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信客》讀后感3篇
《信客》一文寫兩代信客的人生,雖帶有較強的故事性,但仍然比較偏重于批判舊社會的人們。所以文章寫信客這個特殊行業(yè)不是目的而主要是為了表現(xiàn)它所影響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一種人性的缺陷。它的批判意識與全文的基調是一致的。讀《信客》,我認為至少有兩點值得重視。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是《信客》讀后感,歡迎閱讀!
《信客》讀后感
今天老師講了《信客》這一篇文章,都后我感觸很深。
科技在日新月異的進步著,信客如同許許多多的職業(yè)一樣,在今天已經(jīng)沒有存在的意義了,于是這個職業(yè)消失了。
但是,曾經(jīng)或者愿意成為信客那樣的人卻沒有消失,他們仍然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萍际窃谶M步,但作為人的一種思想,一種品質的象征的'信客是永恒的,如同儒家的教育一樣悠久,如雷鋒的象征一樣深遠。他們這些人就是我們道德的最高境界,這種品質卻永遠不會想他們曾經(jīng)的職業(yè)一樣消逝,現(xiàn)在,他們仍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默默的奉獻著。
信客的苦是雙方面的,他們賺的錢僅夠糊口而已,但工作卻異常艱辛,往往鄉(xiāng)親們的親戚都不在一個城市,所以要走的路程可想而知,運氣不好,遇到壞天氣,可能難以吃的上飯,這些苦就是來自肉體與物質的;然而收到了如此苦難后的信客們,回鄉(xiāng)卻難以受到鄉(xiāng)親們的安慰,如果有哪家人死了,還得主動去安慰他的家人,任憑別人打罵。更糟糕的是,信客們常常收到鄉(xiāng)親們的無端懷疑,這使本身身體勞累的他們,心也累了。這些痛苦,這些磨難,不是你我所能承受的,然而,信客們都已默默承受,并沒有絲毫怨言。
信客的職業(yè)已經(jīng)逝去,并不再回來,讓我們目送這曾經(jīng)承載過無數(shù)有信客精神的人的職業(yè),但是,也不要忘記,這種精神卻永遠的被刻在了歷史,現(xiàn)在,和將來,是你我都因去繼承和發(fā)揚光大的。
這是給信客職業(yè)的墓志銘,卻不是給信客精神的墓志銘。
《信客》讀后感
信客,是一種職業(yè),在這科技發(fā)展迅速的時代里,已經(jīng)消失了。信客,一種高貴的精神永遠也不會消失。
曾有一次為客戶送給女兒的紅綢,而老信客也要為一遠親送一分禮,就裁下了客戶窄窄的一條紅綢扎禮品,圖個好看。沒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個人給家里帶來口信,說收到紅綢后看看兩頭有沒有畫著小圓圈,以防信客做手腳。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頭,四鄉(xiāng)立即傳開他的丑聞。老信客沒有想到,一個“信”字,竟讓他丟掉了自己一輩子的名譽。而后,他明白了。當他把棒交給年輕的信客的時候,他千叮嚀萬囑咐,做信客,關鍵就是一個“信”字。
然后,每次的風雨中,總會有一個全身濕透了的年輕人,在凹凸的石板路上來回地奔走,懷抱中抱著一個包裹,像孩子般緊緊依偎在媽媽懷抱里,緊緊的,緊緊的.……
讀完此文,我一片迷茫,這樣不堪入目的人生,為何卻還有著奉獻,他的人生值得嗎?
我尋找著答案,他僅僅是為了生存嗎?不,他一無所有,伴隨著他的只是那間破舊的草房。他是為了所有人,為了所有在苦苦等待的人,更是為了擁有誠信。
也許他的付出,往往不被人理解,面對村里人的說長到短,面對那不被人信任的目光,面對世人的唾罵。多少個黑夜,他獨自坐在破草房的燈前,他想念老信客,他明白了老信客的心情,他的心中頓時滿是辛酸與凄涼,誰會注意他?誰會感謝他?凜冽的寒風劃過他的面頰,望著窗高高在上的明月,沒有人,沒有人會相信他,他或許會想念以前的日子,但他明白,“鄉(xiāng)間不能沒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著生死禍福的重擔來回奔忙!蹦且环蓦y忍的孤獨誰會了解?也許他只是一個運輸?shù)慕煌üぞ撸苍S他只是一個小小的信差,可以揮之即來,揮之即去,注定這一輩子孤獨終老,值得嗎?
誰會了解?誰會用心去感受?可他卻依然執(zhí)著,依然堅持……
每一次讀過后,眼簾中,我仿佛有看見了,看見了那個單薄的身影在風雨中來回地奔走,懷抱中抱著一個包裹,像孩子般依偎在媽媽的懷抱里,緊緊的,緊緊的……
《信客》讀后感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總是有著一股力量,讓人深深的沉入歷史,在靈魂的掙扎中體味那獨特而厚重的美!兜朗克肥沁@樣,《信客》也是這樣。
這是關于兩代信客的故事,這是關于信任與不信任的警醒;厮堇闲趴偷囊簧,我看到了他對這份職業(yè)的重視、責任感,甚至是無奈放棄后的深深依戀——在交接信息時的細聲慢氣,在“逼著”年輕信客講各個碼頭的變化后的唏噓聲里。我著實感動,因為,不論從現(xiàn)在還是當時來看,信客絕對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兒,老信客干了一輩子,窮困潦倒,連一個家室也沒有。家中一無所有。沿途投宿,總是揀最便宜的小旅館。吃飯找那種“可以光買飯不買菜”的小店。終年奔波,勞累孤獨,陪伴他的只有胃病和風濕病。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額外的工作,經(jīng)常幫助寫信、譴信。
有時還要充當代理人,某個外出謀生者死去,代表家屬料理后事,收拾遺物;氐郊亦l(xiāng),要通報噩耗,吊唁死者家屬,交出遺物。信客還要遭受無端的懷疑,憎恨和誣陷?梢哉f是身心俱疲的來往于城市和鄉(xiāng)村,做著那個“最敏感的神經(jīng)末梢”。我不禁要想,是什么讓老信客愿意擔當起這份瑣屑和辛苦?這樣的事,放在現(xiàn)代,實在是不可思議。也許,老信客就是我們這個時代丟失的人格。
令我感覺驚訝的是,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任勞任怨、恪守職責的信客,怎么就會栽在那樣一件小事上。第一,信客只是為了圖喜慶,撕了一點布邊。這件事,可大可小,大了說,他的確不應該動托寄的物品,這是信用問題;可往小了說,這個行為,放在平時,就相當于借了別人的肥皂洗了次衣服那樣無足輕重。就事件本身而言,我認為,實在是小題大做。對老信客,我始終覺得這個行為很生活化,很真實。就像天使偶爾偷了一回懶。第二,事態(tài)嚴重化的關鍵,就是上海那邊又派了個人隨后到,關照家里人看布匹頭尾的標記,以免信客動手腳?吹竭@里,我覺得人心啊,實在是——不說險惡吧——太具有防備性了。這個在上海闖蕩的同鄉(xiāng),看來已被城市同化,而信任到了需要被檢驗的時代。
不幸的是,從未犯錯,從被信任的老信客被這突如其來的檢驗難住了。唯剩百口莫辯……第三,最令我心寒的是鄉(xiāng)民的反應。老信客的善良仗義,飽受艱辛,曾經(jīng)帶來的喜悅和希望,全被他們拋到九霄云外,宛若不曾發(fā)生。也許,他們真是鐵石心腸?也許,他們也是值得我悲憫的受害者——突來的證據(jù),把老信客推到了鄉(xiāng)親們的對面,他們那簡單甚至狹隘的心不能接受,就像被最信任的朋友背叛的孩子,有一種近乎偏執(zhí)的怨恨,于是,找來許許多多的回憶做證據(jù)——老信客已經(jīng)干過很多這種事了,他一無所有的家就是通過克扣賺來的!文章剛開篇到這里,我便嘗出彌漫著的諷刺意味。一生的信譽毀于一旦!
老信客失了信譽,懊悔莫及,帶著自殘后的手,獨自到外鄉(xiāng)看墳場。信客的工作由年輕信客來繼續(xù)。而他,只能“躲在山間墳場邊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睜著眼,迷迷亂亂地回想著一個個碼頭,一條條船只,一個個面影”。這是他干了一輩子的事,走南闖北,過山過橋,找尋熟悉的身影,那心情,一如在外風塵苦旅的游子期盼他腳步聲的急切。這算不算“身在曹營心在漢”?亦或是他從來都不曾離開過,年輕信客的腳步就是他的腳步,一次次的重溫漫山遍水的鄉(xiāng)情。年輕的信客謹遵老信客的血的教訓:要誠信!但耿直的`信客因壞了同鄉(xiāng)的“好事”,被發(fā)了財而拈花惹草的同鄉(xiāng)誣告為“私闖民宅的小偷”,將他扭送到巡捕房。這一系列的傷害和兇險令信客心灰意冷,他在老信客的墳前鄭重請求原諒,打算抽身而退?尚Φ氖,嘗到失去的滋味的人們,這才想起他全部的好。后來還請他當教師,死了還有很多人來悼念。我不禁為老信客鳴不平,同樣辛勞一生,這結局卻是慘慘淡淡,是借著信客的光,順便修修他的墳!
這是為什么呢?一個是全身而退,所以“贏得身前身后名”,另一個,是有了污點,從此被放逐,被打入無底深淵,直至被徹底遺忘。他只是個游走于兩地的鄉(xiāng)村信客,他不是民族英雄,死后可以被平反,被悼念,然后永存世人心中,光輝照耀大地。但我慶幸,有這樣一段文字,記錄下了那個年代的那些人,一種原生態(tài)的喜與怒,堅守與不舍。讓我,可以去感受、思考那源于歷史的無奈和無奈背后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