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福利免费观看高清,综合亚洲国产2020,99热只有精品这里,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福利

    1. <address id="kobe1"></address>
      
      
      <td id="kobe1"><tbody id="kobe1"><listing id="kobe1"></listing></tbody></td>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認識比》教學設計

        時間:2024-08-28 12:20:29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認識比》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認識比》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認識比》教學設計

        《認識比》教學設計1

          一、教學內(nèi)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11—13頁。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讓學生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長、寬、高(或棱)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2、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經(jīng)歷探究的全過程,通過合作學習進一步積累探究經(jīng)驗,增強空間觀念,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能力。

          3、讓學生體會立體圖形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其價值,增強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shù)學的自信心。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難點: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概括出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

          四、課 型:新授課(幾何圖形教學)

          五、教學課時數(shù):1課時

          六、教學準備:課件、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紙盒

          七、教學過程

         。ㄒ唬⿲耄

          同學們,你們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nèi)容。我們先來學習第一課時長方體的認識。在開始上課之前,你可以在身邊找一找有沒有這樣的長方體或正方體形狀的物品,當然,如果有能拿在手上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紙盒兒就更好了。

          說到長方體和正方體啊,相信同學們都不陌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到處都可以看到長方體或者正方體形狀的物品。我們在一年級上學期的時候就已經(jīng)能夠辨認長方體和正方體啦。在四年級下學期的時候,我們也曾與長方體和正方體在數(shù)學書中相遇,,那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從哪兒入手呢?有個成語啊,叫名正言順,我們就先從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各要素的名稱開始吧。

         。ǘ┬率

          師:請你拿出自己手中的長方體或者正方體,跟隨老師一起來認一認吧。

          師:這是面,這是棱,這是頂點?你都找到嗎?

          師:那關于長方體和正方體,你已經(jīng)了解了哪些知識呢?讓我們用上面、棱、頂點,這樣的詞語來說一說吧。

          師:我們先來聽聽同學們是怎么說的。

          生:(A.長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正方體也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B.長方體有12條棱,有八個頂點)。

          師:這兩位同學呀,數(shù)出了長方體、正方體面、頂點、棱的數(shù)量,他們數(shù)的對嗎?我們一起跟隨視頻中的同學數(shù)一數(shù)吧。

          生1: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有三組相對的面,一共是六個面。

          師:這位同學呀,他數(shù)出長方體有三組相對的面,那正方體呢?我們也可以這樣來數(shù),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后面。

          師:那長方體棱的數(shù)量呢?

          生2:我把棱分成三組。首先,我們來數(shù)最長的一組。1、2、3、4。一共有四條。然后我們來數(shù)與我垂直的一組。1、2、3、4。也有四條。最后我們來數(shù)豎著的一組。一、二、三、四。還是四條,那么一共有12條棱。

          師:這位同學是把長方體的棱分成了三組來數(shù)的。我們在數(shù)的時候還可以像這樣分成四組來數(shù),看出老師是怎么分的了嗎?把從同一頂點出發(fā)的三條棱看作一組,三加三,數(shù)棱的時候還可以像這樣分成四組來數(shù),看出老師是怎么分的嗎?把從同一頂點出發(fā)的三條棱看作一組,三加三,再加三,再加三。四個三一共是12條棱。

          師:那頂點的數(shù)量呢?

          生:一共有八個頂點,上面有四個頂點。下面有四個頂點。

          師:這位同學呀,他把頂點看做了上面四個,下面四個,其實我們還可以把它看作左面四個,右面四個,或者前面四個,后面四個。我們再來看看正方體的頂點。前面有四個,后面也有四個,也是八個頂點。

          師:剛才呀,同學們數(shù)出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的數(shù)量,那我們現(xiàn)在把這些數(shù)量記錄在表格里吧。表格兒是幫助我們記錄和整理數(shù)據(jù)的好幫手。

          師:關于長方體和正方體,你還想了解哪些內(nèi)容呢?我們聽聽同學們怎么講。

          生1:知道長方體的面棱頂點有什么用呢?

          生2: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之處,又有哪些區(qū)別呢?

          生3:正方體好像也是一種長方體,但是它比較特殊,那他都特殊在哪里呢?

          生4:為什么有的長方體上面有正方形呢?

          生5:長方形和長方體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師:同學們,剛才你們的發(fā)言中啊,關注了形與體之間的關系,還關注了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關系。那,接下來就讓我們進一步從面的形狀、大小關系以及棱的長度關系,這些方面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作進一步的研究吧。你有什么想法嗎?讓我們看看視頻中的同學們是怎么樣去探索和研究的。

          生1:我用尺子量啦,這個長方體中12條棱的長度,其中這四條棱,長度是22厘米。這四條棱,長度是14.5厘米。而這四條棱,長度是7.5厘米。我發(fā)現(xiàn)在長方體中相對的四條棱的長度是相同的。

          師:這位同學呀,他通過測量發(fā)現(xiàn)長方體中相對的四條棱長度一樣。我們再看看下面一位同學是怎么想的。

          生2:我把這個正方體魔方的一個面躺在那張紙上,是個正方形。我再把其他面也放在上面。我發(fā)現(xiàn)正方體每一個面都是完全一樣的。

          師 :這位同學把正方體的魔方的面畫在紙上,她發(fā)現(xiàn)每一個面的大小都是一樣的,那同樣也就說明了每個面每條棱都是一樣長的。

          生 :現(xiàn)在我把這個長方體的上面剪下來,放在它的相對面上,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這就說明上下相對的兩個面是一樣大的。我又剪下了左面和后面,分別與右面和前面進行比較,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的形狀大小完全一樣。

          師:這位同學呀,他通過拆、剪、重合的方法,說明了長方體相對的面大小和形狀完全一樣,那不拆不剪,能得到這樣的結論嗎?我們來看看下面這位同學。

          生:我分別記錄了長方體六個面的長和寬的長度,而且相對的面都是一樣的。

          師:這位同學呀,他通過測量六個面的長和寬,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那要是不拆、不剪、不測量,你有什么辦法嗎?我們聽聽下面這位同學的想法。

          生:我是推導出來的,在我的長方體中,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的,因為長方形的兩個長是相等的,所以這兩條棱是相同的,這兩條棱是相同的。這兩條棱是相同的,這兩條是相同的,所以這四條棱是一組相同的棱。我們用這個方法還可以推出第二組、第三組相同的'棱。我們現(xiàn)在要證明這個長方體的兩個相對的面是一樣的,那么我們就要知道這兩個長方形的長和寬是不是一樣的,根據(jù)我們剛才的發(fā)現(xiàn),我發(fā)現(xiàn)他的長正好是同一種相同的棱寬,也正好是同一組相同的棱,所以這兩個相對的長方形是一模一樣的。

          師:剛才這位同學呀,他利用長方形邊的特點推導出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大小和形狀是完全一樣的。剛才同學們呀,利用測量、謄畫、拆剪、重合以及推理的方法,得出了這樣的一些結論,我們把它寫在表格中吧。

         。ò鍟╅L方體六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兩個面完全相同。相對的四條棱長度相等。正方體六個面都是正方形,六個面都相同,12條棱長度都相等。

          師:對同學們得出來的這些結論,你還有什么問題嗎?聽聽這位同學怎么說的。

          生:長方體中會不會有正方形呢?可能有幾個面是正方形呢?

          師:同學們,你們見過有的長方體上面有正方形嗎?會有幾個呢?請你想一想。我們來聽聽同學們是怎么討論的。

          生A:一定不可能有1、3、5個正方形,因為相對的面是相同的,正方形的個數(shù)一定是偶數(shù)。

          生B:可以是兩個,像這個牙膏盒或者這個海綿坐墊兒。

          生C:那四個呢?

          生D:如果四個面是正方形,那剩下的兩個面也一定是正方形,那就是六個正方形,也就是一個正方體啦。

          師:通過同學們的討論,你是不是和劉老師一樣更加清楚了長方體上可以有正方形的面,可能有兩個正方形的面,那有的同學呀,還對這樣的長方體做了進一步的觀察,我們來看看他說了什么。

          生E:老師,我發(fā)現(xiàn),如果一個長方體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它也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它有八條棱,都是相等的。而且,除了上下兩個正方形的底面,其他四個長方形的側面也是完全一樣的。

          師:嗯,嗯。那根據(jù)剛才同學們的討論和觀察,我們再次把表格完善一下,在長方體中也有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在長方體中最多有八條棱,長度相等。那現(xiàn)在同學們我們發(fā)現(xiàn)。長方體當中所有的特點,正方體都是具有的,所以我們可以說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了解了這么多,那關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大小,我們該如何來描述呢?請你想一想。

          生:我可以說一說這個長方體有多長,有多寬,有多高。

          師:嗯,多長、多寬、多高都與長度相關。在點、頂點、面和棱這三個要素當中,棱是可以用長度來測量的。那如果有一條棱缺席啦,你還知道這個長方體的大小嗎?還能知道嗎?那要是再少一條棱呢?還知道嗎?再少一條,還能知道嗎?那少到什么程度?不能再少啦。

          生:一般長方體有三組不同長度的棱,每組有四條,只要三組中能各剩下一條棱,我就能描述出這個長方體的形狀和大小。

          師:三組中各剩一條。那要剩下這樣的三條棱,你能知道這個長方體的大小嗎?

          生:能,

          師:那剩下這樣的三條棱,

          生:也可以。

          師:也可以這樣的嗎?

          生:還行,

          師:那這樣的也是可以嗎?

          生:當然可以,

          師;我們就稱這樣的三條棱為長方體的長、寬、高。一般情況下呀,我們選擇從同一頂點出發(fā)的三條棱作為長方體的長、寬、高來進行標記。那對于正方體呢?它的12條棱都是一樣長的,所以我們只要知道其中一條棱的長度就知道這個正方體的大小了。

         。ㄈ┬〗Y

          今天這節(jié)課呀,我們一起了解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大小了,一起了解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各要素的名稱,知道了他們的特點,也知道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在課后你可以繼續(xù)做一做長方體、正方體的框架,做一做長方體、正方體的紙盒兒,相信會對你進一步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很好的幫助喲。

          八、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長方體 正方體

          面 6 6

          棱 12 12

          頂點 8 8

        《認識比》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了解負數(shù)產(chǎn)生的背景和意義,認識負數(shù),掌握正、負數(shù)的讀、寫法,知道正負數(shù)和0的關系。會用正、負數(shù)描述現(xiàn)實生活中的現(xiàn)象。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聯(lián)想、猜測、推理等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能力。

          3、讓學生體驗數(shù)學和生活的聯(lián)系,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進一步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方法:

          情境創(chuàng)設法、觀察比較法、小組合作法、歸納概括法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認識。

          1、從溫度中相反量的表示方法了解正、負數(shù)。

         。1)情境引入。

          談話:同學們平時看電視嗎?請看屏幕(播放新聞聯(lián)播片頭)

          這熟悉的音樂和畫面告訴大家,即將播出的電視節(jié)目是?老師從這個節(jié)目中收集到了幾個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氣溫信息,并用溫度計表示出來了(如下)

         。2)觀察匯報:仔細觀察這些溫度計,你知道了什么?

         。ㄉ虾J橇闵4℃,南京0℃,北京零下4℃)

          (3)比較,產(chǎn)生沖突。

          引導學生任選兩個城市的溫度做比較。

          當有比較上海和北京時,師故作狐疑:北京和上海的溫度不一樣嗎?讓學生再次強調(diào),一個是零上4攝氏度,一個是零下4攝氏度。

          質(zhì)疑:你知道在數(shù)學上是怎樣表示和區(qū)分這種意義相反的量?

         。4)認識+4和-4,學習讀寫法。

         。5)練一練,及時鞏固。

          【說明:零上4℃和零下4℃用什么樣的數(shù)來表示和區(qū)分呢?這一個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感受到過去所學的數(shù)在表達相反意義的量時有局限性,從而產(chǎn)生了學習新數(shù)的需求,在這種積極的內(nèi)驅(qū)指引下,主動學習開始了】

          2、從海拔中相反的量的表示進一步認識正、負數(shù)。

         。1)介紹吐魯番和珠穆朗瑪峰,引出海拔的認識。

          用逐層揭示謎底的方法介紹這兩個地方。

          珠穆朗瑪峰:這是一座山峰,這是一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吐魯

          番盆地:這是一個盆地,這是全國陸地海拔最低的地方,因為海拔的`原因,這兒一天當中的溫差特別大,所以那兒的哈密瓜特別甜……(一直揭示到學生能猜出答案為止)

          聯(lián)系課件中的圖,采用閃爍虛線的效果讓學生認識海拔。

          (2)用數(shù)學的方法表示海拔。

          學生自主探索,用剛才學的數(shù)學方法表示出海拔。

          交流,認識到可以用+8844和-155分別表示它們的海拔。

          (3)鞏固練習。

          3、比較發(fā)現(xiàn),理解正、負數(shù)的意義。

         。1)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共同的地方。(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

          留給學生觀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交流后認識:每組的兩個量都是相反的關系,如果把其中的一個量用正數(shù)來表示,那么另一個數(shù)就用負數(shù)來表示。

         。2)拓展認識,深化理解。

          引導討論:生活中除了溫度和海拔當中有這些意義相反的量,其他地方也會有嗎?他們可以怎么表示呢?

          比如(課件出示,讓學生思考匯報)

          引導拓展:同學們也有“如果”對嗎?先小組里說一說,再交流、共享成果。進一步體會:生活在中一些意義相反的量都可以用正、負數(shù)來表示,從而全面理解負數(shù)的意義。

          二、分類整理,深入認識。

          1、分類,認識正、負數(shù)。

         。1)讓學生移動帖紙分類

          +4 4 -4 +18 -10 -8 +8844 -155 +3193 -400

          (2)交流分法和標準,在交流中,認識正、負數(shù),并板書數(shù)軸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正、負數(shù)和0的關系。

          2、練習。

         。1)自主拓展:實際上,不管是正數(shù)還是負數(shù),并不是只有這些,還能再說幾個嗎?

          (2)練習:

          先讀一讀,再把這些數(shù)填入合適的圈內(nèi)。

          -5 +26 8 -40 - -88.3 +103 0 12.4

          提問:

         、 0為什么不寫?

         、谟^察這些數(shù)和黑板上的正負數(shù)相比較,有什么發(fā)現(xiàn)?

          三、拓展練習,活化理解。

          1、猜溫度。

         。1)地球表面的最低氣溫在南極,是(-88.3)℃

          (2)月球表面的最低氣溫是(-183)℃

          【說明:讓學生根據(jù)提示(冷了或熱了)猜南極和月球表面的最低溫度。這樣安排充分挖掘習題功能,把靜態(tài)的讀、寫轉化成動態(tài)的生成,在答案步步逼近的過程中發(fā)展了數(shù)感,同時為以后學習負數(shù)的大小比較做了很好的滲透】

          2、描述生活中的正、負數(shù)的意義。

         。1)電梯中的負數(shù)。

         。2)存折中的負數(shù)。

         。3)人口信息

          a、根據(jù)20xx年10月俄羅斯聯(lián)邦統(tǒng)計局公布的資料顯示:

          俄羅斯平均每天增加的人數(shù)大約-20xx人。

          b、根據(jù)新華網(wǎng)最新統(tǒng)計的資料顯示:

          中國平均每天增加的人數(shù)大約40000人。

          關于(3):在理解了這兩個數(shù)字所表示的意義之后,提出問題“你認為俄羅斯和中國這兩種不同的人口增長情況,哪個更好一些?”進行適當?shù)谋孀C思想和責任教育。

          四、 小結揭題,質(zhì)疑延伸。

          這節(jié)課要結束了,回頭反思一下,感覺有收獲嗎?關于負數(shù),你還想

          了解些什么呢?

          五、數(shù)學文化熏陶。

          放短片:你知道嗎?介紹負數(shù)的來源

          談感想,適當進行思想教育。

          【教學反思】:

          真實、扎實、有效是評判一節(jié)好課的標準。對照重難點,我認為本節(jié)課做到以下幾點:

          1、真實找準基礎。

          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為切入,迅速調(diào)動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為負數(shù)的認識提供了一種必要和需求,主動學習從這里開始了。

          2、扎實整合教材。

          我沒有拘泥于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和認識層面,努力挖掘出更多的具有共性背景的素材,并引導觀察、討論、比較、發(fā)現(xiàn),使學生對負數(shù)的認識形成了超越溫度和海拔層面更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3、有效豐富理解。

          練習素材的開闊性、生活性、典型性、趣味性使學生的認識更豐厚,理解更深刻,參與更主動。

        《認識比》教學設計3

          上課時間:

          6月1日,累計課時:58。

          教學內(nèi)容:

          第102―103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數(shù)大小比較的方法,從中進一步學習簡單的數(shù)學推理。

          2.通過應用一位小數(shù)大小比較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3.培養(yǎng)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習慣,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在具體情境中學會小數(shù)大小比較的方法,正確進行小數(shù)大小的比較。

          教學難點:

          進一步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建立關于小數(shù)的數(shù)感。

          教學準備:

          掛圖,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天熱了,大家開始吃冷飲了,說說你所知道的冷飲名稱及價格。

          2.(出示掛圖)仔細觀察情境圖,你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說一說。

          3.集體交流。

          4.現(xiàn)在老師想知道棒棒糖和冷飲哪個更貴一些?你們能告訴老師嗎?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ㄒ唬┍容^小于1元的兩個價格的大小。

          1.猜一猜:誰的價格更貴一些?

          2.小組交流:誰更貴一些?理由是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說一說。

          3.在括號里填上符號,讀一讀。

         。ǘ┍容^大于1元的兩個價格的'大小。

          1.你會比較蛋筒和冰淇淋的價格嗎?

          2.小組說說你是怎么比的?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說一說。

          3.在括號里填上符號。

          4.現(xiàn)在你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兩種冷飲,比一比它們的價格嗎?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說一說。

          5.集體交流,教師板書。

          6.小結:剛才我們一起學習了比較一位小數(shù)的大小,能說說是怎么比的嗎?

         。ǜ鶕(jù)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機板書:先比整數(shù)部分,再比小數(shù)部分。)

          三、鞏固練習內(nèi)化提升

          1.完成第103頁想想做做第1題。

          (1)指名說說彩帶的長度。

         。2)獨立比較。

         。3)全班交流,重點說說是怎么比的。

          2.完成第103頁想想做做第2題。

          (1)獨立完成。

         。2)全班交流,重點說說是怎么比的。

          3.完成第103頁想想做做第3題。

          (1)仔細審題一獨立填寫。

          (2)全班交流,重點說說是怎么想、怎么填的。

        《認識比》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北師大版)第一冊第六單元《認識鐘表》中的《小芳的上午》一課。結合新課程標準中對本單元提出的相對應的知識技能目標:能認識鐘表,了解24時記時法;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體驗時間的長短。

          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的認識鐘表的經(jīng)驗,積累了一定的認識時間、看鐘表的方法,而且這節(jié)課又是建立在他們學生會準確認讀整時與半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并且掌握了認識時間最關鍵的是要觀察時針與分針的位置才能準確認識時間的方法。所以這節(jié)課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和升華。那么如何輕松的突破學習難點又能讓學生主動、自主的獲取知識是我備課的重點,于是我嘗試了兩種做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鞏固認讀鐘表,體會整時過一點或者整時差一點的情況,會用“快幾時了”或“剛過幾時”等詞語描述時間;

          2、數(shù)學能力: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

          3、情感態(tài)度:結合學生日常作息時間,培養(yǎng)學生珍惜時間的態(tài)度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幾時剛過和快幾時了;

          教學難點:

          用語言準確描述“幾時剛過”和“快幾時了”。

          教學過程:

          1、教師先出示一幅主題圖(上面是小華睡覺時鬧鐘響了的情景,鐘表顯示時間是6時整)

          師:誰愿意講一講這幅圖的`意思呢?

          生:早上6時整小華的鬧鐘響了在叫她起床呢

          師:說的真好,那么你是怎么認識6時整的呢?

          生: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6,就是6時整

          2、師借機出示其他兩幅圖(一幅圖上是小華熟睡的樣子,鐘表顯示時間是快6時的,放在6時整的圖的前面,另一幅圖上是小華起床刷牙的情景,鐘表顯示時間是6時剛過)

          師:這兩幅圖上小華又在干什么呢?(指名回答)請你們細心觀察這3個鐘面上時針與分針

          的位置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1:第一個鐘面時針指向6,分針沒到12;

          生2:第二個鐘面時針指向6,分針指向12;

          生3:第三個鐘面時針指向6,分針在12過去一點……

          3、觀察比較

          師:這三個鐘面的時針與分針位置有什么不同?(同桌討論在集體交流)

          生:時針都指向6,一個分針指12,一個還沒有到12,一個是12過了一點點;

          4、小結

          師:象這樣的情況,(指圖)分針沒到12的,我們就說是快6時了,過12的則是6時剛過

          5、鞏固練習:觀察書中主題圖,結合圖來認識鞏固時間。

          這節(jié)課上下來,整體感覺學生的學習效果還不錯,能夠比較準確的說出幾時剛過或快幾時了,主要是因為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法讓學生觀察比較三個鐘面時針與分針位置的異同再去表述時間,在完全感知的基礎上總結、概括,便于他們理解與掌握。但是整節(jié)課都是在教師的設問與追問下進行的,學生的學習情緒比較被動,并沒有完全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深思可能是因為我忽略了去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體驗,去建構新知,情境創(chuàng)設缺少“生活味”的緣故。于是我又做了一些改動進行了第二次嘗試。

        《認識比》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nèi)容是在學歷了分數(shù)乘法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為后面學習分數(shù)除法做準備,因為一個數(shù)除以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歸結為乘這個數(shù)的倒數(shù)。這部分內(nèi)容通過兩個例題,主要教學倒數(shù)的意義和求倒數(shù)的方法。

          設計理念:

          本課強調(diào)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通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和合作方式,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會交流,相互評價,親歷知識的建構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應用意識和激發(fā)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觀察、歸納、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認識倒數(shù)的意義,掌握找倒數(shù)的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觀察、歸納、猜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標:提供適當?shù)膯栴}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讓學生體驗探索中成功的快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使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認識倒數(shù)的意義,掌握找倒數(shù)的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認識倒數(shù)的意義,掌握找倒數(shù)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活動情景,引入概念

          師:我們剛剛學習了分數(shù)的乘法,老師想考考大家掌握的怎么樣,能不能經(jīng)受住老師的考驗?

          生(眾):能!

          師:好!(出示投影)請把下面的幾個題目算一算,同位相互交換一下答案。

          題目:3/8x8/3 7/15x15/7 5x1/5 1/12x12

          生:進行計算。(完成后小組進行交流,學生匯報其發(fā)現(xiàn)的'結論)

          (通過計算,學生可能發(fā)現(xiàn)每組算式的乘積都是1,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相乘的兩個分數(shù)的分子和分母位置是顛倒的)

          師: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每組算式的兩個分數(shù)的分子與分母正好顛倒了位置,所以我們把這樣的兩個分數(shù)叫做倒數(shù)。

          出示倒數(shù)的意義:乘積是1的兩個數(shù)互為倒數(shù)。

          二、 探索研究,深入理解

          師:同學們能不能說說你對倒數(shù)的意義的理解?

          提示:“互為”是什么意思?

          生:指的是倒數(shù)表示兩個數(shù)之間的關系,這兩個數(shù)缺一不可,互相依存,單獨的一個數(shù)不能叫倒數(shù)。

          師:回答的很好,下面同學們來判斷一下我說的話有沒有錯誤:因為3/4x4/3=1,所以3/4是倒數(shù),4/3也是倒數(shù)。

          生:(爭先恐后地)不對!

          師:那我該怎么說呢?

          生:3/4和4/3互為倒數(shù)。

          師:還有其他的說法嗎?

          生:3/4是4/3的倒數(shù),4/3是3/4的倒數(shù)。

          師:好,大家說的都不錯,那么我給你一個數(shù)你能找出它的倒數(shù)嗎?

          生:能!

          師:好!我我來考考大家!

          三、 運用概念,探討方法

          師:(投影,出示例2)

          3/5 6 7/2 5/3 1/6 1 2/7 0

          找一找,下面的哪兩個數(shù)互為倒數(shù)?

         。ㄐ〗M探討交流,并說說是怎樣找的?匯報交流結果。)

          生:有兩種方法來找一個數(shù)的倒數(shù):

          1、看看兩個分數(shù)的乘積是不是1;

          2、看兩個分數(shù)的分子與分母是否分別顛倒了位置。

          師:(征求意見)大家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同意!

          師:大家認為哪一種方法更快呢?

          生:第二種。

          師:好,那咱們就用第二種來求一個數(shù)的倒數(shù)。(板演方法,強化學生的理解。)

          四、 出示特例,深入理解

          師:同學們再觀察一下剛才我們做的題目,還有沒有沒找到倒數(shù)的數(shù)據(jù)?

          生:有!1和0。

          師:(提問)那1和0有沒有倒數(shù)呢?如果有,是多少?

          小組討論、匯報。

          1、 關于1的倒數(shù)。

          因為1x1=1,根據(jù)“乘積是1的兩個數(shù)互為倒數(shù)”,所以1的倒數(shù)是1。

          2、 關于0的倒數(shù)。

          因為0與任何數(shù)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沒有倒數(shù)。

          五、 鞏固練習

         。ㄓ枚嗝襟w投影出示下列各題,學生先做,再全班交流)

          1、 寫出下列各數(shù)的倒數(shù)。

          4/11 16/9 35 7/8 4/15

          2、 下面說法對不對?為什么?

          (1)7/12與12/7的乘積為1,所以7/12與12/7互為倒數(shù)。

          (2)1/2x4/3x3/2=1,所以1/2、4/3、3/2互為倒數(shù)。

          (3)0的倒數(shù)還是0。

         。4)一個數(shù)的倒數(shù)一定比這個數(shù)校

          六、歸納小結,交流共享

          師: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體會?

          生:我認識了什么叫倒數(shù),還學會了怎樣求倒數(shù)。

          七、布置作業(yè):練習7第7題。

        《認識比》教學設計6

          [教學內(nèi)容]

          課本第39—41頁。

          [教材簡析]

          例題通過對具體生活場景的觀察,讓學生認識到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可以分為“相交”和“不相交”這兩種情況,而其中的不相交兩條直線是互相平行的。接著,讓學生找出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以進一步認識平行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教學重點: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系,認識平行線。

          教學難點: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畫平行線。

          一、情境引入

          課件展示學校操場上的四幅場景圖。

          二、觀察想象、認識平行

          1、課件中呈現(xiàn)的場景你見過嗎?在哪兒見過?誰來介紹一下。

          2、仔細觀察每一幅圖中不斷閃爍的一組直線有什么特征?(不相交)

          電腦演示,閉上眼睛想象。

          3、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研究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板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

          4、提問:是不是不相交一定是平行線呢?

          舉出反例討論。(可借助身邊的物體)

          5、小結:同一平面內(nèi),不相交的兩條直線 平行線(板書:同一平面內(nèi) 平行線)

          6、舉出生活中平行線例子。

          課本的上下兩條邊、左右兩條邊互相平行

          黑板的上、下兩條邊互相平行

          五線譜的五條橫線互相平行

          門的上下、左右兩條邊互相平行

          ……

          三、操作交流,加深認識

          1、想辦法做出一組平行線,在小組里交流。

          用紙折

          用小棒擺

          在方格紙上畫

          用直尺畫

          2、你能按下面的方法畫出一組平行線嗎?

         。1)電腦演示。

          先沿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畫一條直線;再把直尺與三角尺的另一條直角邊緊帖在一起,把三角尺沿直尺邊平移;然后沿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再畫一條直線。

         。2)生嘗試畫。

         。3)交流:畫的方法和注意點。

          四、鞏固練習,電腦反饋

          1.判斷題.

         。1)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

         。2)兩條平行線一定沒有公共點。

         。3)兩條線段平行,它們一定相等。

          (4)過直線外的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這樣的平行線可以畫無數(shù)條。

          2、下面每個圖形中哪些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幾組平行的線段?

          3、經(jīng)過a點分別畫出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五、拓展知識

          閱讀電腦資料,同桌交流斑馬線的故事。

          斑馬線的故事

          “小朋友,上學校,交通安全別忘掉,

          街上來往車輛多,走路要走人行道.

          紅燈停,綠燈行,聽從指揮不亂跑,

          交通規(guī)則要遵守,安全第一最重要.”

          一隊隊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唱著歡快的兒歌,穿過人行橫道線,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紅綠燈看了,就對人行橫道線說:“喂,斑馬線,你是什么時候出生的?為什么行人都要從你的身上走過呢?”

          人行橫道線答道:“我出生在古羅馬,那時候的人們很聰明,他們認為大家過馬路沒有一個固定的通道很不安全,尤其是小孩子就更危險了.所以他們就在接近馬路口的地方,橫砌起一塊塊凸出路面的跳石,作為指示行人過街的標志.后來,出現(xiàn)了汽車,汽車從我身上過的時候老是顛來顛去的,這樣汽車里的人就很難受.這下,他們就又聚到了一起來討論如何既能做到讓行人安全過馬路又能讓汽車行駛方便.最后,他們討論出在路上畫了橫格狀的線條作為行人通道標志,這就是我們.行人在綠燈亮時從我身上過是為了保證安全.”

          聽到這里,小朋友,你還記得人行橫道線是什么樣子的嗎?為什么我們叫它“斑馬線”呢?如果你留心,你就會發(fā)現(xiàn)人行橫道是由一條一條用白色直線連成的“走廊”,而且這些白色直線都是平行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平行線.它們處于同一個平面上,就算是無限延長也是永遠不會相交的.

          六、交流園地

          課外完成,在電腦上回復。

          1、在操場上畫一個立定跳遠的場地,同學們分組,可以為每個組畫一個場地,比比看哪一組畫出的最標準.

          2、關于平行,你有疑問嗎?你有新的想法法嗎?

          3、你知道一個長方體中有幾組平行線

          4、你還能找出生活中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嗎?

          反思:

          課件在教學“互相平行”、生活中“平行線”以及“平行線畫法”時,創(chuàng)設了學習的情境,生動形象,直觀具體,動靜結合,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吸引了注意力,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線測試”反饋及時,學生興趣盎然,便于老師及時了解學生整體尤其是個體知識掌握應用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集體評講和個別輔導!巴卣怪R”、“交流園地”把課內(nèi)延伸到了課外,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了學生生活中的數(shù)學意識,提高了學生交流、探究和實踐能力。

          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制作平行線。堂課中不僅要鼓勵學生動腦筋想辦法,激活他們已有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操作活動,還要相互通過觀察、比試、用三角尺等方法驗證做出的是不是一組平行線。

        《認識比》教學設計7

          教學內(nèi)容:

          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第三冊第59~60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jīng)歷操作活動和觀察線段的過程,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shù)線段的條數(shù)并會畫線段。

          2、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yǎng)思考、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并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樂于學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感受生活里的數(shù)學事實。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的特征。

          教學難點:

          線段表象的建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毛線、直尺或其他可畫線段的工具、長方形紙、正方形紙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師:孩子們,今天老師要介紹以為新朋友給大家認識,想見見它嗎?

          生:想

          師:要見到它,可不容易,除非你能猜對老師的謎語。

          課件出示謎語:一條條一根根,編制衣服少不了。有時直來有時彎,縫縫補補要用著

          生:毛線

          師:真是猜謎高手!現(xiàn)在請小朋友們拿出自己準備的毛線,像老師這樣將它自然的放在課桌上。觀察一下,它是什么形狀?

          生:彎的

          師:說的沒錯。你能像辦法讓它變直嗎?同桌討論一下,然后把變直的毛線舉起來

          生動手操作

          師:小朋友們做得真棒!說一說,你是怎么做的?

          生:用手拉

          師:一只手可以么?

          生:不可以(說說理由)

          師:小朋友們,你們想的比老師還周到,真好!你們知道嗎,剛才新朋友已經(jīng)悄悄的和我們見過面了。像這樣,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

          揭示課題:今天這節(jié)課,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認識線段。

          設計意圖:謎語導入,符合低年級小朋友的年齡特征,用這種學生喜歡的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孩子們的積極性,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

          二、感知線段

          師:線段可以用表示

          仔細觀察這條線段,你覺得它有什么特征?

          生:直直的,有兩個小豎線

          師:小朋友觀察得真仔細!這兩個小豎線也有自己的名字呢,它們叫做線段的端點!岸它c”的“端”是什么偏旁?

          生:“立”字旁

          師:對了,端點就像兩個小人兒立在線段的兩端。讀一讀

          生讀

          師:線段有幾個端點?

          生:兩個

          師:誰能把線段的特征連起來說一說

          生:線段是直直的,有兩個端點

          師:說的好極了(掌聲),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想一想,線段是什么樣子?

          生想

          師:線段可調(diào)皮了,一眨眼就躲到圖形的隊伍當中去了,你能找到它嗎?

          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題

          生判斷哪些圖形是線段,并說說理由

          師:第2個和第4個有什么不一樣?

          生:一個是橫著的,一個是豎著的

          師:總結:雖然他們的位置不同,但是他們都是直直的,有兩個端點,都是線段。

          豎著放,是線段嗎?

          生:是

          設計意圖:借助毛線讓學生初步感知線段,具有可操作性和直觀性;借助形象直觀的毛線,讓學生感受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一切材料都可以成為學習的資源。

          三、找線段

          師:小朋友們的眼睛可真亮,這么快就把線段找出來了。其實,線段是我們最要好的朋友。我們周圍物體上直直的邊都可以看成線段。你能到我們的教室里找一找線段嗎?找到后和同桌說一說線段的端點在哪里

          生找線段并交流

          師:誰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找到的線段

          生匯報自己找到的線段

          師:我們每天用的數(shù)學書,它的封面上也有線段呢

          生找并指一指

          師:數(shù)一數(shù)有幾條線段?

          生:4條

          師:瞧,這4條線段圍成了什么圖形?(隱去書的封面)

          生:長方形(四邊形)

          師:孩子們想一想,我們以前學過的多邊形,哪些是由線段圍成的?

          生:三角形正方形五邊形六邊形~~~

          師:小朋友的反應真快。那么圓是由線段圍成的嗎?

          生:不是,因為它是彎的

          師:說的真棒!那你知道下面的多邊形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嗎?

          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

          四、做線段

          師: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線段,找到了線段,大家想不想自己動手做一做線段呢?利用自己身邊的材料(長方形紙正方形紙)做一做,和同桌討論交流一下

          生動手操作

          師:誰愿意到前面展示一下自己做得線段

          生展示

          師:他做的和老師做的一模一樣

          課件展示:把紙折一折,折痕也可以看成線段

          師:現(xiàn)在請同桌兩人比一比,看誰折出的線段長,誰折出的線段短

          生比一比展示

          師:比的時候要注意什么?怎樣比才公平?

          生:把線段的一端對齊

          師:從剛才的比較之中,我們可以知道:線段有長有短

          師:小朋友們想不想自己畫一條線段呢?

          課件展示畫線段

          生畫線段并展示

          設計意圖:通過找線段、做線段、畫線段一系列操作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通過討論交流展示,促進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探索,豐富數(shù)學活動的經(jīng)驗。

          五、鞏固練習

          師:小朋友們學的真快!老師忍不住要考考大家了,有沒有信心接受老師的挑戰(zhàn)?

          第一關,想想做做第3題

          生讀題連線

          師:連接這兩點,還能連出其他的線段嗎?

          生:不能

          師:連接兩點,只能畫出1條線段

          第二關:想想做做第4題

          師:能連成幾條線段?圍成的是什么圖形?

          生:3條線段圍成了三角形

          第三關:想想做做第5題

          生連線展示

          師:4個點,連接每兩點,連出了幾條線段?

          生:4條

          師:有不同想法嗎?

          生:6條

          師:當點比較多的時候,我們怎么做才能使連出的線段不遺漏,不重復呢?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連

          課件演示連線過程

          設計意圖:利用低年級學生愛玩愛比賽的特點,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想學、樂學、會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shù)學。

          六、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促使學生對知識的內(nèi)化掌握,培養(yǎng)學生抓住學習的重點,自己整理知識的能力。

          拓展練習

          猜猜圖中有幾條線段?

          設計意圖:進一步鞏固線段是直直的、有兩個端點的這兩個特征

          姜堰區(qū)實驗小學三水校區(qū)朱小麗

        《認識比》教學設計8

          【教材簡析】

          《認識工程》是六年級下冊《小小工程師》單元的第2課。教科書從學生對第1課房屋建造工程的回顧入手,引出本課對其他工程的學習和認識。本課主要包含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讓學生通過搜集、分析資料的方式了解港珠澳大橋的建設目的、意義,實際建設中受到的限制、挑戰(zhàn),以及工程師攻克難關的過程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第二個活動是在了解房屋和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后,讓學生采用歸納的方法對工程建設過程的相似步驟進行梳理。第三個活動是通過分析每一項工程的建設過程,讓學生了解工程與科技進步的關系。

          【學生分析】

          經(jīng)過第1課的學習后,學生對工程有了較高的學習興趣,并且能夠在小組活動中表現(xiàn)出一定的表達、傾聽、溝通和調(diào)整的能力。學生對于港珠澳大橋的認識,大多來源于新聞報道。因此,搜集資料、處理信息是本課的主要學習方式。在搜集文獻資料時,學生應重點關注港珠澳大橋、“中國天眼”、高鐵、鳥巢、空間實驗室等宏大工程的規(guī)劃、建設歷程及其過程性資料。本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

          2.工程建設需要運用相關科學知識以及技術的支撐來完成。

          3.工程需要在一定的限制條件下完成任務,要經(jīng)歷類似的建設過程。

          科學探究目標

          1.能通過閱讀資料知道工程建設需要面臨的限制條件有哪些,又是怎樣解決難題的。

          2.能根據(jù)工程案例歸納出工程建設過程的相似步驟。

          3.能了解工程建設所需的科學技術支持,分析工程與科學技術的關系。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認識到工程建設的艱難,從而產(chǎn)生對建設者的敬仰之情。

          2.進一步喚起學習工程的興趣,激發(fā)做一名小小工程師的愿望。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1.進一步認識到科學技術與工程的相互關系。

          2.進一步認識到科學技術對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人類的好奇心及社會的需求對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積極促進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根據(jù)港珠澳大橋工程案例,了解工程建設的艱巨與復雜,歸納工程建設過程的相似步驟。

          難點:根據(jù)四大工程案例分析工程與技術的關系。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港珠澳大橋相關資料、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港珠澳大橋文字與視頻等資料,鳥巢、“中國天眼”、高鐵、空間實驗室的照片、技術簡圖等資料,班級記錄表、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聚焦

          (一)教師出示上節(jié)課的班級記錄表,引領學生回顧前知

          談話:我們先觀察上節(jié)課的班級記錄表,你們能回憶起上節(jié)課的知識嗎?住房有哪些主要的結構與系統(tǒng)?建造住房具體的實施過程分哪些步驟?

          預設學生回答:住房有很多復雜的結構與系統(tǒng),包括承重結構、供電系統(tǒng)、上下水系統(tǒng)等。實施過程主要包括規(guī)劃、設計、施工等步驟。

          (二)聚焦本課話題

          談話:我們一起看教科書第4頁的圖片。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住房和它的建造過程,港珠澳大橋工程的建設過程又是怎樣的?它們在建設過程中有什么共同特點?我們帶著問題開始學習吧。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將學習視角從住宅工程聚焦到港珠澳大橋工程。比較住房工程與港珠澳大橋工程,感受小型工程與大型工程的區(qū)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索

          (一)閱讀或觀看港珠澳大橋的相關資料,試著整理和歸納下面的問題

          1.利用教科書圖片引入。

          談話:我們一起通過教科書第5頁的圖片來感受港珠澳大橋的宏偉。

          2.學生閱讀資料。

          學生閱讀教科書第6頁的文字資料,思考以下四個問題。

          (1)為什么要建造港珠澳大橋?

          (2)大橋的建造面臨了哪些限制和挑戰(zhàn)?

         。3)這些問題都是怎樣解決的?

         。4)大橋的建造經(jīng)歷了哪些主要過程?

          3.教師指導學生逐一研究,解釋每個問題的指向。

          問題一:為什么要建造港珠澳大橋?

          談話:第一個問題指向建造港珠澳大橋的目的和意義,主要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通現(xiàn)狀等資料中篩選。

          問題二:大橋的建造面臨了哪些限制和挑戰(zhàn)?

          談話:第二個問題指向大橋的建造面臨的限制和挑戰(zhàn),可以從周邊地理環(huán)境特點、建設施工標準等方面進行總結;也可以根據(jù)文中提供的線索,尋找建設橋、島、隧一體大橋的原因。

          問題三:這些問題都是怎樣解決的?

          談話:第三個問題指向解決辦法和克服困難的過程,大橋的建造需要巧妙的設計規(guī)劃和先進的技術做支持。

          問題四:大橋的建造經(jīng)歷了哪些主要過程?

          談話:第四個問題指向建造大橋的主要過程,需要從不同的資料中提煉,包括規(guī)劃準備階段和建設階段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

          4.小組進行資料整理、分析。

          學生按照上一環(huán)節(jié)獲得的提示,處理文獻資料。小組內(nèi)學生補充各自課前搜集到的各種信息。組內(nèi)交流分享,共同完善本組答案。

          5.全班共同研討交流。

          問題一:為什么要建造港珠澳大橋?

          教師引導:大家通過觀看珠三角兩岸城市群地圖、土地面積占比與GDP占比、大灣區(qū)經(jīng)濟圈概念等資料文獻,能說說為什么要建造港珠澳大橋嗎?

          預設學生回答: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方面有不同意義。

          問題二、三:大橋的建造曾面臨哪些限制和挑戰(zhàn)?這些問題都是怎樣解決的?

          學生活動:搜集信息,以“限制和挑戰(zhàn)”“解決辦法”兩項內(nèi)容對應排列。

          限制和挑戰(zhàn)

          解決辦法

          大橋要經(jīng)過通向香港的唯一航道,橋面高度必須要超過80米,橋塔高度超過200米,而香港機場不允許有超過88米的建筑物出現(xiàn)

          在這片水域上修建六七千米長的海底隧道和22.9千米長的跨海大橋

          橋梁和隧道需要用島嶼連接,但這片海域上沒有任何可用的島嶼

          修建人工島

          建島的海床上有15到20米深的淤泥,機械會滑出,移走淤泥又會對海洋造成毀滅性污染

          用圓鋼筒圍島

          問題四:大橋的建造經(jīng)歷了哪些主要過程?

          提問:我這有新聞報道,大家能從中篩選出建設施工中的重要節(jié)點嗎?

          學生交流匯總:

          20xx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工建設。20xx年2月23日,青州航道橋56號墩索塔“中國結”結形撐首個節(jié)段(J3節(jié)段)吊裝成功。

          20xx年8月23日,江海直達船航道橋首個“海豚”塔成功吊裝。

          20xx年9月6日,主體工程220座墩臺全線完工。

          20xx年6月29日,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合龍。

          20xx年9月2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全線貫通。

          20xx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正式貫通。

          20xx年2月,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通過交工驗收,具備通車試運營條件。

          6.教師總結。

          談話:大家回顧整理出的資料,再次感受大橋建造過程的困難與復雜。

          小結:從前期準備到建設完成的十余年間,港珠澳大橋在建造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還有很多。工程團隊不斷突破技術難關,才解決了這些難題。完成這類宏大的工程,依賴的.核心是技術。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需要學生與教師共同從搜集的資料中整理、分析出四個問題的答案。通過學生明確信息尋找方向、拓展多種資料、整理處理信息、分析得出結論這一活動過程,培養(yǎng)學生搜集、處理、分析文獻資料并從中獲取信息的科學探究能力,加強對工程復雜性、科學性、系統(tǒng)性的理解。

          (二)梳理工程建設過程的相似步驟

          1.教師引導:通過上一環(huán)節(jié)中的時間線,我們梳理了港珠澳大橋建造的主要過程。對比上節(jié)課房屋建造的過程,我們來歸納一下工程建設過程要經(jīng)歷的步驟。

          2.小組討論交流:通過建造房屋工程與港珠澳大橋工程的對比,總結出兩個工程的相同點,即都需要規(guī)劃設計和施工建造兩大過程。

          3.教師點撥:通過港珠澳大橋工程案例中的時間點,計算整個工程所用的時間和從開工到竣工所用的時間,然后對所用的時間進行比較分析。

          預設學生發(fā)現(xiàn):施工階段在整個工程中所占時間并不是最多的,占用時間最多的是前期的規(guī)劃和設計階段,如分析工程中的限制和挑戰(zhàn)以及研究相應的解決辦法。

          4.歸納工程建設過程的相似步驟。

         。1)明確一個要解決的問題。

          房屋:解決住房問題,保證住宅安全、適用、衛(wèi)生、經(jīng)濟。

          港珠澳大橋:建造一座跨海大橋,連通珠三角地區(qū)東西部,縮短行程,為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傳遞提供一個紐帶。

         。2)在限制條件下進行設計。

          限制條件包括時間、費用、可用材料、環(huán)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壞能力等。

         。3)制作一個模型,測試這個模型,評估并改進。

          制作房屋模型,對樓體高度、結構形式進行測試,確保建筑物的堅固性和安全性,從各個方面驗證建筑物的應力。

          談話:以評估港珠澳大橋的四個可選方案為例,取舍原因如下。斜線方案會導致大橋阻水率過高,造成大橋周圍沉積沙土,伶仃洋可能變?yōu)榱尕旰;西側垂直線方案會割裂珠海市空間或破壞珠海沿海景觀;東側垂直線方案在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的基礎上,修一條垂直連接線通往深圳蛇口,將擋住航道。因此舍棄了三種雙Y模式設計,最終確定采用Y型線路,分別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

          設計意圖:通過房屋與港珠澳大橋的對比,引導學生思考,設計完成后并不能直接施工,而是要按照設計制作模型,再對模型進行測試、評估和改進,循環(huán)往復,直到設計達到各種限制條件的要求,趨于完美,萬無一失。

         。4)實施建設。

          在實施建設過程中,要嚴格按照設計來施工,不可隨意更改。如果遇到設計中未出現(xiàn)的情況,要重新進行規(guī)劃設計,確定可行性后再進行施工。

          5.學生完成活動手冊記錄。

          學生跟隨教師一起完成活動手冊記錄。

          教師重點提示:要加強對設計在工程環(huán)節(jié)中的重要性的認識。

          設計意圖:教科書呈現(xiàn)了一個工程建設過程的簡要步驟示意圖,意圖有兩點:一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歸納總結的參考;二是重點強化設計的往復過程,通過大橋的多個設計方案的取舍和改進實例,引起學生對設計在工程環(huán)節(jié)中的重要性的認識,指向工程的關鍵是設計這一核心概念。

          (三)了解這些宏大工程與科技進步的關系

          1.提問:回顧房屋和港珠澳大橋的建造過程,你知道工程中可能用到哪些技術嗎?

          預設學生回答:運輸、制造、冶煉、力學、建筑、電子、燃料、機械、通信等技術。

          2.觀察教科書中“天眼”、高鐵、“鳥 巢”體育場和“天宮”空間站四大工程的圖片,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分析這些工程分別采用了哪些技術。

          3.小組研討。

          師生共同總結:每一項宏大的工程都采用了大量上述技術,證明了工程離不開技術的支持。

          4.教師進一步舉例,列舉工程推動技術發(fā)展的例子。

          例如,建造鳥巢所需鋼材要求輕便且荷載能力大,國內(nèi)鋼鐵廠便專門研制了Q460E-Z35鋼材。又如,港珠澳大橋橋梁焊接的技術標準高,中鐵山橋集團便研發(fā)了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精度最高的機器人焊接系統(tǒng)。

          5.提問:工程與技術有什么關系?

          學生開展自由討論。

          小結:工程利用了大量技術成果,建設工程的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也推動了技術的發(fā)展。

          6.總結:通過分析每一項工程的建設過程,我們都可以感受到科學技術在其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每一項工程都包含了大量的科學原理,應用了大量的科學技術,沒有科學技術的支撐,就不可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與此同時,工程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各項困難和技術難關也是對科學技術提出的更高要求,推動著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梢哉f,科學技術進步支持工程的實施,工程也推動著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

          設計意圖:小組分析討論的結果并不需要真正選擇出所有需要的技術,而是通過這種形式使學生主動感受到工程采用了大量技術,深化學生對工程與技術關系的認知。

          三、研討

         。ㄒ唬┩ㄟ^兩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對工程有了哪些認識?這些認識的依據(jù)是什么?

          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開展交流討論。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以下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

          1.工程是一項復雜、整體、協(xié)調(diào)的工作。

          2.設計與施工同等重要,甚至設計更為重要。

         。ǘ┩瓿梢豁椆こ桃(jīng)歷哪些重要的工作階段?

          1.學生開展自由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活動手冊梳理工程步驟并進行總結。

          2.師生交流總結:完成一項工程要經(jīng)歷重要的工作階段,包括明確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在限制條件下進行設計;制作一個模型;測試這個模型,評估并改進;再重新設計建立模型,再測試,再改進完善。循環(huán)往復,直到設計達到各種限制條件的要求,才開始實施建設。

         。ㄈ┕こ膛c技術的關系是怎樣的?

          1.學生交流討論。

          2.小結:工程項目包含大量的科學原理,利用大量的科學發(fā)現(xiàn),不斷推動技術的發(fā)展。技術與工程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

         。ㄋ模┘偃缱屛覀冏鲆幻⌒〉墓こ處煟覀兌家瓿赡男┕ぷ髂?

          1.教師引導學生積極討論,自由交流。

          2.學生匯報:發(fā)現(xiàn)建造工程的每個階段都很重要,都需要有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工程師去做。最重要的是設計。

          設計意圖:通過研討板塊梳理兩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分享對工程的新認識,認識到設計與施工同樣重要,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工程與技術關系的認知。

          四、拓展

          收集鐵塔的圖片,觀察鐵塔的結構特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思考鐵塔為什么如此牢固、穩(wěn)定,它的結構有什么特點。為后面兩課設計塔臺的形狀及內(nèi)部結構做準備。

        《認識比》教學設計9

          教學內(nèi)容: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七單元《認識鐘表》。(84-85頁)認識整時。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認識鐘面,學會看鐘表上的整時,會用兩種表示法表示整時。

          2、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

          3、學生能夠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yǎng)成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4、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用所學的知識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體驗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掌握看整時的方法。

          教學難點:會用兩種表示法表示整時。

          教具準備:課件、鐘面一個。

          學具準備:學具鐘。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謎語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喜歡)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粋謎語,請你們來猜一猜:滴嗒滴嗒,滴嗒滴嗒……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

         。[鐘或鐘表)同學們真聰明,聽到鬧鐘響,就要馬上起床,不能睡懶覺,我們要遵守時間、珍惜時間。

          鐘表是我們?nèi)粘I钪斜夭豢缮俚臇|西,鐘表的設計也越來越漂亮。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去看一看鐘表吧!請同學們邊看邊想想鐘表有什么作用。

          課件演示。生看大大小小、五顏六色各種各樣的鐘表。

          這些鐘表漂亮嗎?這么漂亮的鐘表究竟有什么作用呢?(①可以告訴我們現(xiàn)在是什么時間了。②它可以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該睡覺了。③它可以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該上學了。)

          鐘表有這么多的作用,我們必須先認識它,才能使用它。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鐘表。(板書課題:認識鐘表)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認識鐘表。

          課件演示,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鐘面,你發(fā)現(xiàn)鐘面上有什么?

          匯報交流:①形狀是圓形的、方形的等。②有12個數(shù)字,有12個大格。③有2根針,一根又細又長,一根又短又粗。

          同學們觀察得很認真,鐘面上的部件都被大家找出來了,F(xiàn)在請同學們看這個鐘面。(介紹鐘面)

          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時鐘是按照順時針的方向轉的,我們還發(fā)現(xiàn),鐘面上有12個數(shù)字,把鐘面分成12格,又細又長的針叫分針,又短又粗的叫時針。

          板書:時針、分針。

          小朋友們真聰明,一下子就知道了鐘面的組成?墒,你們認識時間嗎?(認識)看來同學們不僅聰明,還有一定的知識呢,F(xiàn)在我們就試著認一認下面這幅圖上的時間。

          2、認識鐘面上的整時。

         。1)(課件出示84頁情景圖)請同學們觀察這幅圖,誰能說一說這是什么時間?圖上的人在做什么?

         。ㄟ@是早上7點,媽媽在叫孩子起床。)

          這個情景是不是很熟悉。棵刻於及l(fā)生在你們的身上?我們應該養(yǎng)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引導:7點在書面上表示叫7時。

          誰能說一說7時的時候時針和分針分別指著幾?

         。〞r針指著7,分針指著12。)

          (2)請同學們再用剛才的方法,說一說:下面3個鐘面上的時間。

          生先說時間,師再引導說:8時的時針和分針分別指向幾?3時的時針和分針分別指向幾?6時的時針和分針分別指向幾?

          (3)小結方法:

          再觀察鐘面,通過觀察你們又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嗎

          ( ①這幾個都是整時。②分針都指向12。)

          誰能用一句話說一說:整時的'時候,時針和分針分別指向幾

          小結:整時的時候,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4)時間表示法

          同學們,請你們在認真觀察剛才的三幅圖是怎樣表示時間的

          小結:時間有2種表示法:

          第一種是普通計時法,即“數(shù)字”加上“時”字,幾時就寫幾。如:7時、12時、4時。

          第二種是電子計時法,1個數(shù)字加上“:”再寫兩0(通常電子表和電視屏幕上會使這種表示方法)。如:7:00 1:00 4:00

          8時用電子表示法是8:00,8:00這種表示時間的方法叫電子表示法。(強調(diào))“:”應寫在數(shù)字的右下角。

          小結:用電子表示法表示整時,冒號的右邊是兩個0,左邊是幾就是幾時。

          8時、3時、6時用電子表示法來表示應該怎么寫呢?誰敢來試一試?學生評價三位同學寫得怎么樣。

         。5)感受時間與生活的聯(lián)系

          當9時、12時、5時的時候,你一般在干什么?

          上課能不能遲到?(遵守時間)

          12時吃飯,吃飯能不能挑食?(營養(yǎng)搭配)

          做作業(yè)時能不能拖拖拉拉?(珍惜時間、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三、鞏固應用,內(nèi)化提高

          1、連線:找朋友(課件出示)

          今天,鐘表王國里的鐘表們聚集在一起,想找與自己時間相同的鐘表作朋友,同學們愿意幫這個忙嗎?

          2、過1小時是幾時?(課件出示)

          四、分享收獲

         。、今天你學到了什么?上了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話要對大家說?

         。、作業(yè):85頁做一做:小明的一天。

        《認識比》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圓柱的特征,知道圓柱的底面及其直徑和半徑,圓柱的高,圓柱的側面積及它的展開圖;

          2.使學生經(jīng)歷圓柱概念的形成過程,在實踐中建立空間觀念;

          3.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主動自學、合作學習的良好品質(zhì),逐步達到善學、樂學、會學的目的。

          二、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圓柱的特征。

          三、教學難點:

          1、建立空間觀念;

          2、弄清圓柱側面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

          四、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看過《幸運52》嗎?(看過)現(xiàn)在,請根據(jù)下面的提示語猜一個數(shù)學名詞。(小黑板出示)

          提示語1:墻壁;2:平靜的.湖面;3:鏡子 生:平面。

          師:你真聰明!那請同學們看老師(師將一張紙卷起來),同學們看,現(xiàn)在的這個面還是平面嗎?(不是),那我們就叫它曲面。

          師出示四個物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和球),將物體分類(曲面和平面兩大類)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圓柱。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圓柱形的物體?

          生:舉例

          師:同學們都是有心人,那么善于觀察生活。同學們剛剛說的都是直直的,而且上下一樣粗。像這樣的圓柱就叫做直圓柱。我們小學階段學習的都是直圓柱。

         。ǘ┳灾、合作、探究問題

          師:關于這兩部分的知識,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呢?拿出你手中的圓柱,看看,摸摸,請在小組內(nèi)交流一下。 生小組討論交流

          師:好,誰來說一說。 生:底面、側面、高

          a、圓柱的面

          1.分組活動,每人拿一個圓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覺。

          啟發(fā)學生動手實驗: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點;

         。2)用筆畫一畫,上下底面積有什么特點

         。3)用雙手摸側面.

          3、教師明確:

          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b、圓柱的高

          師:(出示兩個圓柱)哪個圓柱比較高,哪個比較低,為什么?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圓柱的高低與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有關。

          師:那你能量出圓柱的高嗎?

         、僖龑W生觀察圓柱的縱切模型,(師出示圓柱縱切模型圖)感知兩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圓柱的高。圓柱的高可以在圓柱的側面上來表示。(師在立體圖上表示出高,學生在自己的圓柱上畫高。

          生小組討論——發(fā)現(xiàn):

          ①圓柱可以有無數(shù)個縱切面,每個縱切面都是長方形或正方形,長方形對邊平行,說明圓柱縱切面可以有無數(shù)條高,長度都相等;

          ②側面上可以作無數(shù)條高;

         、墼趦傻酌嬷g只要量出垂直于底面的線段的長度都是圓柱體的高)(師板書:有無數(shù)條高,長度都相等)

          師:那么,同學們,你們知道高和底面的夾角多少度了嗎?

          生:師出示相關練習:指出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三、集中反饋、解決問題 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師:圓柱的兩個底面都與側面相交,觀察一下,兩個底面與側面相交的線是底面的什么?

          生:底面周長

          師:側面是一個曲面,如果沿著它的一條高剪開,再展開,你能想象出側面會變成一個什么圖形嗎?(長方形或者正方形)

          生:動手操作

          師:討論這個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有什么關系?

          生小組討論——發(fā)現(xiàn):長方形的長是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是圓柱的高。

          師:畫一畫、議一議——展開圖可以是一個其它圖形嗎?如果不沿著高展開,側面剪開可能是什么形狀?

          生:嘗試

          師:想一想,在什么情況下側面展開圖是正方形?

          生思考——回答

          質(zhì)疑問難:你還有什么不懂得嗎?

          四、解釋與應用

          1、鞏固性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做一做 2(課本)

          2、針對性練習(教師補充設計)

          (1)一張長方形紙,長30厘米,寬20厘米,如果把它圍成圓柱狀, 圍成后的圓柱側面與長方形底有什么關系?這個圓柱底面周長和高各是多少。

          (2)一張正方形紙邊長20厘米,圍成一個圓柱。 這個圓柱底面周長和高各是多少厘米?(以上各題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計算結果。)

         。3)算一算:能不能做成圓柱

          已知底面直徑6厘米,長方形長25.12厘米、寬18.84厘米

          五、總結整理、深化新知:

          1、學生通過板書,進一步領會和掌握知識要點,引導學生再次質(zhì)疑問難。

          2、歸納本節(jié)學了哪些知識,學會了什么,怎樣學,達到強化新知,掌握學習方法的目的。

        《認識比》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頂點個數(shù),面的個數(shù)、形狀和大小關系以及棱的條數(shù)和長度關系。

          【過程與方法】

          在認識長方體的過程中,提升動手能力與空間觀念。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在自己動手研究長方體的過程中,感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長方體的`認識。

          【教學難點】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三、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出示有許多生活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事物的課件,如床墊、魔方、鉛筆盒等。提問學生都是什么圖形。順勢引入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ǘ┨剿餍轮

          活動一

          將課件中展示的圖形抽象為數(shù)學圖形板書在黑板上,并讓學生也畫在自己的草稿本上,接著組織學生獨立思考:長方體和正方體是由什么幾何圖形組成的?

          請個別同學回答,總結后板書明確面、棱和頂點。

          活動二

          組織學生小組活動:利用課前準備好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學具,讓學生小組合作,填表完成長方體和正方體頂點個數(shù),面的個數(shù)、形狀和大小關系以及棱的條數(shù)和長度關系,再請小組代表發(fā)言,教師總結并板書。

          活動三

          提問: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區(qū)別與聯(lián)系。

         。ㄈ┱n堂練習

          課本中的試一試的內(nèi)容。

         。ㄋ模┬〗Y作業(yè)

          提問:今天有什么收獲?

          引導學生回顧:長方體的認識。

          課后作業(yè):

          回家找一找生活中的長方體,找一找它們的頂點、面和棱。

        《認識比》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分數(shù),能正確地讀寫分數(shù),掌握分數(shù)各部分的名稱。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數(shù)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3、在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yǎng)學生用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chǎn)生分數(shù)。

          教學難點:

          使學生頭腦中形成“幾分之一”的表象。

          教學程序:

          一、口算:

          8÷216÷420÷536÷625÷5

          4×612×310×548÷863÷9

          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大家喜歡聽故事嗎?知道《西游記》中誰最愛吃嗎?有一天,唐僧師徒在去西天取經(jīng)的路上,走得又餓又渴。這時剛好路過一個蘋果園,“哇,好大的蘋果呀!”八戒見了直流口水說:“師傅可以吃蘋果嗎?”唐僧說:“吃蘋果可以,不過我得先考考你!碧粕f:“有4個蘋果,平均分給你和悟空,每人分幾個?”豬八戒很快就寫下了這個數(shù)。唐僧又說:“有2個蘋果,平均分給你和悟空,每人分幾個?”豬八戒想了一想,又寫下了這個數(shù)。唐僧見豬八戒回答得這么快就說:“很好,那么1個蘋果,平均分給你和悟空,每人分幾個?該怎么寫?”這可把八戒難住了。同學們,你們知道每人分幾個嗎?出示課件

          2、引入課題: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

          三、觀察操作,探求新知

          1、認知

          演示平均分餅

          a.把餅怎么樣了?b.兩塊餅大小怎樣?c.老師剛才是如何操作的?重點強調(diào):把一個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2、學習

          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這半個是2份中的1份。中間的橫線表示平均分;下邊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上邊的1表示2份中的1份。

          3、讀法:二分之一

          全班同學讀一讀這個數(shù)。這一塊是這個月餅的多少呢?(二分之一)現(xiàn)在誰能用一話把剛才分餅的過程說完整?注意:把一個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是它的二分之一。你認為這句話哪些詞很重要(平均分,每一份,它的)

          4、判斷課件展示

          5、探索:

          折一張紙(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對折以后,每一份是原來的(),再對折呢?再對折呢?

          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說一說。

          4、練習:十分之一

          (2)九分之一

         。3)分母是8分子是1的分數(shù)

         。4)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20份,每份是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

          四、找一找生活中的分數(shù)

          我們每人坐的桌子的二分之一

          教室里窗戶上有四塊大小一樣的玻璃,每塊是它的四分之一

          教室里的電視柜的門被平均分成2塊,每塊是它的二分之一

          五、小結

          在我們的生活中,分數(shù)同我們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我們大家用心去觀察,一定會找到更有趣的分數(shù),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留心去找的,對嗎?如果我們把一張A4紙,兩次對折后,其中的兩份是多少?如果四份呢?

          反思:

          課堂上學生在表述分數(shù)的意義時,我總是強調(diào)說完整,尤其是平均分,當學生說分成幾份時?我總是急于糾正“怎么分”。其實學生所說的分成,他的腦海里就是平均分的意思,我可以加上一個小小的動作,如把圖形分的一邊多一邊少,這樣學生很快就會說不是這樣分的,是平均分。這樣一來,可以利用學生的錯誤生成,引導學生應平均分,比之前的“怎么分”效果要好的多。

          通過這節(jié)課,我發(fā)現(xiàn)自己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以后應該更加認真的鉆研教材,鉆研學生。向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學習。同時,我也我明白了想要上好一節(jié)數(shù)學課真的很難。它需要教師對許多環(huán)節(jié)進行精心設計,更需要對許多細節(jié)進行精心打磨。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shù)學課。

        《認識比》教學設計13

          【課標解讀】

          使學生能夠數(shù)出數(shù)量在11—20之間的物體個數(shù),知道這些數(shù)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20以內(nèi)數(shù)的順序和大小。能夠正確、迅速的讀11—20各數(shù)。

          【教材簡析】

          這部分的學習內(nèi)容在整個數(shù)的學習體系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在認識了10以內(nèi)數(shù)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11—20各數(shù)。它是認數(shù)的繼續(xù)和發(fā)展,對引導學生建立初步的數(shù)感有重要的意義。學生掌握本節(jié)課知識,也為后面學習20以內(nèi)數(shù)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以及對多位數(shù)的認識打下基礎。教材通過海鷗回來了這一活動,讓學生體驗一個大于10的數(shù)的表示方式。從用小棒表示到用計數(shù)器表示,再到用兩位數(shù)表示,這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讓學生經(jīng)歷這個過程,兩位數(shù)才會成為學生思維中的具體的具體的存在物,其中數(shù)位及記數(shù)的位值原理,才會在今后認識更大的數(shù)時起積極的遷移作用。因此,指導學生加強學具操作,深入理解數(shù)的意義,切實掌握好本節(jié)課的知識非常重要。

          【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基本上已經(jīng)會數(shù)到20,也已經(jīng)認識11—20的數(shù),知道20以內(nèi)數(shù)的順序和大小。但計數(shù)單位和數(shù)位這兩個概念是第一次接觸,又比較抽象,讓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

          1、注重實際操作,讓學生經(jīng)歷數(shù)的形成過程。

          學生從認識10內(nèi)的數(shù)到認識11—20的數(shù),是數(shù)的認識的擴展,而認識新的計數(shù)單位“十”和數(shù)位“十位”,是非常重要的。學生理解同一個數(shù)字在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數(shù)值是比較困難的,這是真正認識20以內(nèi)的數(shù)的關鍵,也是以后認識大數(shù)的基礎。為此,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小棒、火柴棒等學具擺一擺,捆一捆,數(shù)一數(shù),并借助計數(shù)器在頭腦中清晰地建立起1個十和1個一的不同表象,深刻體會計數(shù)單位“十”的意義和產(chǎn)生的必要性,理解11—20各數(shù)的組成,從而形成數(shù)的概念。

          2、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數(shù)感和估計的意識。

          【教學內(nèi)容】:

          青島版一上《海鷗回來了——11—20各數(shù)的認識》信息窗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正確地數(shù)出11—20之間物體的個數(shù),知道這些數(shù)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部分的,掌握20以內(nèi)數(shù)的順序和大小。能夠正確、迅速地讀寫11—20各數(shù)。

          2、通過操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動手實踐能力。

          3、在富有情趣的數(shù)數(shù)活動中,初步培養(yǎng)估計的意識,獲得初步的數(shù)感。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從而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評價設計】

          1、談話交流法:通過生生間、師生間的談話與交流,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如導入環(huán)節(jié)。

          2、觀察法:觀察法適用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如:通過學生合作探究怎樣擺能讓我們一眼就看出是多少根?這一活動中,通過觀察,了解學生對“十進制”的.知曉度;學生做練習時,通過觀察,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情況等。

          3、測驗法:通過課后測試,評價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

          【教學重點】:

          初步了解計數(shù)單位"十",12—20各數(shù)的組成。

          【教學難點】:

          計數(shù)單位"十"。

          教師用具:小棒、課件、課堂檢測

          學生用具:小棒、雙面膠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問題

          同學們,到海邊玩過嗎?海邊都有什么呢?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來到大海邊。

         。ㄉ杂苫卮穑

          請你仔細觀察畫面,用最簡潔的話描述圖中發(fā)生的事情?

         。ㄉ鶕(jù)情境圖回答)

          根據(jù)你的觀察,你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

          (預設生會提出以下3種問題:

          1、沙灘上有多少只海鷗?

          2、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鷗?

          3、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和學生簡單的談話,直奔主題引入本課。并引導學生提有價值的數(shù)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針對學生提出的許多個問題,教師定向,明確探究學習的目標。】

          二、動手操作,探究數(shù)的組成

          1、我們先來解決“沙灘上有多少只海鷗”好嗎?(多媒體出示問題)誰能估計一下也就是猜一猜大約有多少只海鷗?

         。ㄉ穑

          師:到底誰估計的準確呢,那就快來數(shù)一數(shù)吧。

          2、你是怎樣數(shù)出來的?數(shù)給大家聽聽。

         。ㄉ穑

          師小結:我們數(shù)數(shù)的過程中,為了不出現(xiàn)重復數(shù)或者漏數(shù)現(xiàn)象,我們一般采用做標記數(shù)的方法。

          【設計意圖:在數(shù)海鷗只數(shù)的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變靜為動”的特點,突出數(shù)數(shù)方法的指導,滲透數(shù)數(shù)策略,并引導學生用做標記的方法來數(shù),做到既不遺漏也不重復!

          我們生活中常會碰到物體個數(shù)超過十,今天老師就帶著大家一起學習11—20各數(shù)的認識。(板書課題)

          3、組織有關的認識活動

          (1)如果用一根小棒代表一只海鷗,沙灘上的海鷗要用多少根小棒表示呢?

          請你數(shù)出相同數(shù)目的小棒。

          (2)老師想檢查一下全班每一位同學數(shù)的對不對,可是我一根一根的數(shù),恐怕這節(jié)課也數(shù)不完,同學幫老師想一想,怎樣擺放能讓老師不用數(shù)一眼就看出是11根呢?

          (同位合作)

         。3)生交流擺法

          師:那個小組先來交流?

         。A設生一般會出現(xiàn)下列擺法:

          ①1根1根地擺;

          ②2根2根地擺;

         、5根5根地擺

          ④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地擺。)

          師:那種擺法更能讓我們一眼就知道了呢?

          (生自由發(fā)言,預設學生會對③和④誰更好產(chǎn)生爭議)

          師:觀點不一樣,你想對他們說點什么?

         。ㄊ歉鶕(jù)學生表述情況適當給予補充提示5個5個數(shù)要先算5加5等于10,10加1等于11。而另一個只需要10加1等于11即可。)

          請看課件

          師:(邊看課件邊說)一根小棒我們可以說是1個1,,兩根小棒我們可以說兩個一,同學們接著數(shù)、三個一……十個一,10個一捆成一捆就成了1個十,那我們就可以說10個一是1個十,或者還可以說十里面有10個一。旁邊再加上一根小棒也就是一個一就是11根。

          迅速把你的小棒按這種方法擺好,舉起來。

          看來這種方法的確能讓我們一眼看出擺了多少根,你能用這種方法來擺出別的數(shù)學嗎?

          師:13

          生擺

          師問:13里面有幾個十幾個一呢?

          師:1個十5個一

          生擺

          師:1個十5個一是多少呢?

          生答

          【設計意圖: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教師借助小棒直觀演示操作,通過這種數(shù)形結合的方法,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理解10個一是1個十!

         。6)剛才我們擺了很多數(shù),在擺數(shù)的時候,這幾個十和幾個一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11,我們先在左邊擺上1個十(用透明膠布貼在黑板上),再在右邊擺上1個一,(把1個十圈出來,問:這是一個什么?在上面寫上十,再把1個一圈起來在上面寫上一,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11,同學們快看,這11里面有兩個1,這兩個1表示的意思一樣嗎?誰來說?誰能完整地把這兩個“1”各表示什么說一說?

          兩個同樣是1,但是因為位置不一樣,身份就不一樣,這“1個十”對著的位置,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十位”。十位專門用來表示有幾個十。這“1個一”對著的位置也有一個名字,叫“個位”,個位用來表示有幾個一。

          (7)其實啊十位跟個位在我們的計數(shù)器上也有。(師拿計數(shù)器)誰能找到這個計數(shù)器上的十位和個位?請你拿出計數(shù)器,仔細觀察,和同位的小朋友說說計數(shù)器上“個位”和“十位”的位置。誰愿意跟大家指一指你計數(shù)器上十位和個位?(所有的計數(shù)器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

          你能在計數(shù)器上表示一個一嗎?(師可以根據(jù)情況提示幾個一應該在什么位來表示呢?)

          生撥

          師:2個一……9個一、如果再加一個一呢?

         。A設會出現(xiàn)兩種撥法:一種是各位撥10個珠子,另一種是十位撥一個珠子。)

          師:問為什么十位撥一個珠子呢?

         。A設生答:9個一加1個一是10個一,10個一就是一個十。)

          我們一起看課件

          九個一再加一個一是十個一,十個一就是一個十,一個十應該在什么位上撥珠子呢?

          生糾正

         。8)師:你會撥11嗎?

          生撥

          【設計意圖:學生在數(shù)一數(shù)、擺一擺、比一比、再捆一捆、說一說的經(jīng)歷中,自然形成"10個一是1個十"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動中變得具體直觀。擺小棒是學生很容易做的事,但是要擺的快,必須經(jīng)歷思考和創(chuàng)造,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正確引導,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4、解決“巖石上有多少只海鷗?”(多媒體出示問題)

         。1)請你估一估,

         。2)數(shù)一數(shù)

          (3)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20。

          生操作

          師強調(diào):2個十是20

          生撥

          師:十位上有兩顆珠子我們就對著十位寫“2”,個位上一顆珠子也沒有怎樣寫呢?生:寫0

         。ㄕn件生答師板:“0”)

          問:“0”在這里表示什么?這個0不寫可以嗎?想一想為什么?(小組討論)

          生答

          師:你們表述得都很正確,個位上一顆珠子也沒有一定要用0來表示,這個零起占位作用。

          四、鞏固練習

         。ㄒ唬┗揪毩

          一共有多少小朋友?我你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來。

          (生可以采用寫、擺、撥三種形式來表達,教師隨機引導學生說出組成)

          【設計意圖:數(shù)感的建立是一個逐步體驗和發(fā)展的過程,在練習中繼續(xù)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水平,從而建立起1個十和幾個一是十幾的數(shù)學模型。】

         。ǘ┨岣呔毩

          請小朋友看屏幕。(多媒體演示)

          1、小朋友,我們今天給海鷗帶了一些食物,食物的桶數(shù)比13多比15小,我們帶了多少桶食物?

          2、生活中經(jīng)常用到11—20各數(shù),你能舉例說一下嗎?

          錢、歲數(shù)、日期、尺子、(師問: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你能撥出來嗎?)

          【設計意圖:根據(jù)一年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了基礎練習和提高練習,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引領學生欣賞生活中的11—20各數(shù),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同時有服務于生活!

          五、總結回歸: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認識比》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了解具體分數(shù)所表達的意義,會讀寫分數(shù),知道分數(shù)各部分的名稱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概括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

          3、經(jīng)歷認識分數(shù)的過程,體驗創(chuàng)造的快樂,感知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對數(shù)學產(chǎn)生親切感,獲得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分和分數(shù)的意義,會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shù)的大小。

          教學重難點:

          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分數(shù),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課題

          話說西天路上,唐僧師徒不光要忙著降妖除魔,還忙著研究數(shù)學問題呢,你們想一起去看看嗎?

          有一天,師父把四個桃子給悟空和八戒當晚飯,悟空說:“師父,八戒每次都多吃,這次請您給我們分吧,一定要公平!蓖瑢W們你們說一說,怎樣分才公平呢?(平均分)

          課件出示:

          4個桃子分給兩個人,怎樣分才公平,每人分幾個?

          2個桃子平均分給兩個人,每個人分幾個?

          1個桃子平均分給兩個人,每個人分幾個?

          二、探究新知,解決問題

          1、認識二分之一

         。1)課件演示:把一個桃子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桃子的二分之一。

          (2)一邊回憶分桃子的過程,一邊對應出示分數(shù)線、分子、分母和完整的分數(shù)二分之一。象二分之一這樣的數(shù)我們把他叫做分數(shù),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nèi)容。板書課題,并齊讀課題。

         。3)另一半用什么表示呢?

          兩個二分之一一樣大嗎?

          為什么呢?

          2、認識三分之一:

         。1)這時沙和尚也來了,他也想吃桃子,那這一個桃子分給三兄弟該怎樣分呢?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課件演示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用三分之一來表示。3個三分幾之一合起來就是1

          3、完成教科書例題。

          4、認識四分之一

         。1)四分之一你能折嗎?學生獨立折。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匯報交流。

          (3)折的方法不同,形狀也不同,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過這一折,學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5、分子是1的分數(shù)大小比較

          (1)折過了四分之一,你還能用折一折的方法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分數(shù)嗎,取一份用分數(shù)表示嗎?

          學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們通過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數(shù)很興奮。

         。2)折出了這么多的分數(shù),你覺得誰折的分數(shù)大?

          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還說了理由:32比8大,然1/32大。一些學生發(fā)現(xiàn)越折越小了,覺得1/32是最小的。(這時教師也不表態(tài))

         。3)故事:

          豬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豬八戒前去探路,誰知去了好久也不見回來。于是派孫悟空去找。原來豬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剛咬第一口,悟空就從天而降。孫悟空說:“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點,聽了高興極了,說:“我可要吃四分之一!睂W生這時候就議論紛紛了,到底誰吃的多呢?這下大部分同學認為孫悟空吃的多,因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認為豬八戒吃得多。

         。ㄍㄟ^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四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學生發(fā)現(xiàn):平均分的份數(shù)多了,它的每一份就小了。)

         。4)做一做習題。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練習題,獨立完成,全班交流,并說說是怎樣想的。

          2、拓展運用。

          填一填,課件展示。

          四、小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你想說說什么?

        《認識比》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通過猜一猜、想一想、拎一拎、說一說等活動,幫助同學感受并認識質(zhì)量單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質(zhì)量觀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計算。

          3、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實踐活動中感受1千克物體的輕重,建立千克的質(zhì)量觀念。

          教學難點: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感受幾千克物體的輕重。

          教具、學具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質(zhì)量為500克的食鹽或白糖至少兩袋、質(zhì)量為1千克的洗衣粉、裝了不同重量物品的袋子若干個

          學生準備:質(zhì)量為500克的食鹽或白糖、質(zhì)量為1千克的洗衣粉、每人準備一件物品要知道它的質(zhì)量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1、走進動物世界。

          同學們,咱們昨天通過了解可愛的蜂鳥,認識了“克”這個質(zhì)量單位,今天,老師要為大家?guī)韼孜淮蠹沂煜さ男』锇,看看在它們身上你們又能有哪些收獲?(出示各種小狗的圖片及體重,最后圖片定格在課本情景圖上。)

          2、發(fā)現(xiàn)“千克”

          在剛才的信息里,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學生可能會說到一些小狗的重量,會提到發(fā)現(xiàn)了“千克”。)老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千克”。

          關于“千克”,你知道哪些知識?還有哪些問題?(引導學生回答:千克可能也是質(zhì)量單位,比克大,1千克有多重?……)

          3、了解“千克”

          正像大家猜測的那樣“千克”也是一個質(zhì)量單位,可以用字母“kg”表示(板書:kg)可1千克有多重?千克和克之間有什么關系呢?通過今天的學習,相信你一定會找到答案。ò鍟n題:千克的認識)

          二、自主學習,小組探究

          1、猜一猜——千克與克的關系

          請同學們借助原來的知識猜一猜,1千克可能等于多少克?為什么?(大部分同學都會說1千克=1000克,因為原來學過1千米=1000米)大家可真棒!借助原來所學的知識,直接猜出了答案,正如大家說的那樣,1千克=1000克(邊說邊板書)同學們,你們知道嗎?猜想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以后的學習我們會經(jīng)常用到。

          2、小組活動——感受1千克

         。1)找一找,周圍哪些物品的質(zhì)量是1千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3)猜一猜,還有什么物品的質(zhì)量大約是1千克?利用盤秤驗證你的想法。

         。4)將你的發(fā)現(xiàn)填到學習紙上!

          學習紙:探尋生活中的“1千克”

          物品名稱

          多少數(shù)量是1千克

          小組活動時,師巡視、指導,尋找優(yōu)秀素材。(素材多種方面,有一個物品,也有多個物品……)

          三、匯報交流,評價質(zhì)疑

          1、班內(nèi)交流——發(fā)現(xiàn)1千克

          說一說,哪些物品的質(zhì)量大約是1千克?(可能會有這樣的填法:)

          學習紙:探尋生活中的“1千克”

          物品名稱洗衣粉食鹽或白糖上好佳糖數(shù)學書……

          多少數(shù)量是1千克1袋2袋10袋大約6本……

          2、評價質(zhì)疑——體會質(zhì)量不變

         。1)瞧一瞧,咱們尋找了這么多的物品,它們各不相同,有的是一個,也有的.是多個,可有一點是它們是相同的,那就是(引導學生回答:質(zhì)量都是1千克)。說的對!只要都是1千克,我們就說談們的質(zhì)量相同。如果質(zhì)量都是2千克呢?(質(zhì)量相同)都是4千克?10千克?……

          (2)1千克鐵與1千克棉花哪個重?為什么?(學生會說:一樣重,質(zhì)量相同。)

         。3)數(shù)學活動:猜一猜:哪些物品的質(zhì)量是1千克?

          將物品裝在袋子里讓學生掂一掂,猜一猜。

          四、抽象概括,總結提升

          1、想一想——深化千克理解

         。1)什么樣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發(fā)現(xiàn)說:如比1袋洗衣粉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反之用克作單位。)

         。2)做一做,課本6頁第二題。

         。3)說一說,關于千克,你了解到了什么?

          2、課內(nèi)小結:

          正如大家提到的那樣,在神奇的動物世界中,我們了解到表示較重物品的質(zhì)量,通常用千克作單位。1千克又叫1公斤(板書:1公斤),可以用“kg”表示。并且借助我們原來的知識,我們知道了1千克=1000克,真了不起!讓咱們一起走進訓練場去接受新的挑戰(zhàn)!

          五、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1、基本練習

          課本第6頁第1題

          找生說說物品的重量。

          2、提高練習

          《同步學習與探究》中“千克的認識》練習題。

          注意:單位換算時,引導學生說一說填寫原因及方法。

          3、開放練習

          了解生活中的秤,看看他們分別秤什么樣的物品,怎樣稱重?

          板書設計:

          千克的認識

          質(zhì)量單位:千克(公斤)kg

          1千克=1000克

          使用說明:

          (一)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力求遵循知識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生認知的規(guī)律,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盡可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踐操作活動,使他們不僅參與了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形成過程,感受了千克的實際重量,同時也感受到了數(shù)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還可以應用于生活的樂趣。

          通過執(zhí)教這節(jié)課,我個人感覺的亮點之處是:

          1、借助知識遷移,理解學習新知

          千克與克的關系,借助于學生原有的知識,既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的自豪感。

          2、建立數(shù)學觀念,強化千克理解

          “千克”的教學,我一改原來稱重的方法,而是利用手中物品的質(zhì)量,讓學生直接建立1千克的觀念,并通過“掂一掂,猜一猜,想一想”等方法,強化學生對千克的理解。并將1千克作為敲門磚,估一估其他物品的質(zhì)量,從而提高學生對千克的理解。

         。ǘ┦褂媒ㄗh

          “千克的認識”是質(zhì)量單位承上啟下的一課,只有讓學生建立起“1千克”的概念,“克和噸”的問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因此要下大力氣幫學生感受“1千克”。

         。ㄈ┬杵平獾膯栴}

          本節(jié)課的設計重點是理解“千克”,還可以利用情景圖的袋鼠問題,將千克與克對比,來凸顯千克的特點。

        【《認識比》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認識比”教學設計04-17

        《認識鍵盤》教學設計06-19

        《鐘表的認識》教學設計06-22

        認識線段教學設計06-22

        “認識直角”教學設計06-08

        “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6-07

        認識負數(shù)教學設計06-04

        《秒的認識》教學設計07-07

        倒數(shù)的認識教學設計11-04

        《認識時間》教學設計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