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福利免费观看高清,综合亚洲国产2020,99热只有精品这里,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福利

    1. <address id="kobe1"></address>
      
      
      <td id="kobe1"><tbody id="kobe1"><listing id="kobe1"></listing></tbody></td>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高二課文《過秦論》教案

        時間:2024-11-15 12:39:58 煒玲 高二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二課文《過秦論》教案(精選16篇)

          作為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jié)點。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課文《過秦論》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高二課文《過秦論》教案(精選16篇)

          高二課文《過秦論》教案 1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用事實作根據論證中心論點的寫法。

          2、了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諷今、勸諫漢文帝施仁政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意義。了解賈誼的政治主張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3、理解課文中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三段。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

          2、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

          教學難點:

          認識賈誼對秦代暴政的批判——“仁義不施”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大概聽說過“弱肉強食”這一成語吧,在自然界這似乎是一條法則,但在人類社會,這條法則常常會被打破。在兩千多年前,秦朝國力還是那樣的不可一世,一場農民戰(zhàn)爭就打破了開國者千秋萬代的夢想,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為我們闡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過秦論》!斑^秦”就是“指出秦的過錯”,那秦之過是什么呢?

          二、作者和《過秦論》寫作意圖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洛陽人。他生活在西漢初期,由于此前經過500多年的戰(zhàn)爭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評時政!哆^秦論》就是為宣傳這種主張寫的,論“古”是為了說“今”!斑^秦”課本注釋1,意思是指出秦的過失,過,這里是動詞。

          二、概括全文布局

          1、先按表達方式將全文分為兩部分。

          (1)記敘部分:寫秦王朝的興亡過程(前四段)敘史實

          (2)議論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最后一段)析原因

          2、再分析記敘部分的層次,可分兩大層。

          (1)興起的`過程(前三段)

          (2)滅亡的過程(第四段)

          三、講讀課文

          (一)誦讀第1段。

          在誦讀練習中以提問方式明確本段的內容要點:

          ①秦的地理優(yōu)勢;

         、谇匦⒐恼我靶摹y(tǒng)一天下

          (席<像席子一樣地,名作狀>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并吞八荒)

          ③基本國策(內立法度,務耕織,修<整治、修理>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

          成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之崛起----雄心勃勃----興

          (二)誦讀第2段。

          1、提問:本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

          明確: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

          2、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莊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

          明確:

         、賹⒒菸摹⑽、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

         、趯懬財U大領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并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

          秦之擴張----所向披靡----強

          3、本文題目是“過秦”,這兩段說到秦的過錯沒有?既然沒有,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為下文作鋪墊,以統(tǒng)一過程中的強大跟后來的迅速滅亡做對比。

          (三)誦讀第3段。

          1、先默讀一遍,說說秦始皇的過錯是什么。

          明確:找出寫過錯的那一層(“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概括秦始皇的對內政策。(愚民、弱民、以民為敵。)

          2、劃分全段層次:

         、偈拙鋵懬厥蓟式y(tǒng)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為什么?

          明確:這是中國空前的統(tǒng)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

         、诖螌憯U大版圖,有什么作用?

          明確: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

          秦之統(tǒng)一----勢如破竹----盛

         、蹖懬厥蓟实膶日哌@一層的要害是什么?

          明確:施行暴政,“不施仁義”,為結論張本。(“誰”“何”都是疑問代詞用如動詞,由此引申出“呵問他是誰”的意思。)

          以上二小層可合并為一層:寫秦始皇對內、對外的政策。

         、苣┚鋵懯蓟实脑O想,有什么作用?

          明確:反襯秦王朝滅亡之迅速。

          秦之覆滅----施暴政----怨聲載道----亡

          3、本段在全文結構中有怎樣的作用?

          明確:上文寫秦日益強大,為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本段寫統(tǒng)一后的措施說明秦已從攻勢轉為守勢;正因為措施不當,才導致了它的迅速滅亡,所以下段接著寫它的滅亡,作者“過秦”之意盡在其中。

          (四)誦讀第4段。

          默讀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陳涉起義,天下云集響應,并起亡秦。

          1、開頭寫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

          明確: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

          2、作者寫陳涉起義的一段話中,要害是哪一句?

          明確:“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3、這說明了什么?

          明確:全國人民不滿秦王朝的統(tǒng)治。

          4、它為下文哪一句作鋪墊?

          明確:“仁義不施”。

          5、“將數百之眾”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

          明確:“百萬之師”——秦人能打敗九國“百萬之師”,而不敵陳涉“數百之眾”,可以發(fā)人深思。

          6、“斬木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

          明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

          7、這說明了什么?

          明確:“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秦之覆滅----起義軍----一敗涂地----亡

          (五)誦讀第5段。

         、俚谝粚(開頭至“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對比論述九國之師和陳涉之眾的力量。開頭指出秦王朝的優(yōu)勢仍然存在,這是對比論述的前提。對比則表明陳涉的地位和農民軍的武器及素質遠不如九國之君及其部隊。要害是“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這八字,是為全文的結句設伏的。

          ②第二層(“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至結句)

          照應全篇,歸納中心論點!叭磺匾詤^(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應第1、2段,“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照應第3段,“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照應第4段!叭柿x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為全文中心論點。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四、總結全文

          探討本文怎樣使用對比論證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

          明確:

          ①縱向對比:秦統(tǒng)一全國前對諸侯處于攻勢;統(tǒng)一后對全國人民處于守勢,是為了說明“攻守之勢異”這一點的。秦統(tǒng)一全國前由弱到強,原因是“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是“施行仁義”; 統(tǒng)一后油強變弱,原因是“廢先王之道”,不施行仁義,逐漸衰弱直至滅亡也是必然結果。

         、跈M向對比:

          a、秦國和六國。反襯秦國的強大,指出秦歷代君王“因遺策”,施行仁政。

          b、秦朝和陳涉。雙方地位、才能、軍隊、武器懸殊而弱小的陳涉能一呼百應,因秦不施仁義

          c、陳涉和九國之師。九國之師擁有大批謀士、精良武器和訓練有素的士兵無法戰(zhàn)勝秦國,而一群斬木為兵的農民軍卻戰(zhàn)勝了秦國,這說明秦的暴虐無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

          高二課文《過秦論》教案 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賈誼對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背誦課文3、4、5段。

          能力目標

          1、歸納掌握“制、亡、固、遺、度”等詞的一詞多義,七個通假字、三種古漢語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

          2、學習本文善于敘事、精于論斷的寫作特色,引導學生正確處理敘議關系,提高議論文寫作能力。

          3、品評鑒賞本文廣用排比、對偶,極力渲染夸張的特點,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

          了解作者借古諷今、勸諫漢文帝施仁政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意義。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理解并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詞句的特點,歸納文言詞法句法知識,逐步掌握文言字詞句運用規(guī)律。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趯W生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理解課文難度較先秦散文小,宜采用以朗讀帶動文意疏通,以背誦帶動對作品的鑒賞,寫作特色、語言特點的分析鑒賞皆融于誦讀中。

          2、評品法。從品評鑒賞的角度,通過設置幾個鑒賞點來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他們具體賞析該文寫作的獨到之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賈誼的文章,尤其是政論文,歷史上向來評價很高,魯迅先生曾譽之為“西漢鴻文”,《新編中

          國文學史》稱《過秦論》為“政論文之楷!。從《史記》、《漢書》、《昭明文選》到明清乃至當今的古文選本,幾乎都錄入和收選了《過秦論》,特別是上篇。歷代評論名家都說它“雄俊宏律”、“通篇一氣貫注,如一筆書,大開大闔”,是古今第一“盛”文章。

          今天就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它的氣魄吧!

          二、解題:

          1、簡介作者

          賈誼(公元前200—公元前168),世稱賈太傅、賈長沙,也稱賈生。洛陽人,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最早的漢賦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眾著稱。20多歲時被漢文帝召為博士,不久提升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議,觸犯權貴,被謫為長沙王太傅,甚為失意,渡湘水時寫《吊屈原賦》,以屈原自比。四年后被召回,為文帝寵子梁懷王太傅。后梁懷王墜馬而死,賈生亦傷心而死,死時僅33歲。賈誼的思想基本上屬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統(tǒng)治者施行仁政的主張,在當時還是有進步意義的。他的政論散文《過秦論》、《陳政事疏》(也稱《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改革現實的堅決態(tài)度。他的文章峻拔鋒利,針砭時弊,淋漓酣暢,對后世散文創(chuàng)作很有影響。其文章,明人輯有《賈長沙集》,另傳有《新書》十卷。他的為人,很為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并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

          2、寫作背景。

          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此前歷春秋戰(zhàn)國,七雄爭霸而秦統(tǒng)一天下,戰(zhàn)亂頻繁。加之秦統(tǒng)一后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社會經濟遭受了五百年來的極大破壞。農民大量流亡異鄉(xiāng),不得耕作;還有些為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為奴。戰(zhàn)亂使人口銳減,商業(yè)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達百金。新建立的西漢政權,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史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人民很需要休養(yǎng)生息。針對這種現實,為鞏固西漢政權,賈誼借“過秦”以“規(guī)漢”,主張施行仁政以安民,“與民休息”。他多次上書,評論時政,《過秦論》總結了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指出秦王朝傾覆的根本原因是“仁義不施”而失去民心,借秦之過勸諫漢文帝“安民”,并實行政治改革。當然,賈誼所說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統(tǒng)治階級立場上的,不可能包括消滅剝削、消滅階級壓迫等內容,這是歷史的局限、階級的局限,我們不能苛求。

          3、文體特點。

          《過秦論》是一篇政論文,“過秦”即批評秦之過錯的意思,批評秦的過錯意在總結歷史教訓!罢摗笔枪糯h論文的一種。

          三、誦讀、疏通、理解課文:

          1、一詞多義:固、亡、利、遣、度……

          2、詞類注用:

          3、鋪張夸大:用賦的手法寫議論說理的散文。

          4、文言對舉:

         、僭~語對舉: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

          ②分句對舉: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叟疟(對舉的擴展):……之屬為之謀;……之徒通其意;……之論制其兵。

          四、討論:本文的寫作特點。

          【參考觀點】

          (一)優(yōu):

          1、善用對比、排比、對偶等修辭。

          如對比:秦國與秦朝,秦朝與陳涉,九國與秦國,九國與陳涉等。

          2、條理清晰:

          (二)質疑:

          1、敘多于議。

          2、扣中心欠緊。

          高二課文《過秦論》教案 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標:加強誦讀,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的誦讀語感;培養(yǎng)學生能夠從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角度,運用歷史資料,提出中心論點的寫作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正確的歷史觀和獨立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學習本文鋪陳渲染、氣勢酣暢的語言特點,注意在誦讀中積累語感。

          2、討論秦王朝興衰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作者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張。

          教法學法

          1、教法:講授法 課堂討論法 練習法

          2、學法:朗讀法 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朗讀課文,借助課文的注釋、工具書和參考資料進行翻譯,課上組織競賽;

          搜集了解時代背景、作者簡況,識記文學常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部戰(zhàn)國史簡直就是一部戰(zhàn)爭史。幾千年以來,“弱肉強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條法則,但在人類社會,這條法則常常被打破。兩千多年前,當秦始皇做著千秋萬代掌權的美夢的時候,一群疲憊的農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輕而易舉地攻破秦國“金城千里”,導致強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闡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過秦論》!斑^秦”就是“指出秦的過錯”,那秦之過是什么呢?讓我們來共同探討。

          (時代背景、作者簡況可以請學生在課前預習時準備好,上課時相互交流,教師出示課件補充)

          二、整體感知

          (一)播放課文朗誦,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讀音:

          (二)讀全文后回答,這篇史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是對秦王朝所犯過失的總結,秦王朝“仁義不施”,結果導致亡國。

          (三)默讀,分組討論:從全文看,“攻守之勢異也”,“攻”“守”的不同形勢在課文中的具體表現是什么?

          明確:“攻之勢”體現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強大──鼎盛。“守之勢”體現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統(tǒng)一天下到覆滅。

          (四)請各小組討論文章結構,用列表的形式劃分并展示。

          明確:

          三、翻譯課文

          (一)翻譯競賽:請各小組代表口譯課文,翻譯不準確的地方,請本小組成員及時糾正補充,看哪一組翻譯得更準確、通暢、優(yōu)美生動。

          (二)指導要點:

          好的譯文標準是“信”、“達”、“雅”,即準確、通暢、優(yōu)美生動。高考中要求“讀懂文言課文的基本內容”,并有一定的翻譯題,因此,我們在平時就要做到譯文的“信、達、雅”。一般在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文言文中的每個實詞、虛詞的意義是什么,譯文中有沒有譯錯的詞語或遺漏的詞語。

          2、譯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們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語法習慣。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風格,各種修辭格的處理是否得當。

          四、小結

          學習古文要注重積累。從實詞、虛詞的用法到各種句式,整理歸納,不斷積累,才能提高翻譯水平,增強理解能力。

          五、作業(yè)

          整理歸納全文文言語法現象,包括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高二課文《過秦論》教案 4

          教學目的

          一、積累一定量的文言實詞、虛詞。了解一些常見的文言句式。

          二、體會作品開合自如的章法和說理的手法;指導學生有意模仿,進行寫作。

          三、指導學生學習文中對事物的分析方法,觀察思考問題。

          教學安排

          本課擬用三課時講授:

          第一課時,疏通文意;

          第二課時,分析作品;

          第三課時,指導背誦,加強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設想

          基于學生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理解課文的難度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讀帶動文意疏通,以背誦帶動對作品鑒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大概聽說過弱肉強食這一成語吧,在自然界這似乎是一條法則,但在人類社會,這條法則常常會被打破。在兩千多年前,秦朝國力還是那樣的不可一世,一場農民戰(zhàn)爭就打破了開國者千秋萬代的夢想,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為我們闡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過秦論》。過秦就是指出秦的過錯,那秦之過是什么呢?

          二、作者簡介

          賈誼,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他的散文有戰(zhàn)國縱橫家的風格,他的賦作趨向散文化,所以有開漢賦之先聲者之稱。作品有《過秦論》、《鵬鳥賦》、《吊屈原賦》等。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依據朗讀節(jié)奏推知意群,進而理解詞句意義。

          2、學生自讀課文。逐段讓學生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猜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3、學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義基礎上朗讀課文,通過糾正學生朗讀節(jié)奏的錯誤,指導學生正確理解作品內容,檢查學生對詞、句的'理解、掌握。

          4、指導學生在筆記上總結重點實詞、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現象、重點文言句式。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現在我們一起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分析作品謀篇布局的特點。

          二、分析文章構思精巧

          提問:文章題目為過秦論,在文章中真正指責秦之過的文字有多少?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作品內容?

          明確: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問學生不易答出,可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提問:作者在文中設計幾組實力對比?對比的結果是什么?

          明確:秦國與九國實力比較,陳涉與九國賢士、謀臣比較。秦國實力不比九國聯合起來的實力大,但秦統(tǒng)一了中國,陳涉的實力不能與九國君臣相提并論。

          提問:請同學們回憶我們在學習現代文閱讀時講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結構安排的獨具匠心之處。

          明確:秦的逐步強大秦統(tǒng)一中國為鞏固政權在政治、軍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陳涉起義對陳涉實力的分析分析秦滅亡的原因。

          秦王朝的實力>秦國的實力>九國中任何一國的實力>陳涉的實力,但陳涉不畏秦王朝的強大,反抗強秦,導致秦的滅亡,可見強權不能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文章第一段敘秦之興,第二段敘秦之亡,這兩段的史料敘述占了絕大部分篇幅,作者卻絲毫沒有議論。但事實勝于雄辯,經過這兩段生動的記述,讀者對秦的盛世轉瞬即逝景況已深深印在腦中,對秦滅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內因導致已有認識,只是還未明確,此時作者將論點擺出,自然令讀者信服。所以金圣嘆說: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之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這足見文章構思精巧。

          三、指導學生朗誦課文,體會課文的主題思想

          主要側重在對感情、聲調、課文整體節(jié)奏方面的朗讀指導。

          四、指導學生體會文章開合自如的章法和說理的手法

          可提兩個提示性問題引導學生討論:

          1、本文是一篇論說文,但記敘多于議論,這樣安排內容是否得當,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寫作本文時,應用了哪些寫作技巧,值得我們借鑒?

          (提示:寫作手法的選用,如夸張、渲染、襯托、對照等手法的巧妙運用,駢、散句的運用,結構安排方面的特點。)

          第三課時

          一、結合課后練習第二題,指導背誦

          指導學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礎上,了解后三段段與段間的關系,進而理清這三段的寫作思路,方便背誦。

          注意語言特點、句式特點,準確背誦。

          二、介紹《阿房宮賦》,比較閱讀,加強學生對本文的理解

          比較閱讀的目的在于品味兩文在辭采上的不同,更好地體會西漢散文的特點。

          三、總結本課的知識點,完成課后練習

          高二課文《過秦論》教案 5

          【學習目標】

          1、積累并掌握本課中的重要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點。

          2、理清課文思路,學習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和鋪排渲染的語言特色。

          3、結合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張,理解作者居安思危、憂國憂民的思想。

          【重難點】

          1、積累重要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點。

          2、理解作者居安思危、憂國憂民的思想。

          【教學方法】

          探教師串講、學生研討、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部戰(zhàn)國史簡直就是一部武林史。幾千年以來,“弱肉強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條法則,但在人類社會,這條法則常常被打破。兩千多年前,當武林盟主秦始王剛做著千秋萬代的美夢的時候,一群疲弊的農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輕而易舉地攻破秦國“金城千里”,導致強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闡述了他的看法。

          “過秦”就是“指出秦的過錯”,那秦之過是什么呢?

          二、知人論世

          1、作者介紹

          西漢杰出的政論家、文學家,最早的漢賦作家之一。

          學識淵博,年青時就負有才名,年僅二十歲,就被召為博士。后因提議改革政治,遭權貴嫉妒、毀謗,貶為長沙王太傅,人稱賈長沙、賈太傅。貶謫后,雖身居閑職,不被重用,仍憂心朝事。后為梁王太傅。梁王落馬而死,賈誼以為是自己失職,哭泣歲余,抑郁而終,年僅33歲。一顆璀璨奪目的巨星從此長逝歷史天空。

          他的為人,很為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并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

          2、題目解說

          《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斑^秦”即“言秦之過”,指斥秦的'過失。過,名詞用作動詞,指出……的過失。論,是一種文體!斑^秦論”,就是指斥秦的過失的論文。

          3、寫作背景

          賈誼所處的時代,屬西漢的“太平盛世”,許多人認為當時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實際上卻是矛盾重重,危機四伏。按照賈誼的說法是“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勢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農民大批逃亡,農業(yè)生產遭到破壞,階級矛盾日益加深。作為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賈誼從秦滅亡的歷史教訓中,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強大,他目睹現實,深感憂慮。

          寫作《過秦論》,名為“過秦”,實為“規(guī)漢”,希望漢朝統(tǒng)治者以秦為鑒,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緩和矛盾,避免社會危機。

          5、資料鏈接

          《過秦論》

          《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先講述秦自孝公至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后寫陳涉雖然本身力量微小,卻能使強大的秦覆滅,在對比中得出秦亡在于“義不施”的結論。中篇剖析秦統(tǒng)一天下后沒有施行正確的政策,秦二世沒有能夠改正秦始皇的錯誤政策,主要指責秦二世的過失。下篇寫在秦面臨危亡的情況下,秦王子嬰沒有救亡扶傾的才力,主要指責秦王子嬰的過失。

          合縱連橫

          戰(zhàn)國中期,齊、秦兩國最為強大,東西對峙,各自爭取盟國,以圖擊敗對方。其他五國也不甘示弱,與齊、秦兩諸侯國時而對抗,時而聯合。大的諸侯國間沖突加劇,外交活動也更為頻繁,出現了合縱和連橫的斗爭。合縱就是南北縱列的諸侯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的諸侯國,阻止齊、秦兩國兼并弱的諸侯國;連橫就是秦或齊拉攏一些諸侯國,共同進攻另外一些諸侯國。合縱的目的在于聯合多個弱的諸侯國抵抗一個強的諸侯國,以防止被兼并。連橫的目的在于侍奉一個強的諸侯國以作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的諸侯國,以達到兼并和擴張土地的目的。當時著名的縱橫家有蘇秦、張儀、公孫衍等人。

          秦國發(fā)展及主要君主簡介

          秦國君主,嬴姓趙氏。秦國自非子被周孝王封為附庸;到秦襄公正式成為周朝諸侯,經歷5代君主;再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tǒng)一中國建立秦朝,共經歷31位君主。秦襄公因率兵救周、進而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于公元前770年被賜封岐以西之地,秦國正式成為周朝諸侯國。秦穆公(前659--前621在位)先后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國,開疆拓土千余里,奠定秦國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秦孝公(前361---前338在位)任用商鞅變法,秦國逐漸成為戰(zhàn)國中后期最強大的國家。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滅蜀國,秦國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版圖最大的國家。秦昭襄王在長平之戰(zhàn)中大破趙軍,奠定了秦統(tǒng)一天下的基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于公元前230年一前221年十年間滅六國,建立秦朝。課文中的“惠文、武、昭襄”,是指惠文王、武王、昭襄王;菸耐跏切⒐膬鹤,武王是惠文王的兒子,昭襄王是武王的異母弟。

          三、整體感知

          1、讀課文,讀準字音。

          2、速讀課文,疏通文意,理清脈絡。

          課文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1—4段)敘述秦王朝的興亡。

          第1段寫秦國勢力的崛起。

          第2段寫秦國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

          第3段寫秦王統(tǒng)一天下。

          第4段寫陳涉起義和秦王朝的覆滅。

          第二部分(5段)闡述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高二課文《過秦論》教案 6

          一、教學目的:

          1、學習課文從史實對比中引出結論的寫作方法,了解文中議論和記敘的關系;

          2、學習文言文中句子省略成分、詞性轉變、一詞多義的知識;

          3、了解賈誼的政治主張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領會作者從史實的對比中引出結論的方法及寫作意圖。

          2、難點:本文中記敘與議論的關系和省略、活用、一詞多義等。

          三、教學時數:

          1課時

          四、教學步驟:

          作者簡介: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18歲時,因擅長寫文章和精通諸子百家、詩經,為當地人所稱道。20多歲時,受廷尉吳公推薦,歷任博士(皇帝在學術上的咨詢官)、太中大夫(掌議論之官)、太傅(輔佐侯王的官)等職。他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針對西漢初期政治經濟的流弊,多次上疏議政,出謀劃策,他的政治主張,對鞏固西漢政權、發(fā)展經濟起有積極作用。他作梁懷王劉楫(漢文帝的兒子)的太傅,梁懷王入朝不慎墮馬而死,賈誼“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時年33歲。

          代表作:政論文《過秦論》(三篇)《陳政事疏》《論積貯疏》,賦《吊屈原賦》《鵬鳥賦》。他的作品對后世影響很大,魯迅稱為“西漢鴻文,沾概后人,其澤甚遠”。

          解題:

          《過秦論》分上、中、下三篇。全文詳盡地分析了秦國所以能削平六國及其迅速滅亡的原因,目的是給漢文帝進行政治改革時提供借鑒。本文的重點是在于論述秦統(tǒng)一天下之后,導致滅亡的過失,因此篇名《過秦論》!斑^”這里是名詞活用作動詞,批評其過失,“過秦”即“言秦之過”(東漢應劭語)或“指責秦政之失”的意思。

          上篇,總論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中篇,論述秦始皇和二世暴虐無道,以致速亡;下篇,論述子嬰的失道,所以必亡,并總結全篇,得出“君子為國”(正確治理國家)的道理。

          一、寫作特點:

          (一)從大量史實的對比中引出結論:

          這是本文在論證方法上的特色。課文前四段,按時間順序,詳略有致地概述了秦從攻到守,由興而亡的全過程。以三分之二的篇幅來渲染秦的強盛,這就與秦的'迅速滅亡形成強烈的反差,讀到這里,人們不能不產生一個疑問:為什么“攻”的時候,秦國所向披靡,銳不可擋;而“守”的時候,竟土崩瓦解,一朝覆亡呢?在這個基礎上,作者由史出論,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正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最后一段是議論,敘事是議論的基礎和根據,議論是記敘思想內容的深化。議論和記敘的關系,是觀點和材料、論點和論據的關系。

          (二)進步性與局限性:

          這個結論表明作者的政治主張的核心是提倡仁政,反對暴政。賈誼施行仁義的主張,是從維持封建統(tǒng)治階級利益出發(fā)的,但因為它與反對暴政相聯系,所以符合當時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變法,主張儒法并用,所以它的仁義主張就更帶有進步性。

          本文還描述了陳涉起義這一歷史事實,并肯定陳涉起義的必然性、正義性以及它在推翻秦朝統(tǒng)治中的作用與地位。作者不僅看到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而且還看到秦國由日益強盛到統(tǒng)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動和當時人民要求統(tǒng)一的愿望相一致?梢,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認識到人心向背是國家治亂的關鍵。但他在描述陳涉的平凡時,明顯地表現出對勞動人民的輕視,這是他的階級局限性。

          作者還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統(tǒng)治者的殘暴罪行,但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他還看不到封建階級的本性,卻要求封建統(tǒng)治階級真正施行仁義,消除階級矛盾,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這是不可能的。

          (三)多次運用對比的手法:

          1、九國聯盟與秦國實力的對比;

          2、九國會盟之時與慘敗之后兩種情況的對比;

          3、陳涉與九國的對比;

          4、陳涉與秦國的對比;

          5、秦國前后興亡的對比。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既渲染秦的強盛,又權力鋪寫諸侯合縱締交,會盟弱秦時的地廣人眾有兩個作用:(1)反襯秦國之強,諸侯羅致人才,約從離衡“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并列出戰(zhàn)國四公子的姓名,備加稱頌,歷數六國政治、外交、軍事等方面的人才,具體姓名達20人之多,可下文明確點出這次行動的結果──秦國開關延敵,諸侯不戰(zhàn)而自困。所以越是寫諸侯人才眾多,就越反襯出秦之強大無敵,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2)和陳涉對比。作者正是通過秦不亡于地廣人眾的諸侯,而亡于在各方面都遠不及諸侯的陳涉這個史實,引出結論。前半篇以諸侯作反襯,極寫秦國之強,后半篇也以諸侯為反襯,極寫陳涉之弱,將秦國與陳涉都向兩極予以強化,這樣對比更為鮮明,懸念更為強烈,結論也更為可靠。

          (四)對偶排比句式的廣泛運用:

          本文有辭賦化的傾向。主要表現在敘述的極力鋪張上,如大量運用排比句、對偶句和同義詞,以增強文章的氣勢。(此外,有些地方顯然是夸張的,有縱橫家的遺風)感情充沛而強烈,具有強烈的論辯力量。例:

          “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方之心”

          “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以鞭笞天下”

          “甕牖繩樞之子,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度長大,比權量力”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高二課文《過秦論》教案 7

          教學目的:

          1、了解“賦”的特點;

          2、從秦的滅亡中吸取教訓;

          3、文言詞語的活用。

          重點難點

          文中“議論”所包含的意思,四個“后人”的意思。

          課型

          課內自讀課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題解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唐代著名詩人,為別于杜甫,后人稱他為“小杜”,又將他與李商隱并列,稱為“小李杜”。

          阿房宮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阿房村。為建造這座宮殿,秦統(tǒng)治者曾征集勞動力七十余萬,開采了大量的石料,砍伐了大批木材。可是至秦滅亡也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據說時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名阿房,故稱“阿房宮”。

          本文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笨梢姳疚谋砻嫔蠈懬匾驙I造阿房宮,揮霍無度,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借古諷今,意在規(guī)勸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極欲,重蹈秦亡的覆轍。

          二、賦

          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體裁,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而于結尾部分往往發(fā)一點議論,以寄托諷喻之意。

          三、閱讀課文,反復朗讀。

          學生自讀,教師范讀。

          四、結合“自讀提示”和“注釋”,分段閱讀課文,教師指點。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筑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開首十二個字用兩組偶句,極省簡地待了阿房宮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費,文中“畢”“一”“!薄俺觥倍际莿釉~。

          接著,由外至內,由物及人,用駢散間雜的句式來寫。

          第二自然段在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的基礎上,極寫宮中統(tǒng)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笆詹亍焙汀敖洜I”是動作名;“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是壓縮復句,其中“鼎”“玉”“金”“珠”為名作狀,“鐺”“石”“塊”“礫”為名作動。

          五、作業(yè)

          熟讀1-2段。

          高二課文《過秦論》教案 8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實詞“蒙”、“亡”、“愛”、“遺”、“弱”、“愚”、“制”、“固”、“致”。掌握本文中的文言虛詞“以”、“因”。

          2、理解賈誼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觀點。

          3、了解本文先敘后議的結構,鋪張渲染的方法,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借古諷今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和背景。

          1、賈誼,西漢人,是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十八歲能誦詩書,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吳公愛其才,召置門下。后吳公做廷尉,向漢文帝推薦,賈誼二十多歲時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嬰等陷害,貶為長沙王太傅。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墮馬而死,賈誼自認為是自己失職,最后抑郁而死。

          2、賈誼生活的西漢初期,由于經過五百多年的戰(zhàn)爭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賈誼認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評論時政,《過秦論》就是為宣傳這種主張寫的。《過秦論》有上中下三篇,這里選的.是上篇。魯迅曾稱贊本義為“西漢鴻文”。

          二、朗讀課文,分析把握文章內容。

          1、板書課題,解釋“過”:指出……的過失,動詞。解釋“論”明確文體為議論文。

          2、檢查預習,請學生朗讀課文。

          三、讓同學齊讀本文后,講讀第1自然段。

          1、教師強調:

          固:堅固的地勢,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席:像席子一樣地,名詞作狀語,包、囊:用法同上。

          是:這,指示代詞。

          衡:通“橫”(通假字)

          2、學生翻譯:略

          3、請學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簡要分析。

          教師強調:這一段主要寫秦的強大是從秦孝公開始的。文章先敘秦國的地理優(yōu)勢和秦孝公的野心,次敘商鞅輔佐下秦國取得的成果。

          板書:

          地理優(yōu)勢

          政治雄心

          4、請學生按板書思路背誦。并檢查或抽查背誦情況。

          四、講析第2段。學生朗讀后:

          1、教師強調以下詞句: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愛,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軍隊;北,潰敗的軍隊。

          因遺策:因,沿襲。

          因利乘便:因,趁著。

          開關延敵:延,引。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延,延續(xù)。

          2、請學生簡述本段大意。

          3、教師提問:

          九國諸侯的強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現出來的?這些內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師在學生回答后強調:

          首先寫出了諸侯們買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縱策略締結了盟約;其次寫出文臣武將,人才濟濟,各有所長;最后寫九國之師軍隊強大,而最后的結果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伏尸百萬,流血漂櫓”。這樣就反襯出秦國的強大,同時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國之所以強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符合社會時代的發(fā)展,是一種“仁政”,這種“仁政”得到秦國后代君王的繼承,所以到了勢力如此強大的地步,又間接地為中心論點的提出做了準備。

          4、學生朗讀第2段。

          5、作業(yè)。

          (1)復習本課所學內容。

          (2)完成書后練習第一題。

          (3)預習第3、4、5段。

          高二課文《過秦論》教案 9

          教學目標

          1、了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諷今,勸諫漢文帝施仁政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意義。

          2、歸納掌握”制、亡、利、固、遺、度”等詞的一詞多義、八個通假字、三種古漢語特殊句式。

          3、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三段。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理解并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詞句的特點,歸納文言詞法句法知識,逐步掌握文言字詞句運用規(guī)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請同學們欣賞兩首詩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學生默讀,理解。

          教師提示:漢文帝渴求賢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賈誼的意見,賈誼的政治才干無與倫比?上牡劭兆砸拱肭跋,不向賈誼征求社稷大計卻問及鬼魅神仙。此詩選取宣室召見、夜半前席兩個細節(jié),揭示出賈誼似受恩遇實則不遇的實質。

          賈誼

          毛澤東

          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

          梁王墜馬尋常事,何需哀傷付一生。

          學生默讀,理解。

          教師提示:賈誼懷才不遇,空有抱負,曾深情吟詠出《吊屈原賦》。梁王落馬而死本是尋常之事,賈誼又何必為此自悲自責呢,抑郁而終呢?

          那么,賈誼”才調”到底如何呢?讓我們從被魯迅稱為”西漢鴻文”的《過秦論》中尋找答案吧。

          二、作者簡介

          選一生讀注解①。教師稍作補充:賈誼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善屬文聞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漢文帝的賞識,但卻因此受到守舊派的詆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貶謫后,雖身居閑職,仍心系朝事,后為梁王太傅。正如毛澤東詩中所講,梁王落馬而死,賈誼以為是自己失職,哭泣歲余,抑郁而終,年僅33歲。一顆璀璨奪目的巨星從此長逝歷史天空。所著政論文以《過秦論》《陳政事疏》《論積貯疏》最為有名。

          三、背景簡介

          目的是明確賈誼”過秦”的深刻含義。

          戰(zhàn)國時代,隨著宗法制度的解體,各國競相改革。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功效卓著,秦國空前強大起來,于是以秦統(tǒng)一為主線的多年的兼并戰(zhàn)爭開始了。如齊魏馬陵之戰(zhàn)、秦趙長平之戰(zhàn)等,連年征戰(zhàn)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最后秦終于兼并了六國。

          秦統(tǒng)一天下之后,對百姓橫征暴斂,濫施嚴刑苛法;對異族大肆興伐。它的暴政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民怨沸騰,終于在秦二世元年爆發(fā)了陳勝吳廣起義。隨著人民起義的風起云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王朝也是歷時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結束了。

          四、放錄音,使學生準確認讀

          學生聽錄音一遍。

          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識理解文意

          六、布置作業(yè)

          1、掌握本課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2、反復誦讀全文,熟悉文意。

          高二課文《過秦論》教案 10

          [教學要點]

          采用誦讀教學法,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包括兩部分內容:

          ①對課文內容作簡單的分析點撥,以期盡快形成背誦思路;

         、谡Z氣提示

          [教學步驟]

          一、檢查朗讀情況

          采用個別朗讀與集體朗讀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理解,指導誦讀

         。ㄒ唬┱n堂問答設計

          提問:讀全文后回答,這一篇史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是對秦王朝所犯過失的總結,秦王朝”仁義不施”結果導致亡國。

          提問:從全文看,”攻守之勢異也”,”攻””守”的不同形勢在課文中的具體表現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攻之勢”體現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強大——鼎盛。”守之勢”體現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統(tǒng)一天下到覆滅。

          選一學生朗讀第一段。

          朗讀提示:注意語勢,體現秦王朝勢力的崛起,突出秦國地利(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政通(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等的優(yōu)勢。整段以中速讀。

          集體朗讀第一段。

          選學生讀第二段。

          朗讀提示:應注意一下兩方面:

         、偾貒睆男⒐葲]……南……西……東……北收要害之都”語調上揚,應有秦擴張領土、勢力空前增強的氣勢。

          ②六國攻秦、賂秦、服秦三部曲:”諸侯恐懼……叩關而攻秦”眾諸侯約從締交,羅致人才,戮力攻秦,語勢上揚,以諸侯之強反襯突出強秦之不可戰(zhàn)勝;”秦人開關延敵……爭割地而賂秦”,強秦輕而易舉,獲得大勝,六國卻不堪一擊,語勢由強到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應由低緩的語氣讀出。最后一句輕描淡寫一語帶過即可。

          學生齊讀第二段,體味語意。

          男生齊讀第三段。

         。ǘ├砬灞痴b思路

          提問:研讀課文,作者總寫秦始皇的功業(yè),從政治、軍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務五個方面來談,請用選文中的語句回答各個方面的具體內容。

          學生速讀后明確:統(tǒng)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軍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長城而首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統(tǒng)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毙谭ㄉ稀便拿牵瑲⒑澜埽N鋒鏑,以弱天下之民,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钡乩矸绖丈稀臂`華為城,因河為池,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朗讀指導:統(tǒng)一天下前,應由較強的語勢讀出,充分渲染塑造一個”威加海內”的帝王形象。統(tǒng)一天下之后,秦王朝至此已達頂峰,這意味著從此轉入守勢。這段文字義正辭嚴,充分揭露了秦的'暴虐無道,故誦讀應有”聲討”之勢。末句”天下已定”總承以上內容,其后應有長停頓,然后轉入敘秦始皇的心態(tài),用以反襯下文滅亡之速,讀時須有嘲諷意,突出”自以為””萬世之業(yè)”等詞語。

          朗讀第三段,背誦。

          齊讀第四段。

          教師提問:第四段寫了強秦的滅亡。”陳涉起義,天下響應”有哪幾方面的鋪敘呢?選文中語句回答。用意何在?

          學生明確:五個方面。出身地位:”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個人素質:”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逼鹆x軍成分:”疲弊之卒,數百之眾”。武器:”斬木為兵,揭桿為旗”。起義的影響:”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起義結果:”山東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這五方面的鋪敘為第五段內容作了鋪墊。

          朗讀指導:

         、佟笔蓟省倍,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宜用從容、沉著的語調讀出。

         、凇比弧奔鞭D直下,稍作停頓,以下先抑(”陳涉”至”之富”)后揚(”躡足”至段末)讀出對比情調。

         、勰┚鋽⑹陆Y束全篇,要讀得沉著、有力。

          集體誦讀一次。

          教師提問:既為史論,那么”論”自然體現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學生默讀思考。

          明確:先對比論述九國之師何陳涉之眾的力量,重點是”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八字。然后歸納中心論點,”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以下四句照應第一二段;”以六合為家”二句照應第三段;”一夫作難”三句照應第四段,水到渠成點出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朗讀指導:”且夫”推進一層領起議論的語氣。以下連用六個”也”表示及其肯定的意思。四個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銛””抗””及”。特別應重讀”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痹囀埂睋Q假設語氣,

          讀出惋惜之意。”然秦”以下句子語勢由弱到強,逼出”何也”,結句顯志,須用深責的語氣讀出,”仁義不施”是重點,宜一字一頓。

          集體誦讀第五段。

          三、全體學生齊讀課文兩遍,嘗試背誦課文三至五段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三、四、五段

          高二課文《過秦論》教案 11

          [教學要點]

          檢查背誦。師生回顧交流西漢初的社會情形,明確作者寫《過秦論》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偨Y字、詞、句等文言知識,落到實處。

          [教學步驟]

          一、教師示范背誦,學生低和

          集體背誦三、四、五段

          二、回顧漢初社會情形,明確作者寫作意圖

          提問:作者借古諷今,強秦的速亡給后人的啟示是什么?漢初的社會情形如何?賈誼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

          學生討論明確:

         、佟笔┤收,行仁政”。

         、谫Z誼生活在漢文帝時代。其時,社會經濟已漸漸恢復,人民生活也較安定,但是階級矛盾卻在不斷地滋生暗長,統(tǒng)治階級日益滋長”淫侈之俗”,并橫征暴斂,加重人民負擔,以至逼迫農民賣鬻子。賈誼擔心”大命將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漢文帝以秦亡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轍。

         、蹚那懊鎸Z誼的介紹可以看出,賈誼是個對政治功名有強烈愿望的人,他想通過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實現其政治抱負。

          教師總結引申:同學們的分析很有見地。在我國歷史上有過不少像賈誼一樣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如戰(zhàn)國時代有為楚國前途大聲呼喊”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的愛國詩人屈原;南宋有”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的憂患詩人陸游;有希望”試手補天裂””西北洗胡沙”的愛國詞人辛棄疾……這種關心國家命運的愛國傳統(tǒng)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識分子身上是一脈相承的,F在請大家回想一下,哪些句子體現了作者的憂思滿懷、語重心長?

          學生思考、吟誦。

          三、課堂小結

          賈誼以其縱觀天下,通覽古今的博學與睿智,將熾熱的愛國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間,確實才調無倫。

          四、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教師提問:請找出本文中所有的詞類活用現象,并初步歸納其活用的規(guī)律。

          學生討論明確。

          教師總結

          高二課文《過秦論》教案 12

          教學目的

          (1)學習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見解;

          (2)掌握對比論證法在全文中的作用;

          (3)學習本文詞采華麗、千變萬化的語言特點,處處重復卻不給人以累贅之感,句句相似卻又沒有雷同之嫌;

          (4)著重識記并理解“蒙、因、絜、愛、余烈、弱”等詞的含義;

          (5)理解“制、亡、利、固”4個多義詞的不同含義。背誦課文最后三段。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

          (2)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

          教學難點:

          以敘史來對比論證。

          教學設想:

          (1)以誦讀促理解,以理解促誦讀。

          (2)本文文言詞匯豐富,注意引導學生識辨積累。

          (3)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了解作者及文章寫作背景,重點學習1─2節(jié)。

          教學步驟:

          一、簡介作者及課文寫作背景、釋題、明確文體。

          二、⑴對照注釋自讀第一節(jié)。要求讀準字音,先默讀,再朗讀。

         、浦该首x,學生老師評價。

         、窃僮x課文,劃出疑難。

          ⑷質疑,討論釋疑。

          ⑸要學生說出本節(jié)活用詞、通假字。

          ⑹齊讀課文第一節(jié)。請同學概括大意,教師板書。

          三、1、用學習第1節(jié)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第2節(jié)。

          2、解釋加點字(出示小黑板,學生口答)

         、琶晒蕵I(yè)

         、撇粣壅淦髦貙毞署堉

         、菍捄穸鴲廴

          ⑷相與為一

         、哨w奢之倫制其兵

         、是厝碎_關延敵

          ⑺延及孝文公

          四、自讀第三節(jié),方法同一、二節(jié)。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3─4節(jié),背誦3─4節(jié)。

          教學步驟:

          一、齊讀1─2節(jié),體會語言特色,板書1─2節(jié)內容。

          二、檢查自讀第3節(jié)情況

          1、指名朗讀第3節(jié),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蒙)恬藩籬黔(首)隳(名城)

          2、對朗讀給予評價。老師范讀。學生齊讀。

          3、質疑,討論釋疑。

          4、要學生說出本節(jié)的通假字、活用字、古今異義詞。

          5、解釋加點字(出示小黑板,要學生口答)

          ⑴奮六世之余烈

         、畦T以為金人十二

          ⑶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纫蚝訛槌

          ⑸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市懦季潢惱l何

         、俗訉O帝王萬世之業(yè)也(注意句式)

          三、指導背誦,概括大意。

          1、結合課后練習二(1),指導背誦,加深課文理解

          2、概括段意,教師板書。

          3、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四、1、對照注釋自讀第4節(jié),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牖猗躡氓

          2、指名朗讀、評價、教師范讀。

          3、質疑,集體釋疑。

          4、出示小黑板,請學生口答加點字的`用法及意義。

         、抨惿娈Y牖繩樞之子(注意句式)

          ⑵贏糧而景從

         、翘煜略萍憫

          ⑷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齊讀課文,概括段意教師板書。

          6、根據課后練習二(2)提示,指導背誦,加深理解。

          7、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五、作業(yè)(早或晚自修完成)

          1、繼續(xù)背誦3─4節(jié),(注意心到,口到,耳到)

          2、自讀課文第5節(jié)。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第5節(jié),總結全文

          教學步驟:

          一、指名背誦3─4節(jié),給予鼓勵。

          二、學習第5節(jié)

          1、出示小黑板,翻譯句子和加點字,口頭完成,檢查預習情況。

          ⑴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

         、埔环蜃麟y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何也?⑶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根據檢查情況,要求學生質疑,釋疑。

          3、指名朗讀、教師評價、教師指導朗讀(參見教參P170有關朗讀語氣提示)

          4、教師范讀

          5、指導背誦

          6、學生概括本節(jié)大意,明確結尾句在本文中的地位

          三、1、引導學生看板書,結合課題思考,認識本文“以史實為論據,用觀點統(tǒng)率材料”的特色。

          2、找出課文中的對比,尋找各組對比之間的關系,并用圖表示,并分析運用對比對論證中心論點的作用。

          3、朗讀課文,找出駢句,結合作者生平、體會本文“賦體文心”的特色。

          四、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三(多義詞)

          板書:

          興孝公:崛起(前361─前338)第1節(jié)

          惠文武昭襄孝文,莊襄:發(fā)展

          (一)興亡過程(前337─前247)第2節(jié)

          以史始皇統(tǒng)一全國(前246─前210)第3節(jié)

          論證亡二世:滅亡(前209─前207)第4節(jié)

          (二)滅亡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第5節(jié)

          高二課文《過秦論》教案 13

          【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

          積累一些實詞,鞏固詞類活用中的使動用法、名詞作狀語的用法。

          了解鋪張渲染、對比論證和借古諷今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張在當時條件下的進步意義及其歷史局限。

          【教學重難點】

          1、積累一些實詞,鞏固詞類活用中的使動用法、名詞作狀語的用法。

          2、理解作者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張。

          【知識鏈接】

          寫作背景:

          春秋以來,戰(zhàn)亂頻仍,加之秦統(tǒng)一后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社會經濟遭受了五百年來的特大破壞。農民大量流亡異鄉(xiāng),不得耕作;還有些為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為奴。戰(zhàn)亂使人口銳減,商業(yè)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達百金。新建立的西漢政權,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史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人民很需要休養(yǎng)生息。針對這種現實,為鞏固西漢政權,賈誼借“過秦”以“規(guī)漢”,主張施行仁政,“與民休息”。當然,賈誼所說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統(tǒng)治階級立場上的,不可能包括消滅剝削、消滅階級壓迫等內容,這是歷史的局限、階級的局限,我們不能苛求。

          作者簡介: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最早的漢賦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眾著稱。20多歲時漢文帝召為博士,不久提升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議,觸犯權貴,被謫為長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為文帝寵子梁懷王太傅。死時僅33歲。他的政論散文《過秦論》《陳政事疏》(也稱《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改革現實的堅決態(tài)度。他的文章峻拔鋒利,針砭時弊,淋漓酣暢,對后世散文創(chuàng)作很有影響。其文章,明人輯有《賈長沙集》,另傳有《新書》十卷。他的為人,很為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并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

          【知識積累】

          (一)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三段。

          1、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崤函(xiáo)既沒(mò)膏腴(yú)逡巡(qūn)鏃(zú)

          系頸(jì)黔首(qián)甕牖(yǒu)氓隸(ménɡ)腴(yú)

          隳名城(huī)鞭笞(chī)軫(zhěn)鏃(zú)笞(chī)

          恬(tián)藩(fān)甕(wènɡ)牖(yǒu)

         。ǘ┬〗M合作歸納字詞意義、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1、請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意思。

         、偻膺B衡而斗諸侯:“衡”通“橫”,“連橫”指戰(zhàn)國時張儀游說六國諸侯分別跟秦國聯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

         、诤蠌木喗唬骸皬摹蓖ā翱v”,“合縱”指戰(zhàn)國時蘇秦游說六國諸侯,要他們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的策略。

         、矍赜杏嗔Χ破浔郑骸氨住蓖ā氨帧,困頓,失敗

         、苄懦季潢惱l何:“何”通“呵”,大聲喝問。

         、荻笃疒淠爸校骸熬蟆蓖ā搬取,突然興起,此指發(fā)動起義。

         、挹A糧而景從:“景”通“影”,像影子一樣。

          ⑦百有余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數和余數之間,表整數后還有余數。

          2、請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古今異義詞。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義: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

          今義: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古義:用來招納

          今義:連詞,表結果

         。3)國家無事

          古義:指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

          今義:①一個國家的整個區(qū)域;

         、陔A級統(tǒng)治的工具,同時兼有社會管理的職能

         。4)以為桂林象郡

          古義:把……作為

          今義:認為

         。5)鑄以為金人十二

          古義:把……當做

          今義:認為

          (6)才能不及中人

          古義:平常的人

          今義:①為雙方介紹買賣、調解糾紛等并做見證的人;

         、谠谏聿摹⑾嗝、智力等方面居于中等的人

          (7)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義: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

          今義:山東省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用法及意義(詞類活用):

          1)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形作名,險固地勢

          2)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狀,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樣

          3)內立法度:名作狀,在國內

          4)外連衡而斗諸侯:名作狀,在國外

          5)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作狀,向南、向西、向東、向北

          6)會盟而謀弱秦:使動用法,使……弱小

          7)追亡逐北:動作名,逃走的人

          8)吞二周而亡諸侯:使動用法,使……滅亡

          9)履至尊而制六合:名作動,登上

          10)卻匈奴七百余里:使動用法,使……退卻

          11)以愚黔首:使動用法,使……愚昧

          12)以弱天下之民:使動用法,使……弱小

          13)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名作動,用甕作,用繩系

          14)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名作狀,像云、聲音、影子一樣

          15)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動用法,使……滅亡

          1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動,變小,變弱

          17)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動,招致;朝,使動用法,使……朝拜

          4、古人為了使文章有變化,不呆滯,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詞重復出現的情況,就用近義詞代替,避免“同字重出”這種情況在連用結構相同的句子時,更為常見,找出下列加點的詞語的近義詞,并附上相關的句子。

         。1)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答:擁雍州之地(擁、據,近義)

          (2)席卷天下

          答: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包舉、囊括、并吞、席卷,近義宇內、四海、八荒、天下,近義)

         。3)南取漢中

          答:西舉巴、蜀(舉、取,近義)

         。4)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

          答:齊明、周最……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之倫制其兵(徒、倫、屬,近義)

         。5)宰割天下

          答:分裂山河(分裂、宰割,近義)

          (6)蒙故業(yè)

          答:因遺策(因、蒙,近義)

         。7)率疲弊之卒

          答:將數百之兵(將、率,近義)

         。8)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答:氓隸之人、遷徙之徒(人、徒、子,近義)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將其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判斷句)

          譯: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用破甕做窗戶、用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是被遷謫戍邊的卒子。

         、陉惿嬷唬亲鹩邶R、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介賓短語后置句)

          譯:陳涉的地位并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的國君更尊貴。

         、垡环蜃麟y而七廟隳(被動句)

          譯:一個戍卒發(fā)難天子七廟就被毀掉了。

         、転樘煜滦φ撸ū粍泳洌

          譯:(秦國)被天下人恥笑。

          【文本探究】

          1、秦王朝的強大始于秦孝公,第1段寫秦孝公時秦朝興盛的原因有哪些?從段落中找出相關的語句。

          明確:①地利——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②人和——君臣固守以窺周室,③政通——內力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

          2、文章第2段敘述六國攻秦、賂秦、服秦這一過程,有何作用?

          明確:以諸侯之強反襯突出強秦之不可戰(zhàn)勝,以六國不堪一擊突出秦輕而易舉大獲全勝。這是為下文蓄勢,表明由秦來統(tǒng)一全國已成定局。

          3、文章第3段寫秦始皇的對內政策是什么?這一層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

         。1)愚民、弱民、以民為敵。

         。2)“不失仁義”,為結論張本。

          4、第5段涉及了四種力量的對比,找出四種力量的對比各是什么?以九國之師跟陳涉做對比,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四種力量分別是陳涉、九國、秦國、秦朝。

         、佟吧綎|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不可同年而語矣”這時九國之師與陳涉相比;

          ②“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而朝同列”這是秦國與統(tǒng)一天下的秦朝相比;

          ③“然后以六合為家……何也?”這是最強大的秦與最弱小的陳涉相比。

          九國之師擁有大批謀士、精良武器和訓練有素的士兵無法戰(zhàn)勝秦國,而一群斬木為兵的農民軍卻戰(zhàn)勝了秦國,這說明秦的`暴虐無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心。

          5、《過秦論》的體裁是議論文,但為什么記敘卻多于議論?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提示:因為本文的重點在于論秦之“過”。要論秦之“過”,就必須有大量的史實,把它作為議論的依據、說理的基礎。所以本文一、二、三、四段基本上是敘事,敘述秦國逐步強盛的史實,極寫六國合縱攻秦反而失敗,為秦所并,顯示了秦上升時期的蓬勃發(fā)展之勢;然后又極寫陳涉領導的義軍,人少勢孤卻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過這樣的敘述,用歷史事實互相對照,得出了秦雖有百年的興盛史,敗六國,吞諸侯,一統(tǒng)中國,威振四海,卻亡于兵士疲弊的陳涉之手,乃是仁義不施的結果。在探討秦亡原因的同時,其過秦諷漢之旨已意在言外。

          6、結合漢初的社會現實,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并談談強秦的速亡給后人的啟示。

          明確:漢文帝時期,是封建時代的所謂“盛世”,即舊史家艷稱的“文景之治”的前期。這時,由于秦末衰敝的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對安定,社會呈現出繁榮的景象。但是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統(tǒng)治階級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長”(賈誼《論積貯疏》),權貴豪門大量侵吞農民土地,逼使農民破產流亡,“賣田宅,鬻子孫”(晁錯《論貴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賈誼《論積貯疏》)。同時,刑罰苛重,民不聊生。漢文帝“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資治通鑒》卷十五),表面上廢除肉刑,實際上只是改換一些殺人的名目而己?林氐膲浩葎兿骱涂崤暗男塘P,使階級矛盾日漸激化。而漢文帝周圍一些權貴卻對此視而不見,麻木不仁,說什么國家“已安已治”。這使得懷有改革時政抱負的賈誼深為不安。為了向漢文帝說明政治形勢的嚴重性,他從關乎漢王朝興亡的角度,寫了著名的《陳政事疏》,又名《治安策》,從正面論析時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同時還寫了《過秦論》,這篇史論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逼淠康氖翘峁┙o漢文帝作為改革政的借鑒,希望漢統(tǒng)治者能吸取秦滅亡的教訓,推行“仁政”以求經濟發(fā)展,社會安定。即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也。

          啟示:

          ①形勢變化,政策也應隨著改變

         、诮y(tǒng)治者要“施仁政,行仁政”。

         、凼裥恼呤煜

          7、總結本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

          a、對偶排比句式的廣泛運用:“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蓖怀龅乇憩F出了秦的虎狼之心。以上三句話均為一個意思,但句句有力,強調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b、鋪陳排比手法。

          寫賦是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詞,基本上都同義;“天下”、“宇需要鋪張和夸大的,內”、“四!焙汀鞍嘶摹,也都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一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寫賦的夸張手法。

          c、全篇對比論證到底。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

          高二課文《過秦論》教案 14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參照《屈原列傳》的要求,梳理歸納一詞多義、重要句式等。

          2、在誦讀中感受文章氣勢之磅礴,說理之透徹。深入文本,學習本文的寫作方法和論述風格。(鋪陳歷史,形成對比和反差,水到渠成得出結論;以賦體寫史論,多用夸張、對比,通篇一氣貫注,其實充沛,鋪張揚厲)

          3、準確理解“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一中心句。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以大量的史實為論據,通過對比分析,最后得出結論的論證方法;感受本文語言的高度概括和渲染。

          【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一觀點。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一

          積累文言知識,參照《屈原列傳》的要求,梳理歸納一詞多義、重要句式等。

         。ù嘶顒訉W生在課前通過自主預習小組合作完成,分小組展示成果,分享交流。教師針對個別疑難問題指導答疑)

          一、生字生詞

          崤(xiáo)雍(yōng)窺(kuī)囊括(náng)孝公既沒(mò)

          膏腴(yú)肥饒(ráo)合從締交(zòng)(dì)軫(zhěn)

          召滑(shào)翟景(zhái)孫臏(bìn)帶佗(tuó)倪良(ní)

          逡巡(qūn)矢(shǐ)鏃(zú)流血漂櫓(xuè)(lǔ)

          鞭笞(chī)藩離(fān)隳(huī)踐華為城(huà)鏑(dí)

          勁弩(jìng)(nǔ)甕(wèng)牖(yǒu)樞(shū)猗(yī)

          鋤櫌棘矜(yōu)(qín)铦(xiān)鉤戟(jǐ)鎩(shā)絜(xié)

          二、文學常識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西漢杰出的政論家、文學家。18歲時以文才顯名,20歲被漢文帝劉恒召為博士(博士不是現在的學位,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不久遷太中大夫,參與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議改革政治,遭權貴、老臣嫉妒、毀謗,貶為長沙王太傅(朝廷的輔佐大臣與帝王的老師),人稱賈長沙、賈太傅。轉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而死,他“自傷為傅無狀”,一年后也憂郁而死,年僅33歲。他的為人,很為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并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

          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屬于儒家一派。所著政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過秦論》都寫得意氣風發(fā)、雄辯有力,魯迅稱之為“西漢鴻文”,有賦七篇,以《吊屈原賦》最有名。他在政治上強調要削弱地方割據勢力,鞏固中央政權,全力抗擊匈奴的侵擾,主張重視農耕以充裕民食!哆^秦論》分上、中、下三篇。課文選的是上篇,著重敘述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無道,指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借古諷今,意在用秦王朝覆滅的歷史教訓勸諫漢文帝對人民實行寬松的政策。“過秦”即“言秦之過”,指出秦亡國的過失。論,一種文體,古文中的所謂“論”,是論斷事理,它包括論政,論史等文字。

          春秋以來,戰(zhàn)亂頻繁,加之秦統(tǒng)一后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社會經濟遭受了五百年來的特大破壞。農民大量流亡異鄉(xiāng),還有些為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為奴。戰(zhàn)亂使人口銳減,商業(yè)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達百金。新建立的西漢政權,府庫空虛,財政困難。人民很需要休養(yǎng)生息。針對這種現實,為鞏固西漢政權,賈誼借“過秦”以“規(guī)漢”,主張施行仁政,與民休息。

          三、重點詞句

         。ㄒ唬┩僮

          1、外連衡而斗諸侯/約從離衡(“衡”通“橫”,秦國采用的一種離間六國,使它們各自同秦國聯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

          2、孝公既沒(“沒”通“歿”,死亡)

          3、合從締交/約從離衡/于是從散約。ā皬摹蓖ā翱v”,指戰(zhàn)國時期六國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稱為“合縱”)

          4、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何”通“呵”,喝問)

          5、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然)

          6、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像影子一樣)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8、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動)

          (二)古今異義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這種情況下;西河:黃河以西。)

          2、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于是,古義:在這時;今義:表示后一事緊接前一事)

          3、皆明智而愛人(明智,古義:明達智慧;今義:理智。愛人,今義:愛護人民;今義:配偶)

          4、以為桂林、象郡鑄以為金人十二以為固(以為,今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5、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古義:平常的人;今義:中間人)

          6、山東豪俊遂并起(山東,古義: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義:指山東省。)

          7、以致天下之士(以致,古義:用來招致;今義:表導致)

         。ㄈ┕潭ǘ陶Z和句式

          1、之眾、之屬、之徒、之倫、之族:這一類人

          2、宇內、四海、八荒、六合:天下

          3、崤函,崤山和函谷關。崤山,在函谷關的東邊。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

          4、八荒:八方最偏遠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5、連衡,秦國采用的一種離間六國,使他們各自同秦聯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也作“連橫”。

          6、合縱: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7、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嘗君,齊國貴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趙國貴族,姓趙名勝;春申君,楚國貴族,姓黃名歇;信陵君,魏國貴族,姓魏名無忌。他們是戰(zhàn)國時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攬賓客著稱。

          8、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寶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9、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撲,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

          10、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車萬乘,諸侯出兵車千乘,后世以“萬乘”稱天子。

          11、七廟隳:宗廟毀滅,就是國家滅亡的意思。七廟,天子的宗廟。

          12、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閩、粵等地,每個部落都有名稱,統(tǒng)稱百越,也叫百粵。

          13、陶朱:春秋時越國范蠡,他幫越王勾踐滅吳后,離開越國回到陶,自稱陶朱公。因善于經營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為富人的代稱。

          14、戟:以戈和矛合為一體的長柄兵器。

          15、九州: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國。

         。ㄋ模┮辉~多義

          1、制

          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過秦論》控制

         、谕趿、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過秦論》統(tǒng)率、指揮

         、勰酥匦拊狸枠牵銎渑f制《岳陽樓記》規(guī)模

          2、亡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過秦論》丟失、失去

         、谧吠鲋鸨,伏尸百萬《過秦論》逃兵

         、弁潭芏鲋T侯《過秦論》使……滅亡

          3、固

         、倥R不測之淵以為固《過秦論》堅固的地勢

         、谇赝蹩制淦畦,乃辭謝,固請《廉頗藺相如列傳》堅持、堅決

          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報任安書》固然、誠然

          4、利

         、俟誓臼芾K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鋒利

         、谔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有利

         、垡蚶吮,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有利的形勢

         、苌倘酥乩p別離《琵琶行》利潤

          5、遺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候已困矣《過秦論》丟失

         、谝共婚]戶,路不拾遺《封神演義》丟失的東西

         、凼且韵鹊酆啺我赃z陛下《出師表》給予

          6、度

         、賰攘⒎ǘ龋瑒崭,修守戰(zhàn)之具《過秦論》規(guī)章、制度

         、谧淦鸩灰猓M失其度《荊軻刺秦王》風度、常態(tài)

          ③試使山東諸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過秦論》量、計算

         。ㄎ澹┚渥臃g

          1、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譯:在這個時候,商鞅輔佐他,對內建立法規(guī)制度,致力于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戰(zhàn)具,對外采用連衡的策略來使諸侯們互相爭斗。就這樣,秦國人毫不費力地就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當:在……時候。務:致力,從事。具:器械,武器。連橫:名作動,采用連橫的策略。斗:使……爭斗。于是: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拱手:兩手合抱,形容毫不費力。河:黃河)

          2、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譯:諸侯恐慌害怕,開會結盟來圖謀削弱秦國,不吝惜珍貴的器物、貴重的珠寶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致天下的賢士,采用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援助,成為一體。(弱:使……弱,削弱。愛:吝惜。以致:用來招致。締交:締結盟約。與:援助。從:通“縱”。)

          3、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譯:秦國人敞開函谷關,延請敵軍進去,可是九國的軍隊卻遲疑徘徊不敢前進。秦國人沒有丟失一支箭及一個箭頭的損耗,可是天下的諸侯卻已經困敝不堪了。就這樣,合縱瓦解盟約破裂,諸侯們爭著割地來賄賂秦國。(延:延請。逡巡:有所顧慮徘徊而不敢前進。鏃:箭頭。費:損耗。困:困敝不堪。)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譯:秦國有足夠的力量來控制并利用他們的弱點,追逐逃走的敗兵,倒下的尸體上百萬,流出的血可以漂起盾牌;秦國趁著有利的形勢,宰割天下諸侯,分割各國土地。強國請求投降,弱國入秦朝拜。(制:控制,制服。弊:弱點,毛病。亡:動作名,逃走的士兵。北:潰敗。伏:倒下。漂:使……漂起。櫓:盾牌。因、乘:趁著。利、便:形作名,有利的'形勢。朝:朝拜。)

          5、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譯:到了秦始皇即位,他發(fā)展了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yè),揮舞著長鞭來駕馭天下,吞并了東周、西周,滅掉了六國,登上了最尊貴的寶座來控制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勢震懾四海。(奮:發(fā)展。烈:功業(yè)。振:舉起。策:馬鞭子。御:駕馭,統(tǒng)治。履:登上。至:極。制:控制。執(zhí):拿、握。敲撲:刑具,指代嚴酷的刑罰。鞭笞:奴役。振:通“震”)

          6、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駑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譯:然后憑借華山作為城墻,憑借黃河作為護城河,占據著億丈高的城墻,下臨深不可測的護城河,把這當作堅固的屏障。好的將領手持強弓守衛(wèi)著要害地方,可靠的大臣領著精良的士兵拿著鋒利的武器來稽查盤問過往的行人。天下已經平定,秦始皇的心里,自認為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堅固城池,正是子孫當帝王的萬代基業(yè)呀。(踐、因:憑借。以為:把……當作。勁弩:強弓。信:可靠的。陳:拿著。誰何:何誰,何,通“呵”。金:堅固。金城千里:定語后置,千里金城。帝王:名作動,當帝王。)

          7、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

          譯:然而陳涉不過是個以破甕做窗戶,以草繩系門板的貧家子弟,(替人種田幫工的)下層人民,又是個被征發(fā)的人,他的才能趕不上平常的人,既沒有孔子、墨子那樣的賢德,也沒有范蠡、猗頓那樣的財富。(甕、繩:名作動,用破甕做,以草繩系。氓:民。隸:奴隸。遷徙:被征發(fā)。中人:平常人。)

          8、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譯:他置身于戍邊隊伍中間,突然從田野間興起,率領疲憊不堪的士卒,帶著幾百人的隊伍,回過頭來攻打秦國;他們砍下樹木做兵器,舉著竹竿做旗幟,天下百姓像云那樣聚攏來,像回聲那樣應和他,擔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跟著他。(躡足:插足,置身于。躡足,倔起:后面均省略“于”。倔起:倔,通“崛”,突然興起。將:率領。眾:軍隊。揭:舉。云、響、景:名作狀,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像影子一樣。景,通“影”。贏:擔負)

          9、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也,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譯:然而成功和失敗卻發(fā)生了不同的變化,功業(yè)也完全相反,這是為什么呢?假使讓崤山以東的六國跟陳涉比量一下長短大小,較量一下權勢力量,那就不能相提并論了。(山東:崤山以東。度、絜、比、量:比量、較量。同年而語:相提并論)

          10、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譯:可是秦國憑借那狹小的地盤,獲得兵車萬乘的國勢,招致八州來歸,而使同列的諸侯都來朝見,已經有一百多年了;這之后把全天下變成自己的家,把崤山、函谷關當作自己的內宮;可是一個戍卒發(fā)難,秦王朝就被毀掉了,秦王子嬰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由于不施仁義而使攻和守的形勢不同了。(致:獲得。序:排列座次,招致。朝:使……朝拜。有:通“又”。六合:天下。作難:起事,首事。隳:被毀滅。身:自己。仁義不施:不施仁義,賓語前置)

          第二課時

          教學活動二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本文的雄辯藝術。

          1、語言的高度概括和渲染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边@幾句就透露出矛盾:一方面是說地形有利,但地盤很小;另一方面,則是說政治上野心很大!案Q”字,用暗喻構成了以小窺大的形象,精練之至。

          “囊括四海,席卷天下,包舉宇內”,這就不是以精練為特點,而是以渲染為務了。這種渲染顯然帶著漢朝正統(tǒng)賦體的風貌,但還是與其有一定差異。第一,不像漢賦(尤其是官方大賦)那樣一味作景觀的平面、靜態(tài)的鋪排,那樣有礙于思想的發(fā)展,這里是用來發(fā)表議論,不是一般的議論,而是大發(fā)富麗堂皇的宏論;第二,漢賦鋪排繁復,疊床架屋,不知節(jié)制,且流于空疏,賈誼則對賦體句式節(jié)制使用,間之以散句貫穿之。這里就三個四言短句來說,極其精練。但是,從句子間的關系說,一個意思,三重反復,不但不嫌重復,反面顯得很有情采和文采。作者在宏大的視野中概括了矛盾的各個方面。首先是空間從有限(崤函、雍州之地)到無限(宇內、八荒、四海);其次在語言上對無限的空間以三個同義所指(席卷、包舉、囊括)統(tǒng)一起來;接著從時間上概括,惠文、武、昭襄,是三代君王的業(yè)績,從公元前337年到公元前251年,八十多年,僅以一言以概之。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從空間上說東南西北地盤全面擴張,可只用了四個動詞(取、舉、割、收),同義所指,對稱句法,使得結構有機緊密。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眱日母母铮緛硎呛軓碗s的歷史悲壯的過程(商鞅自己就作法自斃),文章只用了十一個字“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交上連衡路線也經歷長期曲折斗爭,也只用了“連衡而斗諸侯”六個字。特別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把外交上的縱橫捭闔,縱則帝秦,橫則王楚的搏斗,上百年的血腥戰(zhàn)爭,地居僻遠的秦國擴張到黃河以西,用“拱手”兩個字總結,似乎沒有動手、沒有流血就擴張了土地。話說得這樣輕松,自然是語言的高度概括力,但更是夸張了勝利的唾手可得。

          雄視時間之長,俯視空間之廣,動詞之精,排句之華,散體與賦體開合自如,這就構成了文章氣勢宏大、詞茂而思精的風格。

          2、把矛盾推向極端的對比

          為了使文章主旨鮮明,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作者無論在敘述還是議論時,都采用了帶有夸張意味的對比手法,使矛盾更為突出,觀點更見鮮明。有三個方面的對比:

          一是六國與秦之對比。文章在敘述惠文、武、昭襄的業(yè)績時,以諸侯國軍隊之眾,謀士之多,土地之廣等作對比,并不厭其煩地列舉國名、人名。與秦抗衡的六國,地廣、人多、俊才云集,且“合縱締交、相與為一”,似乎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結果卻是“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從散約敗”、“強國請服,弱國入朝”,這樣夸張的對比,足以襯托出秦國實力之強。這第一層對比是極強者與較強者的對比,形成一個反差。

          二是陳涉與秦王朝的對比。文章敘述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功業(yè)與陳涉以一介戍卒率眾起義的情景,強烈的對比。雖“始皇既沒”,但陳涉面對仍是“余威震于殊俗”的強大秦王朝。而陳涉,作者極寫其窮困平庸,出身卑賤,才能平平,沒錢沒勢,士卒稀少而疲敝,更無裝備可言,但一旦揭竿而起,“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影響所及,“山東豪俊遂并起”,以致顯赫一時的強秦亡于一朝。第二層對比是極強者與極弱者的對比,形成的反差較前更為強烈。

          三是陳涉與六國的對比。末尾議論中,將陳涉的起義與諸侯國合縱抗秦作了多層次、多角度的對比。“陳涉之位,非尊于……之君也”,一比地位。“非铦于鉤戟長鎩”,二比兵器!爸喪姡强褂诰艊畮煛,三比士卒。“深謀遠慮,……非及向時之士也”,四比人才。一句話,陳涉與諸侯“不可同年而語”,強弱對比如此懸殊,它們同是秦的對手,曾先后與之抗衡,然而人多勢眾的六國,卻一一為秦所滅,區(qū)區(qū)一個陳涉,竟然使秦“七廟隳”,這第三層對比,將前面形成的反差,進一步深化、強化了。

          隨著對比的層層深入,形成的反差步步強化,更留下串串懸念,一個“何也”,終于把焦點逼示出來——“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就是秦朝滅亡的原因,是全文結論所在。這一結論如金石擲地,鏗然有聲,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移易。[來

          教學活動三

          聯系全文,談談如何理解“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在賈誼看來,始皇吞并六國時,處攻勢,靠權術和暴力取得了成功。但在他奪取天下之后,就不該用暴力手段對待百姓,而應施仁義,注重教化,才能維持威勢,避免滅亡。

          高二課文《過秦論》教案 15

          教材分析

          本書節(jié)選的《過秦論》是西漢賈誼論述秦國政治得失的《過秦論》其中一部分,主要從秦孝公開始,到陳勝吳廣起義推翻秦王朝暴政結束。這一部分安排在必修三議論性散文的第三課,說理性較《寡人之于國也》《勸學》弱,但從材料的剪裁和理論的方法上來說則有更多可取之處。教授這篇文章,可以從基本史實和一些典型語言入手。

          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了《寡人之于國也》《勸學》之后,了解了一般的論述方法,掌握了一定的`理論技巧,為學習本文打下了基礎。另外,歷史知識方面也學習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得失,可以比較公正客觀地分析這一問題,為討論賈誼在文中“仁義不失而攻守之勢異也”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結合注釋與課外資料,學生能了解本文相關的基本史實。

          學生通過自學和小組討論的方式,能復述文章的基本內容。

          學習本文是如何立論和論述觀點的,并能對賈誼關于秦王朝政治得失原因的論述進行評價。

          背誦課文最后三段。

          教學重難點

          學習本文的立論、討論問題的方法。

          客觀評價本文觀點。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第一課時導入新課請學生談一談自己眼中的秦始皇和秦王朝。討論回答設疑激趣正音崤xiáo函之固孝公既沒mò膏腴yú之地合從zòng締交逡巡qūnxún亡矢shǐ遺鏃zú流血xuè漂櫓lǔ鞭笞chī俯首系xì頸jǐng以愚黔qián首隳huī名城涉甕wèng牖yǒu繩樞shū氓méng隸之人贏yíng糧而景yǐng從鋤耰yōu棘jí矜qín非铦xiān于鉤戟jǐ長鎩shā也度duó長絜xié大百有yòu余年自讀課文,在文中進行標記,之后全班集體正音。夯實閱讀基礎文章架構自由走讀朗讀,把課文讀得流暢。每人至少要讀二遍。老師通過齊讀來檢查流暢的程度。

          根據標志性詞語,劃分文章結構。

          興:秦孝公時期-惠文、武、昭襄、孝文、莊襄時期-秦始皇時期

          亡:秦二世時期自讀課文、齊讀課文。流暢理解文意串講字詞意思串講文意,把握重要文言知識。

          通假字外連衡而斗諸侯:衡通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從通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何通呵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于阡陌之中倔通崛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有通又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沒通歿

          一詞多義因因遺策(沿襲,動詞)因利乘便(趁著,介詞)因河為池(憑借,依據,介詞)之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構助詞)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聚之咸陽(到,動詞)及非及向時之士(趕得上,追得上,動詞)及至秦始皇(到,介詞)北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北方,方位名詞)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名詞)制趙奢之倫制其兵(統(tǒng)率,動詞)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動詞)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動詞)兵趙奢之倫制其兵(軍隊,名詞)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詞。下文“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中“兵”同此)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丟掉,動詞)追亡逐北(逃亡,動詞。在此用作名詞:逃亡的軍隊)吞二周而亡諸侯(滅亡,使動用法。)舉包舉宇內(舉起,拿走,動詞)西舉巴、蜀(攻取,動詞)利因利乘便{利有利的形勢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鋒利,形容詞)

          詞類活用a)名詞作狀語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樣內立法度外連衡而斗諸侯在國內對國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東、向北等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像云彩那樣像回聲那樣像影子那樣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在北方b)使動用法外連衡而斗諸侯使(諸侯)相斗會盟而謀弱秦使(秦)衰弱約從離衡使(秦國的連橫策略)離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百姓力量)愚蠢以弱天下之民使(天下百姓)衰弱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八州)有序使(同列)來朝卻匈奴七百余里使(匈奴)退卻吞二周而亡諸侯使(諸侯國)滅亡c)名詞作動詞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做帝王履至尊而制六合本意為鞋子,此處意為登上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用甕做用繩子系d)形容詞作動詞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變小變弱尊賢而重士看重e)動詞作名詞追亡逐北逃跑的士卒

          聆聽,在書上做標記。逐字理清文意第二課時回顧前文自讀課文,回顧文章主要內容。自讀課文。溫故知新分析第一段自讀課文,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秦孝公時期的秦國有什么特點?這樣寫從全文來看有什么意圖?

          高二課文《過秦論》教案 1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準“隳”的讀音、停頓準確,理解“小”“若”等詞類活用的重點字詞,能夠準確翻譯句子,理解文章大意,總結秦朝“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滅亡原因。

          2、通過朗讀課文和小組討論的形式,提升文言文閱讀能力,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加強自主合作探究,提高感悟能力,學習古代議論文中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3、感受古代政治議論文的邏輯性和說理性。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讀音、停頓準確;翻譯準確,突出重點字詞;學習對比論證。

          教學難點:

          感受古代政治議論文的邏輯性和說理性。

          教學過程:

          一、觀看視頻,導入新課

          1、播放視頻《中國通史》秦漢部分,邀請學生談一談對秦朝覆滅的感受。

          2、引導: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過秦論》這篇文章,了解了秦國從崛起到滅亡的過程。這篇文章是漢代賈誼的一篇議論文,目的是告誡漢朝的統(tǒng)治者要以秦朝的'滅亡為例子,不要重蹈覆轍。那么賈誼對于秦朝滅亡的原因是怎么看的呢?我們接著來學習這篇文言文。(教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邀請學生朗讀片段,并作出評價反饋。

          2、教師播放范讀音頻,強調讀音和停頓。

          “隳”這里讀作huī,有毀壞的意思。

          三、研讀課文,深入分析

          1、提問:這一部分主要講的什么內容?

          要求:學生快速閱讀片段,找到關鍵句,自由發(fā)言。

          明確:作者論述了秦朝滅亡的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提問:秦國的國力有衰退嗎?

          要求:學生閱讀相關部分內容,找出文中原句。

          明確:沒有。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3、提問: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句話的意思嗎?

          要求:學生結合工具書和課文的注釋,自主回答問題。

          明確:況且那天下并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

          教師總結:這里的“小”和“弱”都是形容詞作動詞的詞類活用,意思為“變小”“削弱”。同學們在翻譯文言句子的時候需要注意重點字詞的詞性和詞義。

          4、提問:那陳勝的實力和九國的實力誰更強一點?

          要求:學生閱讀文章,結合內容,自主回答問題。

          明確:陳勝的地位不如九國君主地位尊貴,兵器不如九國的鋒利,人數也沒有九國的實力多。

          5、提問:作者這里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要求:學生結合議論文的相關知識,自主發(fā)言。

          明確:對比論證。將強大的九國實力面對秦國失敗和弱小的陳勝勢力取得成功進行對比,突出了此時秦朝的外強中干。

          6、提問:你們能讀一讀這一段最后兩句話,說一說這兩句話的意思嗎?

          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結合工具書和注釋,抓住重點字詞,小組討論交流。

          明確:這兩句的意思是“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fā)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一百多年了;這之后把天下作為家業(yè),用崤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啊。作者在這里充滿了對歷史的感慨和對秦朝統(tǒng)治者的嘲諷,也是在勸諫漢朝統(tǒng)治者要以仁義治理天下。

          四、鞏固拓展,提升認知

          提問:你們覺得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要求:學生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小組討論交流,自由發(fā)言。

          明確:歷史更替的必然規(guī)律;秦朝統(tǒng)治者實施嚴苛的法律政策。

          五、歸納總結,深入理解

          教師請學生總結本課學習內容。

          六、實際演練,分層作業(yè)

          1、找到《過秦論》的中、下篇,進行閱讀,完整地了解賈誼的思想。

          2、運用本文所使用到的論證方法,寫一篇議論文,500字左右。

        【高二課文《過秦論》教案】相關文章:

        高二語文上冊《過秦論》課文06-19

        高二語文過秦論的優(yōu)秀教案(通用10篇)04-26

        高中高二語文上冊《過秦論》教學設計11-01

        高二課文《原毀》教案01-18

        高二語文上《過秦論》教學設計(通用7篇)06-02

        《過秦論》優(yōu)秀教案(通用10篇)06-29

        高二語文《雷雨》課文原文04-24

        《過秦論》教學設計06-10

        《過秦論》原文及譯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