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福利免费观看高清,综合亚洲国产2020,99热只有精品这里,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福利

    1. <address id="kobe1"></address>
      
      
      <td id="kobe1"><tbody id="kobe1"><listing id="kobe1"></listing></tbody></td>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從軍行》楊炯

        時間:2022-11-16 11:34:00 詩人大全 我要投稿

        《從軍行》楊炯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具有格律限制不太嚴(yán)格的特點。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從軍行》楊炯,歡迎閱讀與收藏。

          短詩《從軍行》,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zhàn)的全過程。下面是相關(guān)《從軍行》楊炯,希望對你有幫助。

          楊炯《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fēng)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作者簡介

          楊炯是華陰縣(今陜西華陰)人。高宗顯慶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舉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書郎,才只十一歲。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為崇文館學(xué)士,遷詹事、司直。他也和王勃一樣,自以為有才,對人態(tài)度傲慢,武則天當(dāng)政時,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三年任滿,改任盈川縣令(今四川筠連縣),卒于任所。后人稱他為楊盈川,他的詩文存于今者,稱《楊盈川集》。

          賞析

          《從軍行》是漢魏流傳下來的樂府歌曲。漢魏詩人作“從軍行”,是樂府曲辭。但是到了唐代,《從軍行》古曲已經(jīng)不存在了,楊炯作這篇《從軍行》,只是用古樂府曲調(diào)名為題目,而這首五言律詩,事實上是不能配合樂曲歌唱的。在這種情況下,這個詩題稱為“樂府古題”。它并不表示這首詩的曲調(diào),而是表明這首詩的內(nèi)容。因為每一個古代樂府曲調(diào),都有一個規(guī)定的內(nèi)容。例如《孤兒行》是描寫孤兒生活的,《從軍行》是反映從軍的辛苦的。楊炯做了這首五言律詩,用了這個樂府古題,但詩的內(nèi)容已不同于漢魏時代的《從軍行》,可知初唐詩人用樂府古題作為詩題,大多已失去了古義。這一種體式的詩,很難分類,可以列入“樂府詩”一類,也可以列入“五言律詩”一類。

          這首詩的寫作方法也是一般的,只要先讀第一聯(lián)和第四聯(lián),整首詩的內(nèi)容都清楚了。第一聯(lián)“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意思是說,邊境上有敵人來犯,警報已傳遞到長安,使我心中起伏不平。為什么心中起伏不平呢?因為自己只是一個書生,沒有能力為國家御敵。于是第四聯(lián)接下去說:“我寧可做一個小軍官,也比做一個書生有用些!敝芪渫醯'兵制,以百人為一隊,隊長稱“百夫長”。后世就用以表示下級軍官。

          第二聯(lián)說:領(lǐng)了兵符,辭別京城,率領(lǐng)驍勇的騎兵去圍攻蕃人的京城。牙璋即牙牌,是皇帝調(diào)發(fā)軍隊用的符牌。鳳闕,指京城,不是一般的城市,與城闕不同,漢朝時,大將軍衛(wèi)青遠(yuǎn)征匈奴,直搗龍城。這龍城是匈奴首領(lǐng)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軍所在的地方。匈奴是游牧民族,龍城并不固定在一個地方,唐人詩中常用龍城,意思只是說敵人的巢穴。

          第三聯(lián)是形容在西域與敵人戰(zhàn)斗的情景。圍困了敵人之后,便發(fā)動殲滅戰(zhàn),其時大雪紛飛,使軍旗上的彩畫都凋殘了,大風(fēng)在四面八方雜著鼓聲呼嘯著。這時,正是百夫長為國效命的時候,一個書生能比得上他嗎?

          此詩第二、三聯(lián)只是修飾部分,對詩意并無增加。這正是律詩初形成時的風(fēng)格,藝術(shù)手法還沒有發(fā)展到高度。

          關(guān)于此詩的主題思想,有兩種看法:唐汝詢在《唐詩解》中以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輕文,只有武官得寵,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詩以發(fā)泄牢騷。吳昌祺在《刪訂唐詩解》中以為作者看到敵人逼近西京,奮其不平之氣,拜命赴邊,觸雪犯風(fēng),以消滅敵人,建功立業(yè),不象書生那樣無用。前者以為這是一首諷刺詩,后者以為這是一首愛國主義的述志詩。這樣,從第二聯(lián)以下,二人的體會都不同了。我以為吳昌祺的理解比較可取,因為第一聯(lián)已說明作者心中的不平是為了“烽火照西京”,如果說他是為了武人顯赫而心有不平,這一句就不應(yīng)該緊接在“烽火”句下了。

          五、七言八句律詩,一共四個韻腳,在第二、四、六、八句尾。例如《野望》這首詩,“依”,“暉”、“歸”、“薇”,是韻!耙馈弊质堑谝粋韻,稱為“起韻”。起韻一定,以后就得跟著用同韻的字。但《杜少府》的第一句“城闕輔三秦”,這個“秦”字已經(jīng)是韻腳了。這首詩有五個韻:“秦”、“津”、“人”、“鄰”、“巾”,F(xiàn)在,《從軍行》第一句“京”字也是韻,這首詩也有五個韻。在這里,我們注意到律詩的兩種協(xié)韻法。

          拓展:

          作品簡介

          《從軍行》是唐代詩人楊炯的詩作。此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zhàn)斗的全過程。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第三四句描寫了軍隊辭京后的出戰(zhàn);第五六句通過景物描寫烘托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最后兩句直接抒發(fā)從戎書生保邊衛(wèi)國的壯志豪情。全詩雖僅四十字,但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同時對仗工整,使詩更有節(jié)奏和氣勢。

          創(chuàng)作背景

          唐高宗調(diào)露、永隆年間(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jǐn)_甘肅一帶,唐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師征討。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認(rèn)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輕文,只有武官得寵,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詩以發(fā)泄牢騷。

          作者簡介

          楊炯(650-約695),唐代詩人。弘農(nóng)華陰(今陜西華陰縣)人。十歲舉神童,待制弘文館。二十七歲應(yīng)制舉及第,補校書郎。高宗永隆二年(681)充崇文館學(xué)士,遷太子詹事司直。恃才傲物,因譏刺朝士的矯飾作風(fēng)而遭人忌恨,武后時遭讒被貶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陽宮中習(xí)藝館。如意元年(692)秋后出為婺州盈川縣令,死于任所,故亦稱“楊盈川”。與王勃、駱賓王、盧照鄰齊名,世稱“王楊盧駱”,為“初唐四杰”。工詩,擅長五律,其邊塞詩較著名。明人輯有《盈川集》。

        【《從軍行》楊炯】相關(guān)文章:

        從軍行楊炯的主旨是?05-17

        楊炯《從軍行》賞析11-11

        唐詩賞析:楊炯《從軍行》04-02

        楊炯是哪個朝代的04-14

        楊炯是哪個朝代04-13

        楊炯詩人介紹08-16

        楊炯的詩歌風(fēng)格07-29

        有關(guān)楊炯的故事08-16

        詩人楊炯簡介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