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的散文 推薦度:
- 月亮的散文 推薦度:
- 雨夜的散文 推薦度:
- 清明散文 推薦度:
- 春天的散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虔誠的散文
給祖宗上墳,是一種虔誠。我家的祖墳在一個小山包里,里面有曾祖父母,有早亡的姑姑,十三歲那年又多了母親。
母親去世以后,每到七月十五和清明節(jié),就看到大人們買回來黃裱紙,然后叫我們拿著一張十元的鈔票(當(dāng)時還沒有百元的),在黃紙上比著,從左至右抹一遍,然后再往下面排著。那種認(rèn)真的程度,仿佛這一抹,真的能把錢印在了黃紙上。好象抹完了的黃紙,真的能在地府中流行。然而地府在哪?誰也不知道,活著的人不知道,估計死后的人也不知道。但是,在當(dāng)時的年紀(jì)里,是深信不疑的,所以抹錢的時候,絕對比上學(xué)讀書還認(rèn)真。
墳地一般都很遠(yuǎn),在偏僻的山上,那幾年政府張羅著要平墳深挖,來勢洶洶的,但最終也沒怎么動老百姓的祖墳,畢竟這在民間是很忌諱的事。上墳燒紙通常要起得很早,然后騎著自行車一直到?jīng)]人的地方,有個小檢查站,警告著上墳的人們,不許帶火進(jìn)山。事實上清明節(jié)的時候,草木正干,還真就沒人敢燒紙,怕引起山火。但在七月十五,同樣的警告,就不起作用了,那時的雨水重,草木都是濕漉漉的,只要稍微小心一點,不會有什么大礙。
所以在很多人的心里,七月十五比清明節(jié)還重要,因為可以燒紙。當(dāng)時條件不算很好,所以也就擺上兩個半生不熟的餃子,再切兩瓣西瓜,有的還帶上二兩燒酒,燃上一柱香,由年紀(jì)最大的念叨幾句,然后就開始燒紙。環(huán)顧四周,隨處都可見青煙裊裊,基本上已經(jīng)沒有哭聲,逝去親人的苦痛,隨著歲月的流失,以及生活的緊迫,而變得淡然。
近年來的紙錢,也沒有像我們小時候那樣了,用人民幣比著,F(xiàn)在都是印上了孔方的形狀,更有一些面額極大的冥幣,零錢都是五十萬。其實那黃紙的質(zhì)量,差極了,遠(yuǎn)遠(yuǎn)不及我們小時候用過的。但紙錢轉(zhuǎn)眼化成了灰,好紙壞紙五十萬五十億,全都散發(fā)在空氣中了,啥都沒剩。
下山的感覺比較輕松,就像完成了一年要經(jīng)歷一次的任務(wù)一樣。一路上碰到熟人打個招呼,有關(guān)系好的還要約個日子喝一杯,光從表情看,也看不出是掃墓還是去參加婚禮。其實這也無可厚非,逝去的人畢竟逝去了,活著的畢竟還要活下去。有燒紙痛哭的孝心,還不如善待一下,還活著的親人。如果你能;丶铱纯蠢先耍艞壌蚵閷⒑染频臅r候,圍著父母說幾句話;丶疫^年的時候,別坐在炕頭上胡扯,多下廚去幫著媽媽做做飯。父母有病的時候,別光拿點錢出來,放下手中的.一切,守在父母身邊,天塌下來都不走。要是做到這幾點,父母離開以后,您大可不必披麻戴孝,也不必年年上墳燒紙磕頭,那我依然向您深深一躬,您是好樣的。
我們小時候,各家兄弟們都習(xí)慣圍著父母住。近些年來,子女們成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出去買房子,離老人遠(yuǎn)一點。與這些現(xiàn)象形成鮮明對比的,還是上墳,虔誠不變。一個清明,一個七月十五,不知道是骨子里固守著這個傳統(tǒng)?還是想有意識的要給世人看看?甚或是要刻意要自己的兒孫輩學(xué)著點,將這種虔誠延續(xù)下去。
活人生活好了,死人的待遇也高了,上墳的供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上檔次。鮮桃香瓜,買上幾斤,連酒都是高檔的,恭恭喜喜的擺上,讓祖宗們享受吧。
快出山口了,回頭看了一眼剛才燒紙的山頭,明年再來吧。紙燒了,錢花了,心安理得了,相信自己的虔誠,讓活人和死人,讓長輩和后輩都滿意了吧?
推著自行車,下山的時候,又看見兩個乞丐,各背著一個大口袋,手里面提著那瓶酒,正是剛才給祖宗擺上的,唉,他們也許更期待著人們這一年一度的虔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