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審言看不起蘇味道
杜審言(約645年-約708年),字必簡,祖籍襄州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因為先祖曾居京兆長安,《唐才子傳》也稱他為“京兆人”。他對唐代詩歌的發(fā)展,頗多貢獻。
對現(xiàn)代人來說,杜審言這個名字或許有些陌生,但提起他的孫子卻是無人不知,那就是被譽為“詩圣”的唐代大詩人杜甫。 “詩圣”的爺爺自然也不是白當?shù),杜審言對自己的才氣相當自負,不過在別人看來,他足以稱道的倒不是才氣,而是口舌。這讓他在史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跡,但也給他的'人生帶來了可嘆的悲劇色彩。
杜審言出身名門,血統(tǒng)純正,時人流行的俚語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之說,足見其家族的聲望。杜家最有名的先祖是晉朝的杜預(yù),不僅是一位功至封侯的名將,還是一個大學(xué)問家,曾為“十三經(jīng)”里的《左傳》作過注。家族出色的基因和優(yōu)裕的環(huán)境對杜審言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他從小熟讀經(jīng)書,年紀輕輕就名聲在外,《舊唐書》里說他“雅善五言詩,工書翰”。
咸亨元年(670年),26歲的杜審言高中進士,被分配到隰城(治所在今山西省汾陽市)任縣尉。大約10年后,因為頗富詩名,他被召入朝中為官。唐中宗時,杜審言與宋之問、沈佺期、閻朝隱等一起被聘為修文館直學(xué)士(初入館閣負責(zé)校理圖書的官員,位列學(xué)士之下)。
官方規(guī)定,天子宴飲游玩,只有宰相和學(xué)士可以跟從,當時能夠享此榮譽的學(xué)士僅24人而已,杜審言很快就成為其中之一。作為正式的文學(xué)侍從、宮廷詩人,他雖然只是以文華取幸,但因為能在皇帝身邊,所以深為當時人所歆慕。
不過,杜審言更出名的事,并不在于他寫出了讓皇帝賞心悅目的侍御詩,而是他的口無遮攔。
武則天當政時期,杜審言在吏部任?际。按照唐代的考核制度,無論中央或地方官吏,每年都要寫一份“行狀”,也就是寫一份述職報告,交到吏部,詳細記述一年來的功過是非,表明自己的政績。吏部則要由考功郎中和員外郎分別組織人員審閱并朱筆評判,作為對官員考核和升遷任用的依據(jù)。?际沟囊豁椫匾毮埽褪墙o這些述職報告寫評語。
以杜審言的文才,這點小事自然不在話下。有一天,他在一番龍飛鳳舞之后,放下筆感嘆說:“味道必死。”他說的味道,是指蘇味道,時任天官侍郎,是吏部的二把手,相當于今天中組部的常務(wù)副部長。周圍的同事一聽,嚇了一跳,趕緊問:“怎么了,出了什么事情?”杜審言一笑,說:“彼見吾判,且羞死!币馑际钦f,蘇味道如若見了我寫的判詞,自愧弗如,肯定會羞愧而死!
原來時人把杜審言和李嶠、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杜審言對此卻有些看法。四個人中,他只看得起崔融,對那兩個人不大感冒,特別是蘇味道,簡直有點嗤之以鼻。 這次有了機會,當然要好好發(fā)泄一番。
好在蘇味道很堅強,看了杜審言的判詞不以為然,后來不僅寫出了“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正月十五夜》)這樣的名句,甚至還兩度出任宰相。對于杜審言的出言不遜,史書中沒有記載蘇味道對他進行過打擊報復(fù),但要賞識他也實在勉為其難。在吏部待了多年,杜審言官沒見升,還被調(diào)出了京師,幾經(jīng)變遷,“累轉(zhuǎn)”為洛陽縣丞。
坐在洛陽縣矮小的衙門里,遙望京城巍峨的宮闕,杜審言發(fā)出了“還將萬億壽,更謁九重城”(《除夜有懷》)的嗟嘆。然而人生的挫折,并沒有擊倒杜審言的自信,一次,他對人不無輕蔑地說:“吾文章當?shù)们⑺巫餮霉,吾筆當?shù)猛豸酥泵!狈g過來就是,我若寫文章,屈原、宋玉只配替我打下手;我若玩書法,王羲之見了都得北面稱臣。他的話讓人很是無語,后人則就此總結(jié)出一個成語:衙官屈宋。
當初,父母可能就意識到了杜審言這輩子可能耽誤在嘴上,所以給他取名“審言”,期望他“慎于言”,不要因言致禍,但事與愿違,杜審言不僅沒有“審言”,而且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只是他把自己看得老高,并不代表大家的認同,史書給他的評價是:矜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