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元曲的相關知識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fā)展成戲曲形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關元曲的相關知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元曲是中國文學史上與唐詩、宋詞并立的一座藝術豐碑,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興盛于元代的一種詩歌形式,有小令和套曲兩類雜劇,是在前代戲曲藝術和講唱文學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進入成熟階段,關漢卿的《竇娥冤》和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的代表作品。
雜劇的語言包括曲詞、說白和科介。曲詞、說白是臺詞,是劇中人物的語言;科介是舞臺提示,是對劇中人物的主要動作、表情和舞臺效果的簡要說明。與詩、詞相比,戲曲的'語言通俗,多用口語;與其他戲劇種類相比,戲曲的語言具有以“曲”為形式的詩劇特點。
超現(xiàn)實的想象,夸張和借景抒情,是戲曲重要的藝術手法,前者以奇異的情節(jié)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后者則繼承了我國古代詩歌注重意境美的傳統(tǒng),是一種形象化和富于詩意的表現(xiàn)人物感情的方法。
拓展:元曲的發(fā)展
元曲是雜劇和散曲的合稱,散曲又有套數(shù)、小令、帶過曲之別。元曲和唐詩、宋詞鼎足并舉,是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隨著宋朝的滅亡,蒙古人政權建立,元曲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開始流傳。
元曲有嚴格的形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shù)、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又比較靈活,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元曲將傳統(tǒng)的詩詞、民歌和方言俗語糅為一體,形成了詼諧、灑脫、率真的藝術風格。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相比于唐詩宋詞,元曲的風格更加接近老百姓,也成為普通人喜歡看的一種表演方式。
何謂“小令”
小令是元朝散曲的一種,原是民間的小調(diào),元時宋詞漸漸凋零,伶人多向民間小調(diào)尋求突破。文人的小令多半較典雅,民間的小令則語言俚俗。小令以描寫為主,比起唐、宋詩詞通俗生動,確有一番獨特的風格與精神。一般以58字以內(nèi)為小令,但近世學者多舍棄以字數(shù)的分類,《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九十九引《類編草堂詩余提要》說:“詞家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之分自此書始。后來詞譜依其字數(shù)以為定式,未免稍拘,故為萬樹《詞律》所譏!毙×钔ǔR砸恢訛楠毩挝唬梢灾貜,各首用韻可以不同。
歷史地位
繼唐詩、宋詞之后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zhuǎn);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zhàn)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夸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元曲的興起對于我國民族詩歌的發(fā)展、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曲一出現(xiàn)就同其他藝術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
發(fā)展歷程
興起
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散曲和元雜。阂皇前ㄐ×、帶過曲和套數(shù)的散曲;二是由套數(shù)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范,專為舞臺上演出的雜劇。“散曲”是和“劇曲”相對存在的。劇曲是用于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從體式分兩類:“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獨立的曲子(少數(shù)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則由多支曲子組成,而且要求始終用一個韻。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如《叨叨令》《刮地風》《喜春來》《山坡羊》《紅繡鞋》之類,這些名稱多很俚俗,這也說明散曲比詞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現(xiàn)實的深刻以及題材的廣泛、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描繪的生動、手法的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著璀璨奪目的異彩。
發(fā)展
元曲的發(fā)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初期:元朝立國到滅南宋。這一時期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比如關漢卿的雜劇寫態(tài)摹世,曲盡其妙,風格多變,小令活潑深切,晶瑩婉麗,套數(shù)豪辣灝爛,痛快淋漓。馬致遠創(chuàng)作題材寬廣,意境高遠,形象鮮明,語言優(yōu)美,音韻和諧,被譽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狀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從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后至元年間。這一時期的元曲創(chuàng)作開始向文化人、專業(yè)化全面過渡,散曲成為詩壇的主要體裁。重要作家有鄭光祖、。╯uī)景臣、喬吉、張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間到元末。此時的散曲作家以弄曲為專業(yè),他們講究格律辭藻,藝術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約細膩、典雅秀麗,代表作家有張養(yǎng)浩、徐再思等。
總之,元曲作為“一代之文學”,題材豐富多樣,創(chuàng)作視野闊大寬廣,反映生活鮮明生動,人物形象豐滿感人,語言通俗易懂,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遺產(chǎn)。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元曲三要素:唱(唱詞),科(動作),白(對白)
元曲的代表作:竇娥冤,天凈沙·秋思
【元曲的相關知識】相關文章:
元曲相關介紹09-30
元曲基礎知識01-14
宋詞元曲知識整理04-01
元曲基本文學知識04-01
元曲精選:元曲中的數(shù)學11-10
元曲精選:元曲中的秋天11-15
元曲是?12-07
元曲精選09-21
古代刑罰的相關知識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