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先生作為一位偉大的詩人,書法家,畫家,留給后世瞻仰的不僅僅是他的詩、書與畫本身,而是通過詩書畫這些載體,透露出來的愛民,樂觀,灑脫等心性與高貴的品質(zhì)。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讀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1】
孤燈相伴,手捧一本《蘇東坡傳》,忽聽窗外淅淅瀝瀝地下起了雨。世事變幻,我卻始終喜歡這種夜深人靜冷雨敲窗的意境。凝望窗外,我于春寒料峭之中,看到了蘇東坡的一生。
他是一代文豪。從小受父親熏陶,五歲開始苦讀詩書,老父蘇洵嚴(yán)厲地教導(dǎo),讓他在書畫方面飛速進(jìn)步。十九歲時苦讀詩書,進(jìn)京趕考,與弟弟子由一同考取進(jìn)士,完成父親畢生的夢想。他的文章震驚天下,受到了歐陽修等大儒不吝的贊賞。他的仕途本可以一帆風(fēng)順,可是“人生到處何相似,恰似飛鴻踏雪泥。”他太正直、太清廉,他的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對那些勢利小人,他總是幽默的諷刺他們的惡行;他不滿新法中的條令,便直陳其弊。于是誹謗、彈劾便應(yīng)聲而至。他的光芒刺痛了那些習(xí)慣于黑暗的眼睛。于是,他注定要承受官場和文壇一起潑來的污水,他雖深得皇帝、皇后的喜愛,但終究經(jīng)不起眾多小人的彈劾。
他一生多次被貶,曾到過密州、黃州、嶺南等地。但即使被貶,他的胸中卻依然溢滿著報效祖國的豪情壯志。當(dāng)他手拄竹杖,腳踏芒鞋時,心中所想不只是秋風(fēng)綠水泛青波,更多的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的雄姿。他多想自己也成為“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 的周大將軍,談笑間,檣櫓即可灰飛煙滅;他只恨自己是一只“揀盡寒枝不肯棲” 的孤鴻,高潔、傲岸但卻不得重用。他不想就此沉淪,于是,在痛苦與超脫之間,他選擇了后者。他選擇了做一個夜飲東坡,倚仗聽江聲的老人;他選擇了做一個荷鋤挑擔(dān)、躬身于壟畝的居士;他選擇了做一個夜游寺院,門海寄余生的智者。
在宦海浮塵半生之后,他漸漸看透了生命。于是他開始探究佛學(xué),研習(xí)長生之道。他暴躁、固執(zhí)的性格慢慢地開始改變。他經(jīng)常游山玩水,在游覽美麗的山水之時。它開始慢慢地理解、崇拜陶淵明。希望自己也能成為這樣一位灑脫的居士?撮T前花開花落,望天邊云卷云舒。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的生活。于是,他帶著朋友,駕一葉之扁舟,手捧傾江美酒,欣賞著千百年來盈虛交替的明月,聆聽著自古以來奔流不息的江水。伴著清風(fēng),吹著洞簫,喝著歌調(diào),談?wù)撝昵暗哪菆鲋膽?zhàn)役。時不時地還傳來他爽朗的笑聲。他還是他,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但以前的樂天還略顯“稚嫩” ,而被貶之后則完全成熟。這是一種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無須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倚仗不理會哄鬧的微笑,倚仗洗刷了偏激的冷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shí),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他已超然物外,看透世間的一切,將那份高邁化作了留在人們心中的永恒。
原以為古代文人的生命簡單明了,時代也賦予他們簡單明了的期望:“入將出將,封妻蔭子! 然而他,卻拋開世俗的期許,獨(dú)上高樓,為自己的人生另擇一條路。
穿越千年的時空,他依舊站在江邊,衣袂飄飄,獨(dú)唱:“大江東去浪淘盡!
【讀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2】
合上厚厚的《蘇東坡傳》,心中感慨萬端,種種雜緒像被書頁攪動的灰塵縈繞著我,我開始思考人生,思考命運(yùn)。
世界瞬息萬變,人不過是滄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無需去爭奪,去奔波勞碌,爭取虛幻的浮名。同時,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讓這珍貴的生命做了奸詐小人,受人唾罵。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謂“草木有本心,何須美人折”,更何況人呢?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是堅持自我的一生。林語堂稱她為“大自然的頑童”,我認(rèn)為很貼切,兒童最真,率性而為,而“頑”又帶著倔,正是這股率性和倔勁,讓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擁有一顆快樂、平靜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黨與舊黨斗爭、政權(quán)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裝在木箱里,拋到海上,隨海浪起起伏伏,官場似海,他的性格決定了必然被拋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調(diào)侃諷刺,讓政敵們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從來沒有人外方貶謫的足跡有遍布這么廣的,也從來沒有人在貶謫期間過得這么安然恬淡的,連政敵都嫉妒了。我覺得除了耳熟能詳?shù)娜遽尩劳隄M融合的原因之外,還有幾個不容忽視的原因。第一,是文學(xué)的支持,在窮鄉(xiāng)僻壤,寫作是他的重要內(nèi)容,有詩、有詞、有信件、有墓志銘、有經(jīng)典注疏,這時,他寫東西已經(jīng)沒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發(fā)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當(dāng)文學(xué)回到了寫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價值。第二,是眾多的朋友,蘇東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個地方,也廣交朋友,尋訪奇人異士,他對朋友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為知己。他像一株散發(fā)著特殊氣質(zhì)的君子蘭,吸引著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說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記得初中看到一句話,謂之“人不癡,不可與之交”,大概有癡氣的人一旦與之相交,便可長久。這些朋友給予蘇東坡極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勵。第三,則是情趣廣泛,腦中總有這么一個印象。凡是興趣愛好廣泛的人,總是精神飽滿,充滿活力,百折不饒。民間有很多蘇東坡的傳奇佳話,有很多是關(guān)于他的興趣愛好,像東坡肉,研制藥方,聽說曾經(jīng)還配了制墨秘方,差點(diǎn)把房子燒毀,這時,他更像一個頑童了。興趣廣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魷魚,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樂乎。
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荒漠化,人們抱怨、煩躁。也許我們沒有那時免費(fèi)的無限風(fēng)光可以游覽排遣,也沒有妙筆生花的文筆抒寫,但可以擁有蘇東坡式的心態(tài),坦然達(dá)觀,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偽裝。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是用英文寫的,有多個譯本,我看的是張振玉的譯本,我覺得這是我見過的最精彩的傳記。
首先,林并沒有將蘇東坡奉若神明,而是如實(shí)敘寫,娓娓道來,偶爾還加以調(diào)侃,如蘇的長子出生時,他說,幸虧晚了一年,不然在丁母憂期間可就落人把柄了,還原了一個真實(shí)的形象。其次,本傳旁征博引,除了蘇的生平文字資料,還引用了大量的文史知識,讓讀者清楚,蘇是處于怎樣的一個歷史背景下,他的行為是處于什么考慮的。另外本書的趣味性也很強(qiáng),作者盡量還原歷史,把當(dāng)時的情景描得繪聲繪色,特別是蘇在杭州的生活,無論是干勁十足地為百姓謀福利,還是愜意的游山玩水,都令人心向往之,還有很多歷史故事,蘇與奇人異事往來的趣事,還常常穿插有哲理性的語言,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語堂先生理解為“水沒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遠(yuǎn)不會對之生厭”,很形象,也加深了對蘇的了解。
但也有不足之處,像對王安石變法及王安石的個人評價上,很多人認(rèn)為是本傳中最精彩的部分,但我覺得有失偏頗、對這個影響蘇至深的事件,花了三個章節(jié)敘寫,但幾乎都是貶義,我覺得對這件事,應(yīng)以歷史的眼光看待,他甚至直接說王安石為國家一大害。我聽過性不可以善惡論也,更何況有點(diǎn)歷史常識的都知道變法雖然失敗了,但也有可取之處,這里作者的主觀意識太濃。
讀一本好書,有如品一杯茗。很多美妙的感覺一瞬即逝,不可一一而述,但心充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