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設計(附反思)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 體會作者對老北京小胡同魂牽夢縈、難以割舍的深情。
2. 了解文章通過一兩個生活側面,反映老北京小胡同里生活特點的寫法。
教學重點:
品讀課文,體會作者對老北京小胡同魂牽夢縈、難以割舍的深情。
教學難點:
品讀文本,理解老北京的小胡同是作者的“根”之所在,“我”懷念北京的胡同生活,也是“我”尋“根”的一種表現(xiàn)。
教學過程:
1.文章的題目是“老北京的小胡同”,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讀課文,通過哪些內容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寫的是“老北京”的小胡同?作者又為何稱北京胡同為“小胡同”呢?
A、叫賣聲是老北京時代的一大特色。
B、從孩子們的玩具和游戲內容也能看出是老北京。
C、從文中的一些稱呼可以看出,如:少爺、小姐、老爺、太太。
D、從胡同里的一些生活細節(jié)可以看出,如“鋦盤鋦碗”,現(xiàn)在還有嗎?
……
從12自然段的“倫敦英格蘭銀行旁邊就有一條窄窄的‘針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看出北京的胡同也是“窄窄的”小胡同。
2.剛才同學們都是從作者所寫的胡同生活來推知作者所寫的是“老北京”的小胡同,我們不妨再讀文章的5-10自然段,看看作者主要寫了哪些胡同生活?(生活在上海的學生對北京的胡同比較陌生,展示幾張北京胡同的圖片。)
A、胡同里的叫賣聲。
(從作者對胡同“交響樂”的描述中,你體會到老北京的小胡同生活有哪些特點? 豐富,和諧(或有趣、安寧)。
B、兒時豐富多彩的游戲生活。
【看看作者是什么時候寫的這篇文章,1993年,當時作者已是83歲的高齡,回憶起兒時的胡同生活依然是那樣的清晰,如數(shù)家珍,此處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胡同生活的喜愛之情!(并穿插落實一些生字詞的讀音。)
3.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為什么要在文中回憶這些胡同生活?
明確:
A、作者通過對老北京的胡同一兩個生活側面的回憶,表達了對老北京胡同生活的眷戀。
B、更因為北京的胡同是作者的“根”之所在。
(難點:引導學生品讀文章開頭三段,明確北京的小胡同也是作者的“根”之所在,簡介美國黑人的《根》,引導學生思考“根”是什么?往大處說,祖國也是每個中國人的“根”。)
4.作者寫這篇回憶性散文的目的還有什么?
“但愿北京能少拆幾條,多保護幾條胡同”。
A、因為北京的小胡同不僅是“我”的“根”,也是很多老北京的“根”,要留住東方味道,就得保護北京胡同,給它們加固。
B、背景:有些國家的城市現(xiàn)代化搞得太猛,需要我們引以為鑒,以免重蹈覆轍,引導學生閱讀文章最后一部分,注意一些字詞間作者流露的感情。北京的一些小胡同是不是也在遭受獅城小胡同的“厄運”?(放《菊兒胡同》視頻,了解九十年代北京小胡同的處境,北京正處在舊房改造階段。)
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
1. 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就你感觸最深的一點,結合文章談談你的理解。(200字)
2.寫北京胡同的文章還有很多,比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等,你不妨到書店或網絡上查找一下,增進你對北京胡同的了解。
附《老北京的小胡同》教學反思一篇
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內容豐富,有思鄉(xiāng)、有胡同的生活、有胡同的文化、有保護民族文化的呼吁等。針對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本單元的主題,本文的教學重點為“重點:品讀語言,理解老北京小胡同生活的特征。難點:理解作者對老北京小胡同的難以割舍的深情。”教學時應圍繞“胡同里從早到晚是一闋動人的交響樂”這一描述進行朗讀、品析,體會小胡同獨特的風土人情。
一、教學難點的把握
初步選定這篇文章時,是被這篇文章濃濃的文化氣息吸引,真正備課組織教案時卻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比較“深”,對于七年級學生難以理解,如胡同文化隱藏于叫賣聲、兒時游戲等日常生活中,對于七年級學生而言,比較難理解。因此我將課堂重點放在品讀語言,理解老北京小胡同生活的特征上。課前學生進行了認真的復習,因此課上語言品讀比較順利,學生抓住5——10節(jié)中有特色的語言進行品讀。如:“最動人心弦的是街頭理發(fā)師手里那把鐵玩意兒,嗞啦一聲就把空氣蕩出漾漾花紋。”“北京的叫賣聲最富季節(jié)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兒大甜螺螄’,夏天是蓮蓬和涼粉兒,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噴噴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熱火’。 ”“行好的——老爺——太(哎)太——有那剩飯——剩菜——賞我點兒吧。”“反正也能飛起,襯著藍色的天空,大搖大擺。小心坎兒可樂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班級部分同學朗讀有特色,因此這部分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亮點。但在難點把握上本人卻有點避重就輕了,在理解主旨時我并沒有幫助學生理解本文的難點,只是強硬地將“傳統(tǒng)文化”塞給了學生,評課時很多老師也客觀指出這個問題。
第三次上該課時,我吸取教訓在5——10節(jié)品讀語言時便幫助學生指出該部分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巧妙地為主旨做鋪墊。事實上,這部分不少內容確實是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如:文中涉及的京劇,文中的一些游戲。這樣在點出文章主旨時便沒有那么突兀。在今后教學中應盡量避免硬塞給學生某一內容而水到渠成地傳授。
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把握
初備課時,總想著公開課應該有創(chuàng)新,應該出奇制勝,但絞盡腦汁卻發(fā)現(xiàn)這樣的文章創(chuàng)新挺難,最終還是采取了最傳統(tǒng)的塊狀教學法來完成本課教學,自我感覺教學環(huán)節(jié)挺流暢,從整體對胡同的.把握到具體胡同生活的品讀最后文章主旨的挖掘,也許這樣富有文化氣息的文章適合傳統(tǒng)的形式也許本人才疏學淺并未找到更新穎的教學形式,有待今后不斷研究創(chuàng)新。但在備課過程中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過渡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日常教學環(huán)節(jié)習慣了隨便導致在開課時才發(fā)現(xiàn)原來每個過渡都需要精雕細琢,有點臨時抱佛腳的感覺,還是平時多下功夫吧。
三、材料為教學目標服務
在研讀、準備該文章時準備了一些資料:汪曾祺與毛志成的兩篇有關北京胡同的文章,菊兒胡同的視頻資料以及文章中的一些自己理解的細節(jié),對于這些“千淘萬漉”的精華當然希望課上能全部用上。因此開課時我請學生課前閱讀兩篇文章,希望學生能加深對胡同的理解,并為本文的學習做好鋪墊,在上課時這兩篇文章也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因為本人使用過度有點本末倒置的嫌疑。如在理解《老北京的小胡同》的主旨時我計較了三篇文章作者對于北京胡同拆與留的看法,出發(fā)點很簡單:通過比較閱讀發(fā)現(xiàn)作者蕭乾對北京胡同深厚的情感,但該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似乎不太恰當。也許我可以播放因為時間關系而未播放的菊兒胡同的片段,根據(jù)實際情況談談自己對于北京胡同“命運”的看法。不管如何,我們在備課時應該多動腦勤查閱資料,根據(jù)教學目標的需要合理處理這些課外資料。
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雖然該課本人已經三次教學,但每次總有那么一點遺憾,也許成功便在下一次。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設計附反思】相關文章: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11-25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學設計匯總03-25
初中語文《老北京的小胡同》散文解題技巧04-14
《羚羊木雕》教案設計(附反思)06-23
《月球之謎》教案設計(附反思)11-20
難忘故鄉(xiāng)的小胡同大胡同散文05-25
《明天不封陽臺》教案設計(附反思)06-22
家鄉(xiāng)的小胡同散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