉,為右衛(wèi)率府兵曹”時所寫《官定后戲贈》,很有點相似。不同的是,那首詩作于安史之亂前夕,純出于游“戲”筆墨,而且“微祿”“耽酒”,“圣朝”“狂歌”,還可為“故山歸興”,“向風(fēng)”“回首”。而這首詩則寫于安史亂中,“帶甲滿天地”的時刻。“鞍馬”入蜀,茫茫前路,還不知依“托”何人,根本沒有以筆墨為游“戲”的閑情;匚丁白蛉铡备鎰e場景,想“見”“古人”惜別“情”意,無怪乎要“感慨悲歌”,放聲長吟了。

          在藝術(shù)上,這首詩歌主要藝術(shù)特點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前后照應(yīng),形成一體。其次,場面細(xì)致,感人至深。再次,虛實結(jié)合,增強(qiáng)抒情效果。第四,對比描寫,增強(qiáng)情感的表現(xiàn)力。

          杜甫古詩鑒賞 篇4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釋】

          岳:此指東岳泰山,泰山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為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里指對泰山的尊稱。

          夫:讀“fú”。發(fā)音詞,無實在意義,強(qiáng)調(diào)疑問語氣。

          夫如何:怎么樣

          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即山東地區(qū)。原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兩個國名,故后世以齊魯大地代稱山東地區(qū)。

          青:指蒼翠的山色。

          未了:不盡,不斷。

          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造化:這里指大自然。

          鐘:聚集。

          神秀:天地之靈氣。

          陰陽:陰指山之北,陽指山之南。

          割:分。夸張的說法。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曉:黃昏和早晨。

          蕩胸:滌蕩胸襟。

          曾:通“層”(見人教版《語文》八上)

          決眥: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于極力張大眼睛遠(yuǎn)望歸鳥入山所致。

          決:裂開。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會當(dāng):應(yīng)當(dāng),終當(dāng),定要。

          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峰。

          。盒稳菰~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rèn)為……小”。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dāng)他游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岳》詩。詩中以飽滿的熱情形象地描繪了這座名山雄偉壯觀的氣勢,抒發(fā)了作者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yuǎn)大抱負(fù)。

          前六句實寫泰山之景。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shè)問統(tǒng)領(lǐng)下文。二句的“齊魯青未了”自問自答,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高大!扒唷弊质菍懬啻涞纳缴澳┝恕笔潜憩F(xiàn)山勢座落之廣大,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yuǎn)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勢!霸旎娚裥恪笔钦f泰山秀美無比,仿佛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里了,一個“鐘”字生動有力。“陰陽割昏曉”,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割”字形象貼切,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

          五、六兩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靜轉(zhuǎn)動。“蕩胸生層云”描寫山腰云霧層層繚繞,使胸懷滌蕩,騰云而起,用“層云”襯托出山高。“決眥入歸鳥”,是瞪大了眼睛望著一只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表現(xiàn)出了山腹之深。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象一只只小鳥從遠(yuǎn)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yuǎn)了。

          最后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產(chǎn)生了登臨的愿望。“會當(dāng)凌絕頂”中的“凌”字,表現(xiàn)了作者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耙挥[眾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這首詩的題目是“望岳”,全篇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著一個“高”字。從而把泰山的萬千景色、高大的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xiàn),令人如親臨其境。故此《望岳》一詩,成為歷代描寫泰山的佳篇,被人們傳頌不絕。

          杜甫古詩鑒賞 篇5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fēng)。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賞析

          此詩作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當(dāng)時 ,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獨步尋幽,消遣世慮。此詩雖題為尋花 ,實為遣愁散悶 ,因而隱藏著悲的情調(diào)。詩人共作7首《江畔獨步尋花》,這里所選的一首,是七絕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現(xiàn)的是桃花之美和詩人愛花、賞花的審美心理。首先,詩人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風(fēng)景畫,高聳的黃師塔,巍然屹立著;流動的江水,從塔前東流而去,構(gòu)成了有縱有橫的幾何圖。塔,是靜止的;江,是流動的。畫面有動有靜,與巨大的幾何形相映襯 ,給人以壯美的感受。塔前、水東,標(biāo)明了方位,這就為下句的風(fēng)景描繪 ,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其中,黃師塔前 句 ,在制造氛圍方面,尤為重要。陸游在《老學(xué)庵筆記》中說道:蜀人呼僧為師,葬所為塔,乃悟少陵; 黃師塔前句 。僧亡塔在,崇敬之余,夾雜著幾分悲愴之情。

          然而詩人畢竟在尋春,風(fēng)和日麗,春光怡人,不覺困倦 ,且倚微風(fēng),以寄雅懷。

          下兩句著力寫桃花。在詩人筆下,桃花一簇,深淺放紅,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隨耳。若詩人不尋花至此,則無人賞識。字里行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這與七絕句的總調(diào)子是合拍的。但此詩重點畢竟是寫愛花 ,故也縈繞著喜的氣氛?蓯凵罴t愛淺紅句,用了兩個愛字,兩個紅字,表現(xiàn)詩人對花之美的欣悅,并以反問的語氣作結(jié),不僅饒有興味,而且由己及人,這就擴(kuò)大了審美的范圍,強(qiáng)化了美感。楊倫評道:綺語令人欲死,疊用愛字有致(《 杜詩鏡銓 》卷八),可謂肯綮。明王右仲也說 :其五:春光懶困倚微風(fēng),似不可解,而于惱怕之外,別有領(lǐng)略,妙甚。桃花無主,可愛者深紅耶?淺紅耶?任人自擇而已 。(《杜臆》卷之四)如果說七絕句前四首是在分別描寫惱花、怕春、報春、憐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懷的話,那么,此首(其五)卻表達(dá)出愛花 、賞花時的喜悅之情。如此由悲入喜的描寫,造成了節(jié)奏的起伏變化,給人以新奇的美感。這種喜悅之情 ,并未戛然作結(jié),而是自然而然地向后延伸;以致在下一首,達(dá)到了最高潮。如果缺少了它,就缺少一個必要的情感過渡,而顯得美中不足。

          杜甫古詩鑒賞 篇6

          《望牛頭寺》

          唐代:杜甫

          牛頭見鶴林,梯逕繞幽深。

          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陰。

          傳燈無白日,布地有黃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望牛頭寺》譯文

          牛頭山上見到鶴林禪師,禪機(jī)如同山路蜿蜒幽深。

          春色浮滿山中,山高寺遠(yuǎn),連銀河似乎都宿在大殿影中。

          傳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眾生長處黑夜,故施慈悲,于世間遍布遠(yuǎn)比黃金更貴的佛法。

          我年紀(jì)已老,別再作狂吟之事了,是該收收心,靜心下來好好修心養(yǎng)性了。

          《望牛頭寺》注釋

          牛頭:牛頭寺。鶴林:鶴林禪師,一說為附近的鶴林寺。

          逕:同“徑”,山路。

          天河:銀河。

          傳燈:佛法像燈一樣,能夠照破世間冥暗,所以佛門把傳法稱為“傳燈!

          不住心:猶無住心,即空靈禪心。

          《望牛頭寺》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大約是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杜甫游梓州郪縣西南牛頭寺時所作,時年五十二歲。這一年間,杜甫因陪一些官員游賞蜀國山水,曾到閬州(四川閬中),游牛頭、兜率、惠義諸寺。

          《望牛頭寺》賞析

          該詩是杜甫往牛頭山拜訪鶴林禪師后,下山回望的記述。

          “牛頭見鶴林,梯徑繞幽林!痹娙税菀姸U師后,感覺到禪機(jī)深奧高妙,猶如上山來的山經(jīng),盤旋曲折,穿云繞霧,難見真面目。描寫牛頭寺的景色,表示詩人對禪居生活及心境的向往。

          “春色浮天外,天河宿殿陰!贝娙烁弦粚訕牵D覺所要尋者,原來睹面就是。浮動在遠(yuǎn)山上的春景、晚上的銀河,無一不是。在這里,衲子們不舍夜晝,布道傳燈,向往那黃金敷地的琉璃世界。至此,詩人法喜充滿,禪悅遍布。

          “傳燈無白日,布地有黃金!痹娙私又袊@傳播佛法并不容易,但禪師仍然慈悲傳法。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理解到此,詩人對佛法與鶴林禪師充滿了尊敬和感激之情,但也不執(zhí)著于此,所以說“回看不住心”。是啊,如此清修凈境,詩人很向往之。詩人年紀(jì)也大了,不適合再作狂吟之事了,是該收收心,靜心下來好好修心養(yǎng)性了。其實,收住自己的妄心而安住清涼界也會更加自在。

          《望牛頭寺》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yuǎn)。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jì)念。

        【杜甫古詩鑒賞】相關(guān)文章:

        杜甫《贈李白》古詩鑒賞03-30

        杜甫古柏行古詩鑒賞03-30

        《蜀相》杜甫古詩鑒賞03-30

        杜甫的夢李白死別已吞聲古詩鑒賞03-30

        《秦州雜詩》其八杜甫古詩鑒賞01-19

        杜甫的古詩精選04-01

        杜甫的古詩08-04

        杜甫三別鑒賞01-18

        杜甫《登高》原文及鑒賞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