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福利免费观看高清,综合亚洲国产2020,99热只有精品这里,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福利

    1. <address id="kobe1"></address>
      
      
      <td id="kobe1"><tbody id="kobe1"><listing id="kobe1"></listing></tbody></td>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三顧茅廬》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時間:2022-10-13 14:35:23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三顧茅廬》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精選11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nèi)能夠?qū)W到更多的知識。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顧茅廬》初中語文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顧茅廬》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精選11篇)

          《三顧茅廬》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三國演義》,把握整體內(nèi)容。

          2、掌握小說中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征。

          3、體會烘托這一寫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體會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特點。

          教學重點

          1、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特點。

          教學難點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課時安排

          3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方面:

          了解《三國演義》的相關知識及“三顧茅廬”故事梗概。

          教師方面:

          1、準備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影音資料片段。

          2、閱讀《三國演義》中關于“三顧茅廬”這一情節(jié)的前后內(nèi)容,查閱關于劉備及諸葛亮的評價,以便給學生以適當?shù)闹笇Ш脱a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片段“三顧茅廬”。

          剛才我們觀看的“三顧茅廬”的故事是歷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話,是導演根據(jù)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片段改編而成的,生動地再現(xiàn)了劉備三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說是如何表現(xiàn)這一情節(jié)的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原作,共同去體會和感受其感人之處。

          二、研讀課文。

          1、朗讀,教師可安排學生以分角色的形式進行朗讀。強調(diào)加點字字音。

          2、學生概括主要情節(jié),要求說出每一個情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劉備拜訪諸葛亮之前,司馬徽贊諸葛亮。

          劉備一顧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論天下事。

          劉備二顧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書信。

          劉備三顧諸葛亮,孔明隆中對策,感其誠,出山輔佐。

          三、作業(yè)。

          熟讀課文,分析諸葛亮、劉備二人的形象。

          第二課時

          一、繼續(xù)研讀課文。

          1、結(jié)合文章具體內(nèi)容分析劉備、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劉備:謙虛、禮賢下士、不恥下問、求賢若渴、氣度寬宏。

          手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襯托(張飛、關羽)。

          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門便知曉天下事、足智多謀。

          手法:語言描寫、外貌描寫、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襯。

         。ù颂幘唧w分析見教參。)

          2、文中詩詞對于表現(xiàn)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從不同的方面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才華和人生追求。(具體分析見教參。)

          3、小說在塑造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時情節(jié)是如何變化的?有什么特點?

          情節(jié)曲折,懸念迭起,結(jié)構(gòu)精巧,跌宕多姿。(具體分析見教參。)

          4、怎樣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話?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內(nèi)容是:“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shù)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意思是現(xiàn)在的天下形勢是歷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變,這與司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來小說的結(jié)局的確如二人所預料的那樣。

          5、分析司馬徽所言“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輔佐之人——劉備;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臥龍雖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即使得到劉備這樣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時,縱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嘔心血”,卻不能改變天命,即不能如劉備所愿“興復漢室,還于舊都”。雖然是對諸葛亮的才華得以施展感到一絲慰藉,但更慨嘆他多舛的命運。(具體分析見教參。)

          6、概括歸納文章主題。

          小說通過劉備“三顧茅廬”,既表現(xiàn)了他為興蜀漢大業(yè)而禮賢下士的寬宏氣度和不恥下問、求賢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曉天下事的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業(yè)。

          課下查找諸葛亮、劉備以及其他自己感興趣的三國人物及故事,下一節(jié)課同學間進行交流。

          第三課時

          一、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關于諸葛亮的故事?怎樣評價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來的失?

          2、你還知道哪些關于劉備的故事?怎樣評價劉備?

          3、司馬徽說“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后來得此二人,蜀國為什么最終還為晉所滅?

          4、介紹你喜歡的《三國演義》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談談你對這些人物的認識。

          5、教師補充其他重點知識,如《三國演義》的作者、思想內(nèi)容、藝術成就等等,給學生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二、總結(jié)。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名著之一,走進其中,不僅能讓人認識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更能從中認識到歷史的規(guī)律和進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按規(guī)律辦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學們能認真品讀《三國演義》,品讀名著,做一個認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三顧茅廬》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2

          一、導入設疑,揭示課題

          1、說到“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謀”這些詞,你首先會想到誰?(諸葛亮)在中國諸葛亮成了智慧的代名詞這樣一個曠世奇才為何偏偏選擇了當時尚無立足之地的劉備呢?這里要引出一個感人的故事——“三顧茅廬”。

          2、板書課題,理解關鍵詞:顧——拜訪;茅廬——茅草屋說說課題的意思

          【設計意圖】文中的第一主角無疑是劉備,而開頭偏偏從諸葛亮身上展開話題誰都知道諸葛亮才高八斗,是少有的人才,這樣的稀世之才又怎會被劉備所用的呢?由此設置一個懸念,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分組出示三組詞語,指名讀,再齊讀。

          第一組: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

          第二組:群雄紛爭茅塞頓開三分天下。

          第三組: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見底青翠欲滴秀麗宜人。

          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練習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中描寫隆中景色的句子,說說寫了哪些景物?僅僅是寫景物嗎?說說自己的理解

          【設計意圖】這段景物描寫,有一定的獨立性率先品讀這段,為后文感知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作好鋪墊,也避免影響品讀劉備言行的整體效果

          2、“三顧茅廬”,顧名思義,快速瀏覽課文,劉備前后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課文都寫了嗎?(前兩次一帶而過,詳寫第三次)

          三、三顧茅廬表“誠意”

          1、師簡要介紹背景及前兩次拜訪的經(jīng)過

          【設計意圖】課文因篇幅限制,只詳細寫了第三次拜訪的經(jīng)過,但為了更準確地理解人物情感,有必要讓學生對前兩次的拜訪情況有大致的了解在文本解讀中,既要關注到教材的節(jié)選片段,也要對一些情節(jié)的來龍去脈有所知曉,這樣才能高屋建瓴地引導學生解讀文本

          2、讀了本課,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如果用一個字表達,那會是什么字?(板書:誠)

          3、第1自然段中哪些詞讓你讀出了“誠心”?(兩次前往,都沒見著,但劉備并不灰心,還準備去第三次如果第三次還沒見著,會怎樣?——也許還會有第四次、第五次……直到見到為止)

          【設計意圖】第1自然段內(nèi)容簡短,光從“兩次”“誠心誠意”還不足以感知劉備的誠意這時,就需要借助教師的引導、補充文本以外的資源,在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中,發(fā)現(xiàn)誠,感悟誠,表達誠,提煉誠。

          《三顧茅廬》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3

          一、播放《滾滾長江東逝水》歌曲影像資料,導入新課。

          作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的《三國演義》,描寫了眾多的英雄人物形象,這其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

          (設計理念:教師根據(jù)班級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實際,大膽引進相關課程資源——《三國演義》電視劇片段導入,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語文,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走進情境中去。)

          板書課題。講解“顧”“茅”“廬”字的寫法。

          二、檢查預習

          1、請你自由選擇讀書方式再認真地讀一遍課文。

          2、老師希望你們讀準這些詞語。(出示詞語)

          檢查讀音(開火車)打亂順序讀比賽讀做《補充》第一題反饋

          字形詞義

         。ㄔO計理念:課前預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預習、自習能力,上課就跟進檢查預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課文重點寫了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情形,請同學們看一下課文的哪幾個自然段寫了他第三次拜訪的經(jīng)過呢?課文可以分為三段,說說段意。

          2、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可以結(jié)合《評價》中的預導和課文中的段落,也可以用課題擴展法,自然段段意疊加法。指名說。

          (設計理念:在教學過程中無聲地滲透學習方法,授之以漁。教學生學會概括歸納)

          三、學習課文2———4自然段。

          1、誰能說說現(xiàn)在我們用“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多指什么?(僅僅指劉備請諸葛亮的事嗎?)

         。◣煱鍟赫\心誠意)

          2、劉備是怎樣打動諸葛亮的?我們一起再來默讀課文,把表現(xiàn)劉備誠心誠意的句子畫出來,在關鍵的詞語下加上點,然后有感情的讀一讀所畫的句子,最后在組內(nèi)找個伙伴說說你對所畫句子的理解。(教師巡回,學生讀課文,圈劃出重點詞句)

          3、在班級找個適合你的學習伙伴,或者讀,或者說,當然也可以演。用你們認為最佳的方法來表達你們體會到的東西。好嗎?(生合作準備,無需回原位)

         。ㄔO計理念:根據(jù)寫人文章的特點,著力引導學生畫出表現(xiàn)人物特點“誠心誠意”的詞語或語句;讓學生多范圍多形式地討論交流。這樣能讓學生進一步更深入地把握了人物特點)

          過渡:哪對伙伴愿意把自己的學習成果展示給大家?(指名說)

          交流,理解課文精髓:

         。1)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A、對比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反襯。比較張飛和《水滸傳》中李逵的形象,引導有感情朗讀。

          B、劉備和張飛的關系,能說的具體一些嗎?相機出示原著介紹“桃園三結(jié)義”故事,或?qū)W生摘讀其片段。

          C、我和你一起來讀讀好嗎?(老師讀張飛的話,學生讀劉備的話。)

          D、配上表情、動作分角色朗讀對話。指導發(fā)散。

          (設計理念:引進課程資源《三國演義》原著、《水滸傳》,擺脫了“課本為中心”的做法,充分體現(xiàn)了以“課本為重要憑借,落實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適當引進相關課程資源,促進語文學習”的新課改思想。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從課本到原著、拓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

         。2)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A、劉備在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馬步行,也可以說明他的誠心誠意。

          B、還有半里地就下馬,其實,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說明它是真的誠心誠意的。指導朗讀

          (3)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輕輕敲門。

          劉備輕輕地敲門,“輕輕”表示注意輕敲,體現(xiàn)了劉備對諸葛亮地禮貌和尊重。指導朗讀

         。4)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劉備叫童子不要驚醒先生,會怎么說?對張飛、關羽會怎么說?如果你們加上一些動作、表情就更好了!(引導學生適當?shù)难菅荩?/p>

          A、劉備知道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盡量放輕腳步,輕輕地走進去,防止驚醒先生。

          B、劉備第三次來到諸葛亮的家中,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門臺階下等諸葛亮醒來,說明劉備很有誠意。

          C、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做做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樣子!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

          D、此情此景,讓你想到了哪個相類似的故事?(程門立雪)

          (5)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又等了一個時辰和快步,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

          表現(xiàn)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說明他很誠心誠意。

         。ㄔO計理念:學習課文時,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誠心誠意”,通過學生自讀課文、自學課文、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悟劉備的誠心誠意的語句,在悟中讀,在讀中悟,讀出了“味”,使文中人物個性更加鮮明,同時也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帶上自己的理解,再讀一讀這個部分。

          9、總結(jié):同學們,讀出了劉備的誠心誠意,那才華橫溢、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到底有沒有被請出山?劉備有沒有得到諸葛亮的幫助?更精彩的故事還在后面呢?欲知后事,且聽下回分解。

          四、推薦閱讀《三國演義》、易中天《品三國》

          教后反思:

          《三顧茅廬》是根據(jù)名著改編的一篇歷史故事。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故事情節(jié)不難理解,因此,我把整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特點”上,引導學生通過“琢磨課文、推敲語言、體會情感”的過程,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教學時我抓住了“劉備誠心誠意”這條主線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找表現(xiàn)劉備誠心誠意的字、詞、句,討論、交流,演一演,談談自己的體會,有感情地讀好句子來理解課文。課堂上,學生基本能找到這些句子,談自己的體會時都有自己的感悟。通過讓學生讀一讀,演一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也存在著很多欠缺。雖然學生學習積極,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由于教學時前松后緊,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了檢查預習上,將一些字詞的意思都放在預習環(huán)節(jié)解決,造成沒有將后面表現(xiàn)劉備誠心誠意的部分內(nèi)容上玩,今后我將會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為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二不斷研究探索。

          《三顧茅廬》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1.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小說情節(jié)。

          2.通過動作描寫理解劉備人物形象,借助本文三首詩句的學習理解諸葛亮人物形象。

          3.聯(lián)系三顧茅廬前幾回相關內(nèi)容,了解本文層層鋪墊的寫作方法,體會三顧茅廬本身蘊含的豐富意義。

          學習過程

          一、借助注釋疏通文意,把握小說情節(jié)。

          1.文學常識簡介。(投影)

          成語三顧茅廬的含義: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去南陽郡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隆中)的諸葛亮家去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2.本文選自《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zhàn)長江孫氏報仇”。通過預習,請你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

          課文講述了劉備第三次前往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諸葛亮被劉備的誠心感動而出山的故事。

          3.諸葛亮出山,是后來赤壁鏖戰(zhàn)、三國鼎立的關鍵。劉備親自到隆中去了三次,才得見面。劉備請諸葛亮這件事,在《三國志諸葛亮傳》里只有“凡三往乃見”的簡單記載;但在《三國演義》里,主要以講史為內(nèi)容,經(jīng)過作家的想象和渲染等藝術加工再現(xiàn)成文,偏重敘述,故事性強,行文淺顯,通俗易懂。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劉備第三次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小說情節(jié)可分為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四個部分。請同學們結(jié)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提取事件發(fā)生先后的關鍵情節(jié),理清劉備第三次請諸葛亮出山的情節(jié)。

          (1)疏通文意,注意下列詞語的含義。

          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周文王謁姜子牙。(鏈接:周文王請姜子牙的故事。)

          惑:使迷惑。

          謁:拜訪。晉謁:進見地位高的或者輩分高的人。

          俗客:塵世間人,與隱逸之人相對。

          文幾:幾案、書桌。

          年幼才疏:才學不高,空虛。

          開其愚拯其厄:啟發(fā)愚魯,拯救困厄。

          頓開茅塞:比喻忽然開竅,醒悟或明白了一個道理。頓開:立刻開通。茅塞:謙辭,表示自己無知,思想閉塞,好像心里被茅草堵住了一樣。

          犬馬之勞:像犬馬一樣所做的操勞。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驅(qū)使,為人效勞。

         。2)理清情節(jié)。

          開端:兩次不遇,欲再往訪。

          發(fā)展:先生晝寢,玄德侍候。

          高潮:屏人促席,隆中對策。

          結(jié)局:玄德拜請,孔明出山。

          二、聯(lián)系三顧茅廬前幾回相關內(nèi)容,了解本文層層鋪墊的寫作方法。

          從小說整體來看,諸葛亮可以說是《三國演義》里的主人公,是《三國演義》的靈魂;他的出場自然而然應是異常隆重的場面,是值得以濃墨重彩大寫特寫的。三顧茅廬是諸葛亮正式出場的過程,所以作者對三顧茅廬的描寫,層層鋪墊,重重渲染,極盡曲折變化、抑揚頓挫之能事,使得讀者對諸葛亮產(chǎn)生了強烈的好奇、期待和仰慕。作者在敘述三顧茅廬的過程中,前后共使用了十三個頓挫手法(補充:指詩文、繪畫、書法、舞蹈的跌宕起伏、回旋轉(zhuǎn)折)。請同學們按照下列表格前兩次拜訪的內(nèi)容找出本次拜訪的頓挫來。

          三顧茅廬經(jīng)歷的人事頓挫

          誤把徐庶當孔明①②

          司馬徽舉薦孔明③

          一顧茅廬見到孔明家童子④

          見到亮友崔州平⑤

          二顧茅廬見到亮友石廣元、孟公威⑥

          見到亮弟諸葛均⑦

          見到亮岳父黃承彥⑧

          三顧茅廬亮晝寢未醒⑨

          亮翻身又睡⑩

          亮醒了更衣9322;

          請教被推辭9323;

          懇請出山難從命9324;

          但劉備的誠意最終還是打動了諸葛亮,所以他終于答應出山輔佐劉備。在敘述三顧茅廬的過程中,作者運用了這么多的頓挫手法,充分顯示了劉備求才若渴、禮賢下士的可貴品質(zhì);同時,由此也刻畫出諸葛亮神龍見首不見尾、神秘莫測、高雅灑脫的隱士風流及其立身嚴正、自尊自信的品格。

          三、抓住動作描寫,理解劉備形象。

          根據(jù)情節(jié)找出描寫劉備動作的詞語,并試著分析從這些動作行為可以看出劉備怎樣的心情與品質(zhì)。

          下馬步行:文官落轎,武官下馬,這是古人對特別有地位或?qū)ψ约壕囱龅娜吮硎緲O大的尊敬。

          叩門:敲門,但不是用手敲。古代的大門都有兩個銅制的圓環(huán),叩門就是手握圓環(huán),讓環(huán)敲擊大門。進入他人的房間或辦公室,都應該輕輕的叩門,得到允許后方可進入,切不可貿(mào)然闖入。叩門時應以指關節(jié)輕叩,不可以用力拍打。不論房間的門是開著還是關著,叩門都是必須的。

          徐步而入:輕輕緩慢步入。

          拱立階下、猶然侍立、又立了一個時辰:恭恭敬敬等候。

          下拜:拜,《說文解字》的注釋:“拜”是會意字。甲骨文像雙手捧禾麥獻給神祖之形,會向神祖拜祭祈禱之意。本義是拔起禾麥奉獻給神祖。引申為一種表示敬意的禮節(jié)。文中提到拱手謝曰、頓首拜謝、拜請、拜獻都表示對諸葛亮的敬重。

         。ㄑa充:叩首,舊時漢族交際禮儀。祭祀天地祖宗,晉謁君長父老,一種較重的跪拜禮。伏身跪下,兩手扶地,以頭近地或著地;祝╭ǐshǒu),指古代漢族跪拜禮,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種。常為臣子拜見君父時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頭也至地。頓首,指磕頭。古代漢族的一種交際禮儀。跪拜禮之一,為正拜。以頭叩地即舉而不停留;書簡表奏用語。表示致敬。常用于結(jié)尾。)

          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將座席靠近?梢娖渚粗亍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離席站立,表示敬意。

          (拱手禮:兩手在胸前相拱,稱為"揖”,帝國晚期稱“拱手”或“拱手肅立”,是中國古代開始的相見或感謝時常用的一種禮節(jié)。行禮時,雙手互握合于胸前。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內(nèi),左手在外;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一說古人以左為敬,又有人在攻擊別人時,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女子行拱手禮時則正好反過來,這是因為男子以左為尊,女子以右為尊。)

          泣曰、淚沾袍袖、衣襟盡濕:可見玄德請孔明之誠心。

          這些細微的動作,表達出了劉備的心情——對賢人的渴求和誠懇,從而我們可以看出劉備禮賢下士、求才若渴、謙恭真誠的品質(zhì)。

          這篇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除了動作刻畫以外,還大量刻畫了人物的語言,課下同學們可以試著從語言的角度來分析本文中張飛、關羽的性格。

          四、抓住詩句,理解諸葛亮人物形象。

          1.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寫到了很多詩句,要么是作者創(chuàng)作,要么是摘錄民間詩歌,就內(nèi)容而言,有的是描寫景物,有的是突出人物,有的是評論史實,還有的則是抒發(fā)感懷。老師在閱讀本文的三處詩句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三句詩歌都和人物諸葛亮有關。我們可以借助這些詩句來分析人物形象。接下來我們就讀讀這三句詩歌,說說你對這些詩句的理解。

          2.這些詩歌分別歌唱了諸葛亮怎樣的品質(zhì)?

          鏈接:

         。1)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俅髩粽l先覺:大夢:道家對人生的一種看法。原意謂死為大覺,則生為大夢。覺:這里謂覺醒之意。

         、谄缴浩剿,往常。杜甫《夢李白》詩:“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圻t遲:徐緩貌。誰是最有覺悟(智慧)的人呢?我是心中有數(shù)的,我在草堂美夢醒來,窗外的太陽都遲遲未升起(比太陽還有智慧)。諸葛亮少年狂妄,曾常自比管仲樂毅,此詩應是通過早起超過太陽,引喻:自己才能超眾,自信狂妄,也有表達懷才不遇憤怒。

          從第一句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才能超眾、年少輕狂、自信灑脫、高雅智賢之人。

         。2)豫州當日嘆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

          豫州牧劉備那日感嘆自己勢孤力窮,直至遇到了南陽的臥龍先生諸葛亮,于是想向諸葛亮了解以后在哪兒建立國家,諸葛亮笑著指著所畫的地圖中的荊州和益州。

          這一句是諸葛亮隆中對策之后后人贊美諸葛亮的詩歌。從隆中對策的全面和作者的評論、世人的贊嘆中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具有高度預見性、正確判斷力、籌劃周到、具有雄才大略的奇人。展現(xiàn)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戰(zhàn)略遠見。

         。3)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生丁寧后,星落秋風五丈原。

          丁寧,即叮嚀。還沒有飛黃騰達就為自己的將來做好準備,等到建立功業(yè)后就歸因隆中。但是劉備死后托孤使得諸葛亮無法脫身,最后病死在五丈原。

          從這句詩中我們又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利祿的輕視,喜愛躬耕的閑適,孤高淡泊的精神品質(zhì)。這首詞表達了對諸葛亮去世的哀痛和惋惜之情,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后世歷代王朝所推崇。

          五、討論理解三顧茅廬故事蘊含的豐富意義。

          1.從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關系談談應該怎樣做到君臣和諧?

          從君主的角度來說,真正賢明的君主應當是禮賢下士、求才若渴的,對自己的臣子要有足夠的尊重,對奇才異士更要萬分敬重,就像劉備對待諸葛亮那樣。

          就臣下來說,既要向君主盡忠,也要追求一定的獨立人格,維護自己應有的尊嚴,就如諸葛亮在三顧茅廬中所表現(xiàn)的那樣。

          這種思想和態(tài)度是自古以來儒家所大力倡導和追求的理想。如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本蛣洹⒅T葛亮而言,如果沒有諸葛亮這種奇才的輔佐,劉備就機會不可能建立起蜀漢基業(yè);如果沒有劉備這種賢君的賞識和重用,諸葛亮也可能無法成就他的功業(yè)和英名。

          2.聯(lián)系中國古代社會君主專制制度下知識分子的愿望和作者在三顧茅廬中寄寓的愿望。

          在中國古代社會里,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是建功立業(yè),顯親揚名。但前提是得君行道,也就是得到賢明君主的賞識、信任和重用,就像諸葛亮和劉備、周文王和姜子牙那樣君臣和諧、互相信任。但歷史告訴我們,在中國古代專制主義制度下,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的現(xiàn)象很普遍。因此,三顧茅廬的故事寄寓了古代知識分子的理想和愿望:希望自己能夠像諸葛亮那樣得君行道,建功立業(yè),青史留名。

          《三顧茅廬》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作者及《三國演義》相關文學常識。

          4、能理清文脈結(jié)構(gòu),體會情節(jié)的一波三折。

          過程與方法

          1、體味精煉暢達的語言,結(jié)合文中精彩語句品味劉備、諸葛亮的形象,學習兩人的優(yōu)良品質(zhì)。

          2、感受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初步感知并學習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難點】

          1、能理清文脈結(jié)構(gòu),感知情節(jié)的一波三折。

          2、品味劉備、諸葛亮的形象,學習兩人的優(yōu)良品質(zhì)。

          3、透過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理解劉備和諸葛亮的性格特點。

          【教學工具】

          教學PPT,朗讀音頻

          【教學方法】

          1、比較閱讀法。

          2、視頻直觀賞讀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趣味導入

          劉備帶著兩個義弟去邀請諸葛亮,輔助自己完成統(tǒng)一中原的大業(yè),但去了兩次都未能見著。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讓我們一起跟隨劉備去拜訪諸葛亮吧!

          二、知識卡片

          1、作者檔案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漢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羅貫中早年曾參與反元的起義斗爭。明朝建立之后,專心致力于文學創(chuàng)作。

          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zhí)莆宕费輦鳌贰度炱窖齻鳌。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羅貫中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除小說創(chuàng)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云會》。

          2、背景鏈接

          本課節(jié)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臥龍崗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于相見。三顧茅廬之后,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

          3、語基積累

          (1)生難字

          拜謁(yè)今番(fān)叱(chì)僥(jiǎo)幸豈可相強(qiǎng)

          猶(yóu)然綸(guān)巾鶴氅(chǎng)漢室末胄(zhòu)

          愧赧(nǎn)謬(miù)傾頹(tuí)竊命(qiè)沔(miǎn)

          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簞(dān)食壺漿鄙賤(bǐ)

         。2)重點詞語

          愧赧:因羞慚而臉紅。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座離席,表示敬意。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將座席靠近。屏,使回避。促,靠近。

          如雷貫耳:響亮得像雷聲傳進耳朵里。形容人的名聲大。貫,貫穿,進入。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

          簞食壺漿:用簞盛飯、用壺盛漿。漿,以糧食加水適度發(fā)酵而成的飲料。

          經(jīng)世奇才:舊時稱治國安民的才能。經(jīng)世,治理天下。

          挾天子以令諸侯: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諸侯,這里指當時割據(jù)一方的軍閥。

          第二課時

          一、初步感知

          1、文題探討

          “三顧茅廬”中“三”為確數(shù)!度龂萘x》記述了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的故事;“顧”,動詞,“拜訪”之意;“茅廬”是對諸葛亮在隆中住宅的稱呼,意指“樸素”“簡陋”之所。題目也恰好概括了故事本身。

          2、分層解讀

          第一部分(第1段):寫第三次顧茅廬之前,關羽和張飛持有不同態(tài)度,劉備力排眾議,決定前往。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劉備第三次拜謁諸葛亮得以成功遇見,與之談論興邦救國之策。

          第三部分(第4段):劉備拜請諸葛亮出山相助。

          二、深層領悟

          1、本文寫張飛對表現(xiàn)劉備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用張飛的粗暴和急躁來襯托劉備求賢的真誠和謙恭。

          2、劉備在拜見諸葛亮時已年過40,而當時諸葛亮只有27歲,劉備稱諸葛亮為“大賢”自稱“謁見”并“離草廬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這些描寫,表明劉備什么樣的心態(tài)?

          求賢若渴,對諸葛亮態(tài)度謙恭,非常有誠意。

          3、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

          從劉備的動作(輕輕敲、等候、快步走進等)、神態(tài)(恭恭敬敬),可以看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

          4、第3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對諸葛亮進行了描寫?寫出了諸葛亮怎樣的性格特點?

          肖像、語言描寫。

          表現(xiàn)了諸葛亮儒雅脫俗、胸懷天下、洞察時世、足智多謀、見識卓越的特點。

          5、試分析本文鮮明的對比的運用。

         。1)文中寫張飛和劉備對待諸葛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張飛嚷著要用繩子捆來,劉備生氣責備張飛魯莽。這一對比突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2)張飛與劉備是結(jié)拜兄弟,諸葛亮是一位與劉備素未謀面的草民,為了請諸葛亮,劉備竟然斥責自己的結(jié)拜兄弟,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3)劉備“拱立階下”“半晌”“又立了一個時辰”,劉備是當時漢獻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親國戚,而諸葛亮是一介草民;當時劉備47歲,諸葛亮只有27歲,一個是長輩,一個是晚輩。就這樣,劉備“拱立階下”“半晌”“又立了一個時辰”。從而刻畫了劉備的誠心誠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結(jié)束語】

          本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同時也表現(xiàn)出諸葛亮的確是一位有卓越智慧的曠世奇才!肮沤穸嗌偈,都付笑談中”,唯一讓我們記住的那就是劉備對人才的“尊重”,讓我們齊讀這個詞語:“尊重人才”,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古訓:“尊重人才”。

          【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羅貫中

          斥責張飛下馬步行

          階下恭候下拜謁見

          禮賢下士求賢若渴

          《三顧茅廬》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有條理地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難點:

         。、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2、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內(nèi)容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揭示課題

          談話:同學們,你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們身上的哪些故事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三國時期的故事《三顧茅廬》。(板書課題)

          簡單介紹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齊讀課題。

          聯(lián)系舊知導出課文引發(fā)學生研讀興趣。

          二、自讀課文

          出示自讀要求:

          (1)借助拼音讀準田字格中的生字,讀順課文。

          (2)自學生字,懂得它們的書寫方法。

          (3)聯(lián)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教師巡視,及時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檢查自讀情況。

          相機指導生字的讀音。

          檢查字形掌握情況。

          按要求自讀課文。

          分段讀課文。

          茅:與“矛”比較。 統(tǒng):與“流”比較。宜:與“宣”比較。

          交流詞語的意思三顧茅廬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群雄紛爭 茅塞頓開

          說說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明確提出自讀要求,使得學生學習有目的,思考有方向。

          比較和交流中深化字詞的理解,為理解課文做鋪墊。

          三、再讀課文,初步了解內(nèi)容

          放錄音范讀全文。

          問: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原的大業(yè),諸葛亮真有這樣的雄才大略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后,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聽錄音,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讀第四自然段,加以體會,理解“茅塞頓開”

          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尊重人才、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了劉備什么樣的品質(zhì)?

          四、作業(yè)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用鋼筆描紅。(文后練習2)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導入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建立統(tǒng)一祖國的大業(yè)。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憶起這件往事,還感激萬分,寫下了這樣幾句話 :(出示《出師表》節(jié)選。)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聽教師朗讀,體會其中的意思。

          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說一說,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

          對學生要求不必過高,能聽懂多少是多少,這樣能減少學生壓力使得學生能暢所欲言。

          二、細讀課文

          問:諸葛亮對劉備的三顧茅廬可以說是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銘心的。這是為什么呢?

          組織交流。

          出示: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出示: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出示: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

          引導比較:

         。ǖ攘税肷喂Ψ颉值攘艘粋時辰……)和(“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小結(jié):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他怒斥張飛、三顧茅廬。還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馬步行,在房門外恭候多時,快步走進草堂和諸葛亮見面……劉備渴望得到諸葛亮這個賢才已經(jīng)到了如饑似渴的地步。這就叫“求賢若渴”。

          討論: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是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呢?自由讀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詞語來回答。(誠心誠意)

          默讀課文二、三自然段,畫出表現(xiàn)劉備“誠心誠意”的詞語和句子。

          同桌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討論:說明什么?

          感情朗讀這一句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討論:從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

          各自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齊讀第五自然段

          比較和朗讀中分析人物性格特點,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在朗讀中升華,進一步感受和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點。

          三、小練筆。

          因為劉備求賢若渴,所以《三國演義》中寫劉備二顧茅廬而不遇孔明時,他親自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留給諸葛亮。這封信,一般讀《三顧茅廬》的人都忽略了。其實這封信也深深地打動了諸葛亮的心。因為信中,劉備將自己的一番誠意、仰慕之情抒發(fā)的淋漓盡致,F(xiàn)在,請大家發(fā)揮想象,替劉備寫一封簡短的信留給諸葛亮。

          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說理能力。

          四、作業(yè)

          課后繼續(xù)完成并在小組內(nèi)交流各自寫的信,互相提意見修改。

          板書:

          三顧茅廬

          兩次拜訪沒見到 諸葛亮:雄才大略

          上路前 劉備:尊重人才

          第三次拜訪的經(jīng)過 見面前

          見面后 劉備、諸葛亮的魚水情

          《三顧茅廬》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7

          一、學習目標

          1、抓人物言行揣摩、體會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意。

          2、感情朗讀,讀中悟情,喚起學生對劉備誠心誠意的共鳴。

          3、通過一定的拓展,感悟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二、學習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回顧引入。

          1、上節(jié)課,我們跟隨劉備兩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你了解到了什么?

          2、是啊,盡管劉備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但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讓我們隨著劉備一起三顧茅廬。

          二、自主研讀,感悟品質(zhì)

          1、自讀課文3-6小節(jié),讀讀劃劃,想想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隨機交流,朗讀感悟

          重點句1:張飛說:“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條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就是!”劉備大聲斥責說:“你怎么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云長同我一起去。”

          預設感悟點:感悟劉備的(誠心、敬重 仰慕)

          1、抓“大聲斥責”、“如此無禮”等感受

          2、感情朗讀劉備、張飛對話。

          重點句2: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著,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

          預設感悟點:抓住“輕輕走” “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劉備的(謙恭 誠心)

          1、緊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讀,隨機點撥

          重點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預設感悟點:抓“下馬步行“感受劉備的( 禮節(jié) 誠心)

          1、抓“下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讀,隨機點撥。

          重點句4:劉備趕緊下拜說:“久聞先生大名,曾經(jīng)兩次謁見,都沒有遇見!

          預設感悟點:抓“趕緊下拜”,“謁見”等詞感受他(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1、抓“趕緊”“謁見”感受。

          2、感情朗讀,隨機點撥

          3、劉備的這份急于求賢的精神真讓人感動!

          三、觀看錄像,交流感受。

          四、拓展結(jié)課,深化主題。

          1、總結(jié):學了整篇課文,想一想是什么打動了諸葛亮,使他最終答應出山輔佐劉備?

          2.、師小結(jié)

          3、拓展:課外收集、閱讀有關三國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三顧茅廬》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能熟練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文中四字詞語的意思。

          2、學會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課文是怎樣通過細節(jié)描寫體現(xiàn)人物心理活動和個性品質(zhì),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3、學習劉備禮賢下士的品質(zhì)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能有感情地朗讀人物對話。

          4、理解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文中三處比喻的意義。

          5、能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教學重難點:抓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心理活動和個性品質(zhì)。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 談話。

          同學們,這個戰(zhàn)火紛飛、風云際會、群雄逐鹿、英雄輩出的時代。造就了這樣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在《三國演義》中,你最喜歡的英雄是誰?

          2、板書課題

          3、學生用文中詞語解釋課題意思。

          二、回顧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說說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解決了什么問題?

          2、交流反饋: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呢?

          3、 教師小結(jié)。

          三、 細讀課文,推敲重點,品讀感悟。

          (一)抓“誠心誠意”品劉備的尊重人才

          1、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從那些語句可感受到劉備的誠心誠意?圈劃出重點詞句。

          2、 小組交流,互學互促。

          3、交流反饋:“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劉備的誠心誠意?”指名朗讀描寫劉備誠心誠意的語句,并相機交流感受。(生用“我從----------------中感受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因為-----------”的句式表達自己的體會。老師相機引導:讀劉備的話,體會劉備的內(nèi)心;從劉備的神態(tài)中體會到了什么?從劉備的動作中體會到了什么?)

          4、領讀:師: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他(生讀描寫劉備誠心誠意的語句),真是尊重人才呀!

         。ǘ┳キh(huán)境描寫和三處比喻品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師過渡:劉備當時已47歲,貴為皇叔,諸葛亮僅有27歲,乃一介山野村夫,他如此禮賢下士,值得嗎?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位大名鼎鼎的臥龍先生。我們先去他家看看吧。

          2、生讀看到了什么。

          3、交流:這是個什么樣的地方?(生答)找到這段環(huán)境描寫的中心句,發(fā)現(xiàn)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進行交流。讀這段中的比喻句,說說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樣比喻?從這個比喻句中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

          4、指名朗讀這段環(huán)境描寫。

          5、說話訓練:我們來到-------,只見--------的柳條--------,--------的小草---------,--------的花兒--------,--------的桃花,--------的梨花,---------的杏花,景色真是---------。

          6、討論:你對諸葛亮有了什么了解?從哪些語句中還可以認識到諸葛亮的才能?(引導發(fā)現(xiàn)另兩個比喻句)指名讀比喻句,說說是把什么比作什么?說明了什么?

          7、討論:“云霧”“青天”分別指什么?“魚”和“水”分別指誰?

          8、指名讀這三處比喻,說說這些比喻句的作用。

          9、師補充諸葛亮出山后對劉備的輔佐(諸葛亮出山后,草船借箭、赤壁之戰(zhàn)、空城計、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擺設八陣圖,幫助劉備建立了蜀國,盡心盡力輔佐劉家二十一年,真正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10、生說說對諸葛亮的認識。

          四、 課外延伸,拓寬文路(師出示多媒體課件并深情朗讀)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先帝不以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讀。

          2、這段短文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

          3、從這段話中,你讀懂了什么?

          五、 總結(jié)全文,引向課外。

          1、說話訓練:劉備真是尊重人才,他--------------;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他------------。(生運用文中詞語進行說話訓練。)

          2、發(fā)散:除了《三顧茅廬》外,你還知道哪些三國故事?

          3、總結(jié):同學們,讓我們走進三國城,認識更多的三國英雄,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無數(shù)英雄用他們的壯舉寫下了許多感人的篇章,我們從中會有很多收獲的。

          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誠心誠意訪賢才

          劉備 諸葛亮

          尊重人才 雄才大略

          如魚得水創(chuàng)大業(yè)

          《三顧茅廬》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深入了解課文內(nèi)容,理解文章中的對比襯托法,讀懂張飛和劉備的對話。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為突破口,研究劉備、張飛等人物形象,劉備的誠心誠意,能根據(jù)文本內(nèi)涵大膽想象,寫其中一位的想法。

          3、情感目標: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zhì)。

          4、發(fā)展性目標:學會學習(自讀自悟)、學會合作(研討交流)、學會做人(尊重他人、以誠待人)、學會做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第 二 教 時

          一、復習引入

          1、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接觸了《三國》中極為膾炙人口的一個經(jīng)典故事——《三顧茅廬》,知道課文就是按照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來安排的。現(xiàn)在,老師請大家回憶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寫——,第二自然段主要寫——。課文詳寫的是“三訪孔明”這一部分,也就是“3、4、5、6、”自然段。

          2、初讀三顧內(nèi)容,要求:

          1、長話短說,能否用一句話說說主要寫了什么?學生交流

          3、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通過對直接寫劉備及側(cè)面寫天氣、張飛等語句的品讀,已經(jīng)感受到了劉備的那份真誠,對嗎?板書——誠

          師:老師請大家再次默讀課文,把你認為最能體現(xiàn)劉備誠心的語句劃下來,學生默讀課文。

          二、學習第三段,推敲重點語句,感悟人物形象。

          1、屏幕出示“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重點點撥“半里多地”,“下馬步行”

          師:老師不明白了,劉備他們?yōu)楹尾豢祚R加鞭,揚起一路灰塵打馬到草堂前呢?學生交流(怕馬蹄聲驚擾了諸葛亮,高高在上,古人對特別有地位的人有這樣的要求,叫文官落轎,武官下馬,表示極大的尊敬。板書——下馬步行)

          哦!原來如此,你們可真懂劉備的心哪。指導朗讀,讀指名——(點撥:真會讀書,在“半里多地,下馬步行”這幾個詞上加強了語氣,感覺劉備的心意更誠了,來,我們學著讀讀這句話!R讀。

          2、出示句子:“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著,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

          理解“恭恭敬敬”,從字形上感受“恭敬”——表演“恭敬等候的樣子”,師:你認為要讀好這句話應該強調(diào)那幾個詞呢?(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指名讀——齊讀。板書——階下恭候

          3、第5自然段

          (1)從語言中可見身份、地位不同。

         。2)“趕緊”板書——下拜謁見

          師追問:劉備是什么人?諸葛亮又是什么人?按照道理應該是諸葛亮給劉備下拜才是啊。但劉備并沒有計較自己的身份與地位,主動去結(jié)交有德、有才的人,劉備的這一番舉動讓你想到了哪個詞?板書——禮賢下士

          小結(jié):同學們,就因為作者關注到了劉備“下馬步行、階下恭候、下拜謁見”這一些細微舉動,才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的情真意切,真是——細微之處見真情!還有嗎?

          4、、劉備大聲斥責說:“你怎么如此無禮?這回你不用去了,只讓云長同我一起去!

         。1)大家有印象嗎?這可是張飛第二次受到劉備的斥責了,找到“第一次斥責”之處,并讀一讀,

          (2)大家看,張飛第一次受斥責是因為——(言語不恭),那這一次斥責呢?是因為——(做法粗暴,無禮……)指導朗讀兩次斥責的話

          (3)張飛人稱莽張飛,他性格急燥,想法簡單,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訪諸葛亮的心意呢?不過老師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聰明人,劉備的心思肯定已經(jīng)被你猜著了八、九分,能說說嗎?(…… )指導朗讀男讀張飛、女同學讀劉備,師讀其他部分。

          師小結(jié):同學們,你們懂劉備的心思,但張飛不了解,所以才有先前的“叫”,到后來的“捆”,甚至是“燒”,而他的言談舉止又恰恰反襯出了劉備的“誠心誠意”看來,我們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質(zhì)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體現(xiàn)出來了,F(xiàn)在請同學們根據(jù)剛才對人物的理解,自選一段,讀出人物的形象,讀出人物的味道,讀出人物的神韻來。

          三、課內(nèi)練筆,豐滿人物形象

          師:那么,諸葛亮值得劉備為他如此誠心相邀嗎?請讀最后一段話,找到理由。

          你知道有哪些勝仗?屏幕顯示:

         。ɑ馃乱,火燒赤壁,七擒孟獲,三氣周瑜,智降姜維,空城計,草船借箭……)

          師:你們的知識真豐富!諸葛亮幫助劉備打了很多很多勝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漢王朝。順勢理解“輔佐”你想,到那時,張飛、劉備、諸葛亮回憶當年三顧茅廬時的情景,心里又會怎么想呢?請你寫在書本上。

          想起當年三顧茅廬的情景,(張飛、劉備、諸葛亮不禁感慨萬千,他想:( )

          學生交流,隨機補充《出世表》

          2、師:是啊,所以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弊鹬厝瞬庞煤萌瞬,方能成就大業(yè)。古時候是如此,在知識就是經(jīng)濟,人才就是財富的今天,就尤為突出了,所以“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到今天也成為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代名詞了。

          完成板書——求賢若渴

          三顧茅廬

          斥 責 張 飛

          誠 下 馬 步 行 禮賢下士 階 下 恭 候 求賢若渴

          下 拜 謁 見

          《三顧茅廬》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本課重點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意。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系。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1、中國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著作?你知道《三國演義》里哪些人物的故事?

          2、板書課題,指導寫好“顧”、“茅”,齊讀課題。

          二、質(zhì)疑導讀,理解詞意。

          1、自由讀文,文與題對照,思考用一句話解釋課題的意思。

          2、指名讀第一節(jié),其他同學思考:這段課文中的哪個詞寫出了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的態(tài)度呢?

          3、默讀第二節(jié)課文,思考:這段課文中哪個詞寫出了劉備、張飛、關羽三者之間關系的?理解這個詞的意思嗎?

          4、張飛是以怎樣的態(tài)度邀請諸葛亮的呢?這一節(jié)中,作者把張飛與劉備邀請諸葛亮的態(tài)度對比著來寫,從這樣的對比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5、(1)指名讀第三節(jié)中描寫臥龍山崗景色的部分,體會第一句話的描寫所采用的手法。通過偏旁,引導學生理解“蜿蜒起伏”詞意;通過文中句子,引導學生理解“秀麗宜人”意思。

         。2)學習第三節(jié)后面部分課文,其他同學畫出描寫劉備邀請諸葛亮時“誠心誠意”的詞句。通過這些句子,你體會到劉備是個怎樣的人(重點抓住“恭恭敬敬”一詞)?

          6、學生第四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了云霧見到了青天!北扔魇址ǖ倪\用。

          7、齊讀最后一節(jié),引導體會“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

          三、賞讀回歸整體。

          1、自由朗讀全文,再次感受劉備邀請諸葛亮的虔誠態(tài)度。

          2、總結(jié)延伸:《三顧茅廬》的故事從遙遠的三國走來,走過了千年,多少風流人物已經(jīng)淹沒在歷史中了,但在這個時代它給我們又留下了什么呢?從而歸納到“尊重人才”這一主題上,最后老師做簡短發(fā)言:同學們,要想贏得尊重,從現(xiàn)在起讓我們首先努力做一個人才吧!

          四、作業(yè)布置:

          1、把本課生字認真描紅后再每字臨寫兩遍;

          2、練習感情讀文,這篇課文節(jié)選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有改動。課后請把原著找來讀一讀,比較課文與原著的異同,體會原著的語言風格以及編者用意。

          《三顧茅廬》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理解“斥責”“拜見”“恭恭敬敬”等詞的意思。

          2、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理解劉備三請諸葛亮求賢若渴的心情,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讀張飛的語句,理解對比反襯的寫法,并對張飛形象進行多角度認識。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為。

          教學重點:

          1、能有感情地讀劉備三顧茅廬時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語句,體會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2、開放文本,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教學難點:

          1、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學生對劉備誠心誠意的共鳴。

          2、讀張飛的語句,理解對比反襯的寫法,并對張飛形象進行多角度認識。

          教學準備:投影設備、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讀了《三國》嗎?你知道劉備是什么人嗎?(相機示劉備圖片,介紹劉備資料)

          2、 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個關于劉備的故事---(示課題)《三顧茅廬》。課題中“顧”是什么意思?“茅廬”呢?誰能來解題?(提示說清人物、地點、事件)

          二、初讀課文

          1、漢室皇叔劉備為什么要一請、二請、三請這個一介草民諸葛亮?請同學們大聲地讀一讀課文,將讀不準,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

          2、是什么原因?書上是怎么說的?哪一小節(jié)告訴我們?(指名讀第一小節(jié))

          三、聚焦劉備

          1、請你讀讀2---4自然段,劃出有關句子,圈出有關詞語,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劃出劉備有關動作、神態(tài)等詞語、句子,讀一讀,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想一想。

          2、預設交流:

          a:“我冒著風雪,就是為了讓孔明知道我的誠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天氣這么冷,還去——說明誠心誠意。(還有那些寫天氣的詞?數(shù)九寒天、雪花紛飛,還有天寒地凍)

          b:“劉備第三次來到諸葛亮的家中,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門臺階下等諸葛亮醒來。”

          說明劉備很有誠意。

          師導:是呀!諸葛亮在溫暖的被窩里呼呼大睡,劉備卻恭恭敬敬地候在門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師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樣子,持續(xù)5秒鐘)

          師導:我想,劉備的人是傻傻地站著,他的腦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轉(zhuǎn)著。你想,此時此刻,劉備會想一些什么?

          c:“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劉備在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馬步行,也可以說明他的誠心誠意;還有半里地就下馬,其實,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說明它是真的誠心誠意的。

          d: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a、從“劉備生氣地說張飛的話中”可以看出他的誠心誠意。

          b、劉備和張飛是結(jié)拜弟兄,現(xiàn)在,劉備竟然為了諸葛亮去批評張飛,說明他對諸葛亮很有誠心。

          c、劉備和張飛的關系,能說的具體一些嗎?介紹“桃園三結(jié)義”故事

          d、是啊,為了諸葛亮,劉備竟然生氣地說自己的兄弟。在課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節(jié))

          我和你一起來讀讀好嗎?(老師讀張飛的話,學生讀劉備的話。)

          e、配上表情、動作分角色朗讀對話。

          e、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a、又等了一個時辰和快步,表現(xiàn)處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說明他很誠心誠意。

          b、劉備為請諸葛亮怒斥張飛,冒著風雪寒冷,三顧茅廬,還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馬步行,還在房門外恭候多時,終于見到了諸葛亮,趕緊見面……現(xiàn)在,你是諸葛亮,你耳聞目睹了劉備的所作所為,你會怎么想?

          c、三顧茅廬之后,諸葛亮就走上了為了國家統(tǒng)一大業(yè)的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

          三、探究張飛

          1、同學們除了從劉備的言行中體會到他的誠心誠意,請你們再讀讀課文,你們還從哪里也能體會到他的誠心誠意?(張飛的無理)

          找出描寫張飛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讀一讀,你體會張飛是什么性格?

          b、課文不是在寫劉備嗎?作者為什么要來寫張飛,能不能不寫他?(四人小組討論)

         。ㄗ髡卟捎脤Ρ确匆r寫法,突出劉備的誠心誠意。)

          2、你們認為作者描寫張飛是為了突出劉備的誠心誠意?那你們用朗讀來告訴我。

          對比讀(出示劉備張飛的對話,選擇合作讀——點名讀)

          理解劉備為什么對張飛要“斥責——大聲斥責”?

          四、拓展延伸

          1、討論問題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節(jié))

          出示句子: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a、“茅塞頓開”是什么意思?

          b、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

          c、這句話作者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讀。

          2、同學們,劉備聽了諸葛亮的一番議論,更敬佩他了,諸葛亮看到劉備三顧茅廬,又肯虛心請教,就答應了。

          后來,諸葛亮輔佐劉備,打了許多勝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勝仗嗎?(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

          (2)劉備采用了諸葛亮的戰(zhàn)略計劃,逐漸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后來劉備稱帝蜀國,劉備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

        【《三顧茅廬》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09-16

        初中語文《狼》教學設計04-01

        初中語文《老王》教學設計04-17

        初中語文背影教學設計11-25

        初中語文《愛蓮說》的教學設計11-26

        初中語文《談生命》教學設計03-21

        初中語文《口技》優(yōu)秀教學設計03-31

        初中語文《馬說》教學設計03-31

        初中語文《弈喻》教學設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