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福利免费观看高清,综合亚洲国产2020,99热只有精品这里,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福利

    1. <address id="kobe1"></address>
      
      
      <td id="kobe1"><tbody id="kobe1"><listing id="kobe1"></listing></tbody></td>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蘇軾的人生藝術智慧

        時間:2021-03-28 17:41:57 國學常識 我要投稿

        蘇軾的人生藝術智慧

          對于蘇軾的文化成就,我們所知道的就是蘇軾在散文、詩和詞各方面都是宋代的大家。文是唐宋八大家,詩是蘇黃并稱作為宋詩的代表,詞有蘇軾和辛棄疾,是豪放派的代表。另外蘇軾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而他的繪畫又是文人畫的代表。除此之外,蘇軾在思想上、政治上、哲學上、社會倫理學上、博物學上都有很大的成就。

        蘇軾的人生藝術智慧

          包容的思想

          思想的包容跟蘇軾從小受到的教育分不開。蘇軾出生于四川眉山,歷史上四川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文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看書不光看儒家之書,其他的諸子百家、小說、雜記等都要博覽,所以這里出現的司馬相如、楊雄、李白等人,都跟中原地區(qū)的文人有很大不同。蘇軾是一個非常具有好奇精神的文人,他的博物學知識很淵博。他和北宋著名的科學家沈括二人在醫(yī)學、藥物學上都有很高的造詣,諷刺的是,他們生前敵對,而死后兩人的藥方被后人合編為《蘇沈良方》。這說明文化的意義是可以超越政治派別的,他們對人類文化的貢獻被后人所認可,所以在流傳過程中,文化的力量超越了政治的力量。

          蘇軾和韓愈被后人并稱韓潮蘇海,韓愈是一個正統(tǒng)的儒家學者,他曾經寫過《原道》,把老莊和佛教都視為異端,他認為要把其他思想都統(tǒng)一到儒家正統(tǒng)思想之下,這難免顯出他思想的狹隘。蘇軾就非常不同。他認為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積累中,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精華。他曾寫過一篇《祭龍井辯才文》,是蘇軾為僧人龍井辯才做的一篇祭文。辯才大師屬佛教天臺宗,蘇軾既喜歡天臺宗又喜歡禪宗,當時兩宗之間互相有矛盾,所以蘇軾在寫這篇祭文的時候就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孔老異門,儒釋分宮,又于其間,禪律相攻。我見大海,有北南東。江河雖殊,其至則同。他反對儒家和佛家之間互相斗爭,也反對佛教內部宗派之間相互攻擊。蘇軾認為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精彩之處,而且他們所提倡的都是人類精神的普遍原則,就像每一條江河都要流到大海,無論是浩瀚的大江還是潺潺的小溪,都有它自己的意義和價值。

          超然的審美

          蘇軾在《寶繪堂記》里提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雖微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作為一個君子,我們可以把精神寄托在某件東西之上,但是我們不要過于地留意這件東西。這個物是對我們人生有好處的物。他說如果我們把精神寄托于物上面,雖然是

          一個微不足道的外物我們都可以得到快樂;尤物是非常美的東西,那么它也不足以成為我們的一種病。但是反過來如果是留意于物,如果你把你的心智全部都放在這件東西之上,那么雖然是一個很小的東西,都足以造成你玩物喪志的病。比如年輕人整天沉溺于游戲之中,就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就是最美好的東西你都不會感到快樂,因為你過分注意它了,你想占有它的時候,你心中就有一種怕失去的擔心。因為你得到了尤物后就怕失去它,成了心病,就得不到快樂。蘇軾說然圣人未嘗廢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圣人也喜歡五色、五音和五味以及馳騁田獵,這四者沒有問題,主要是看對待它們的人是什么態(tài)度。接著蘇軾又舉了幾個歷史上著名人物的故事。劉備喜歡結髦、魏晉名士嵇康喜歡打鐵,另一個名士阮孚喜歡蠟屐。這些愛好在一般人看來很無聊,但是他們各自卻很喜歡,從中得到了快樂。蘇軾又說凡物之可喜,足以悅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書與畫。他說書畫就是最好的'藝術,書畫使人感到愉悅,但書畫仍可以使人產生病,為什么呢?我們說對于書畫有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欣賞者的態(tài)度,書畫可以使我們感到很多審美的愉悅,但另外一種是收藏家的態(tài)度,收藏家拍賣坊的態(tài)度,平時都把書畫卷起來藏起來,就是作為一種財富,這樣書畫就成了人的負擔,而且不光有負擔,還可能造成災禍。皆以兒戲害其國,兇其身,此留意之禍也這就是留意于物的后果。近年我國反腐取得很大成就,查處的很多貪官就是如此,很多東西并未欣賞,只是埋藏起來或者收藏在家,結果呢?自己害其國,也兇其身,鋃鐺入獄。一個人一輩子很多財物對你來說沒有價值,最有價值的是快樂,什么可以使你快樂?還是財富,但這個財富是精神的財富,它比物質的財富不知道可貴多少,F在有一些青年人比較追求物質方面的財富,但我還是要勸告大家,腹有詩書氣自華。有時候如果過分留意于物,殊不知人生短暫,那些東西實際上對人生是沒有價值的。當然這不是說一點錢財都不要,基本的生活資料還是需要的。

          智慧的觀照

          蘇軾內心的強大除了因為有范滂這樣的儒家典范之外,還來自老莊和佛教的影響,共同形成了蘇軾觀察人生的獨特的智慧。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耳熟能詳的詩說出了人類認識的困境。之所以不能認識真面目,就是因為當局者迷,我們在此山之中。蘇軾在此提出了這種困境,但是他解決這個困境卻是在另外的地方。解決這個困境的方法就是他提出的以大觀小之法,就是站在一個很大的立場,甚至是站在宇宙的立場上,重新來看廬山。我們設想廬山就是一座假山,欣賞假山的時候山前山后都可以看的很清楚,這就是宇宙的立場,一種散點的透視,一種以大觀小的立場。這種以大觀小的立場來自《華嚴經》,《華嚴經》里講站在大千世界的立場來看每一個微塵,每一個微塵里面又可以看到大千世界,小中蘊大,以大觀小,所以蘇軾看廬山的時候可以跳出廬山。

          還有一個人生的困境是我們怎樣對待人生短暫的問題。不舍晝夜,這是儒家的看法。而佛家有另外一種看法!独銍澜洝分v波斯匿王62歲時問佛說,現在我已經62歲了,人生過得真快,一下子我的皮膚都皺了。佛反問他,你看過恒河嗎?波斯匿王說,我三歲的時候就看過恒河了。佛問,現在看恒河跟你三歲看恒河有什么不同?波斯匿王回答說,現在的感覺和三歲時看的感覺一樣,恒河還是那個恒河。佛說,對了,雖然你由三歲變成老人,但你看到的恒河是不生不滅的,一點沒有減少,一點沒有增加,還是不變的?梢,對待人生,如果站在佛教的立場來看,人生就是一個永遠不生不滅的狀態(tài)!冻啾谫x》就傾訴了人生短暫的悲哀當年赤壁戰(zhàn)場上的周瑜和曹操都不存在了,何況你我這樣的小人物,完全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但話鋒一轉,蘇軾對客說起了水中的月亮: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水不斷流淌,月亮不停地陰晴圓缺,天地還沒有一瞬間那么長。如果我們換一個立場來看,從不變的立場去觀看世界和人生,之前的短暫和消逝就完全不一樣了。

          蘇軾這樣的思想是受到了東晉高僧僧肇的論著《肇論》的啟發(fā)。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里說,東坡水月之喻,蓋自《肇論》得之,所謂不遷義也!墩卣摗分姓f,不遷,故雖往而常靜,我們以不遷的態(tài)度來看,任何事物在變化的時候都是在靜態(tài)的。如果我們以變化的眼光來看,任何一個靜態(tài)的東西它都是變化的,哪怕我們現在靜靜地坐在座位上,因為地球在動,我們也在動,就像螞蟻在磨盤上一樣,磨盤在動,螞蟻實際上也在動。所以,僧肇說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風其實是一種靜態(tài)的,江河不斷奔流,但實際上是不流的,塵埃在飄的時候也是不動的,日月每天在天上東升西落,實際上并沒有循回。由此可見,蘇軾的思想是有佛教來源的,這個來源使他的人生充滿了智慧。

          蘇軾在寫作時提倡一種自由的寫作態(tài)度,所以他有那么豐富的思想,可以滔滔不絕地寫出很多生動的比喻。他曾經評價自己的文章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對于文人來說,寫作都是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然王國的過程,必然王國就是藝術的必然規(guī)律,自然王國是對這種規(guī)律完全的突破或駕馭。蘇軾這一段話就提到了藝術的自由與規(guī)則問題。他說自己的文章寫出來就像泉水冒出來一樣。靈感的泉水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冒出來,形成了小溪之后就濤濤汩汩形成江河。這個水冒出來并不是泛濫,像洪水一樣沖毀一切,而是有自己的規(guī)則的,即隨物賦形。水是液體,它的形態(tài)取決于裝它的器皿。水裝在一個圓的罐子里就是圓的,裝在方形的箱子里就是方的,水在江河里就隨著河道而行,所以水是隨物賦形,什么樣的事物承受它,水就變成什么樣。蘇軾的文章也是隨物賦形,沒有特定的規(guī)律,怎么寫要看描寫的對象是什么,抒發(fā)的感情是什么,論述的道理是什么,他根據這些來選擇自己書寫的方式。所以蘇軾的文章是最自由的,他不僅可以寫政論文,寫那些哲學論文和史論史評,他也寫了很多小品,寫生活中的小事。他說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就是說該寫的時候就寫,寫完了就停止,如是而已。蘇軾提倡的文風就是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這樣的寫作跟自由的心靈有關系。很難想象一個人的心靈受到桎梏,受到壓抑,還可以寫出這樣自由的東西。所以,蘇軾給我們最震撼的就是自由人格的力量。

          會通的藝術

          蘇軾在各個方面都是大家,詩詞文書畫無所不通。他具備一種認識藝術,認識人生的共通眼光。我們看蘇軾有三段非常有名的話,這三段有名的話在宋代以及整個中國古代后期(宋以后)的藝術史上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第一段是論畫以形似,見于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他主張不同藝術形式之間有不同的藝術趣味,共同的藝術規(guī)律。他的繪畫是主張寫意的畫,而不是追求形式的畫,如果一個人論畫的時候要看畫的像不像,這個人的見解就跟兒童差不多。一個藝術家要看精神意韻而不是形象本身。賦詩必此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以前寫詩都要給一個題目,始終圍繞題目來寫。如果是要從離不離題來判斷一個詩人的詩寫的好不好,這個人就不懂詩。蘇軾就認為一個詩人可以沖破他的題目來寫。蘇軾在詩與畫不同藝術之間找到了共同的規(guī)律,就是天工,天工就是天然而形成的藝術,而清新就是有創(chuàng)新又天真的藝術。

          第二段是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摩詰就是唐代的詩人兼畫家的王維,有兩派學者曾經爭論,有一派說王維的詩哪一句中是詩中有畫,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因此構成了一幅繪畫。另外一派認為詩和畫本來是不同的藝術,詩中不可能有畫。但這些爭論其實都忘記了一個事實,王維自己的詩中有沒有畫不重要,重要的是觀察和欣賞王維作品的人何以能有此看法。不是王維自己的詩畫本身具有那樣的詩中有畫的素質,而是蘇軾從王維的詩中聽出了畫,從王維的畫中看出了詩。我們知道詩與畫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詩歌是聽覺的意識,因為詩是吟誦的,而畫是視覺的意識。蘇軾打通了眼睛和耳朵的功能,這在佛教來看是六根互動,眼耳鼻舌身意,互相打通之后才能從詩中看見畫,畫中看見詩。

          第三段是少陵翰墨無形畫,韓干丹青不語詩,從杜甫的詩中看到畫的因素,從韓干的畫中看到詩的因素,這句話影響很大,后來出現有聲畫、無聲詩、無色畫、有形詩等種種說法,超越媒介的界限去欣賞藝術品。

          蘇軾還有一句話:物一理也,通其意則無適而不可。分科而醫(yī),醫(yī)之衰也。占色而畫,畫之陋也。和緩之醫(yī),不別老少。曹吳之畫,不擇人物。對于畫家來說各種繪畫的規(guī)律也是相同的,但是后來繪畫分了工筆畫、水墨畫和各種各樣的形式,這個畫就變得很糟糕了,所以蘇軾認為古時的名醫(yī)不別老少,而曹、吳之畫,不擇人物。曹不興是三國時的畫家,他的畫是衣不出水,衣服裹的很緊。而吳道子的畫是很有力道,即吳帶當風?傊,會通各門藝術,在各種藝術中發(fā)現共同的規(guī)律,是蘇軾的一貫思想。

        【蘇軾的人生藝術智慧】相關文章:

        蘇軾:把人生當作藝術12-20

        人生智慧的格言08-25

        智慧人生格言精選09-19

        智慧人生格言03-30

        智慧的經典人生格言04-16

        人生智慧作文03-04

        智慧人生作文09-10

        人生智慧感悟04-12

        人生智慧精選人生格言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