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福利免费观看高清,综合亚洲国产2020,99热只有精品这里,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福利

    1. <address id="kobe1"></address>
      
      
      <td id="kobe1"><tbody id="kobe1"><listing id="kobe1"></listing></tbody></td>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丹書鐵契的出處及成語解釋

        時(shí)間:2022-11-09 10:50:37 成語 我要投稿

        丹書鐵契的出處及成語解釋

          在學(xué)習(xí)、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對(duì)成語都不陌生吧,成語是中國(guó)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gè)整體來應(yīng)用的,承擔(dān)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你知道經(jīng)典的成語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丹書鐵契的出處及成語解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丹書鐵契

          dān shū tiě qì

          【成語釋義】

          丹書:用朱砂寫字;鐵契:用鐵制的憑證。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享受優(yōu)遇或免罪的憑證。文憑用丹書寫鐵板上,故名。

          【成語出處】

          《漢書·高帝紀(jì)下》:“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結(jié)構(gòu)】

          聯(lián)合式成語

          【成語用法】

          作賓語;指古代特權(quán)憑證

          【產(chǎn)生年代】

          古代成語

          【近義詞】

          丹書鐵券

          成語例句

          你就是有丹書鐵契,我也不怕你

          【百科】

          丹書鐵劵(dān shū tiě quàn)俗稱“丹書鐵契”,又名“金書鐵券”、“金券”、“銀券”、“世券”等,省稱“鐵券”。丹書:用朱砂寫字;鐵契:用鐵制的憑證。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享受優(yōu)遇或免罪的憑證。文憑用丹書寫鐵板上,故名。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將鐵卷從中剖開,朝廷和諸侯各存一半。

          【歷史沿革】

          據(jù)考,漢高祖劉邦為鞏固統(tǒng)治籠絡(luò)功臣,頒給元?jiǎng)住暗F券”作為褒獎(jiǎng)。劉邦建立漢王朝后,“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于宗廟”。其中的“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契”,即皇帝與功臣、重臣之間信守的憑證。“丹書、鐵契、金匱、石室”,即以鐵為契,以丹書之,將皇帝與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寫在“鐵券”上,裝進(jìn)金匱藏于用石建成的宗廟內(nèi),以示鄭重和保證“鐵券”安全。然而,最早的“鐵券”并無免罪和免死等特權(quán),僅作為一種加官晉爵封侯的憑證。獲賜鐵券的功臣及其子孫中,不乏獲罪甚至被處死的人。

          北魏時(shí)期,孝文帝經(jīng)常為宗親、近臣頒授鐵券,甚至還出現(xiàn)了大臣向皇帝乞求鐵券,以作護(hù)身之符的現(xiàn)象;隋唐以后,頒發(fā)“鐵券”已成為常制,凡開國(guó)元?jiǎng)、中興功臣皆賜予“鐵券”,連一些寵宦、宦官也有獲得“鐵券”的。而且,從隋代起,“鐵券”上的丹砂填字漸漸改為用金填字,故后世又將其稱為“金書鐵券”。唐代最著名的“錢镠鐵券”,是乾寧四年(897年)唐昭宗頒賜給吳越國(guó)王錢镠的,現(xiàn)仍收藏于中國(guó)國(guó)家博物館。

          “丹書鐵券”有了免死的權(quán)限,最早在南北朝時(shí)期。早期鐵券免死次數(shù)大多在3次以下。從北魏至唐代,免死次數(shù)不斷增加,唐代后期,受賜鐵券者的子孫甚至可以憑鐵券免死1至3次。

          宋代時(shí),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從后周柴家手中謀得皇位,為了安撫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孫,賜柴氏“丹書鐵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家喻戶曉的小說《水滸傳》中所描寫的“小旋風(fēng)”柴進(jìn)家的“丹書鐵券”,確實(shí)有其歷史依據(jù)。

          到了明代,鐵券制度進(jìn)一步完善,明太祖朱元璋從法律上規(guī)范了“丹書鐵券”的頒授對(duì)象,僅限于立有軍功,被封為公、侯、伯的勛臣。明代金書鐵券分為七等,其中公爵分為一等,侯爵分為二等,伯爵分為三等。各等鐵券大小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鐵券高一尺,寬一尺六寸五分。其他各等鐵券大體是每等在高和寬兩方面都遞減五分。最小的伯爵二等鐵券高七寸,寬一尺二寸五分。所有的鐵券都是一式兩件,一件授予獲賜者,另一件藏于內(nèi)府。在需要查驗(yàn)時(shí),只要將它們放在一起,便可真?zhèn)瘟⒈妗?/p>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長(zhǎng)、徐達(dá)、李文忠等34人獲公爵、侯爵封號(hào),并被賜予“金書鐵券”。 明成祖朱棣即位時(shí),幫助他奪取皇位的“靖難”功臣邱福等26人也都被賜予鐵券。

          明末,崇禎皇帝還曾給大宦官魏忠賢的侄子魏良卿頒賜鐵券。

          與唐代的鐵券相比,明代金書鐵券的券文已有明顯變化。一是謀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的次數(shù)較少,子孫不免死。

          【形制演變】

          始于漢高祖,后代沿之。原以丹書于鐵板,故名。涌進(jìn)僅為頒發(fā)給臣下的一種封侯及榮譽(yù)憑證。

          南北朝以后,始具有免罪免死的功用。西魏還密賜予欲歸附者,作為歸附后享有特權(quán)的保證,并聽世相傳襲。

          唐朝在制度上作了明文規(guī)定。形制歷代不一,后世基本上仿唐制。

          金朝鐵券狀如卷瓦,刻字畫欄,以金填之,半予功臣,半留內(nèi)府,以御寶為合。

          明洪武二年(1369)封功臣,因唐制有所損益,形亦如瓦,分七等。公二等,一高尺,廣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廣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廣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廣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廣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廣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廣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所賜功臣履歷、恩數(shù),中鐫免罪,減祿之?dāng)?shù)。封號(hào)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開國(guó)輔運(yùn)推誠(chéng);從成祖起兵者,曰奉天靖難推誠(chéng);余則為奉天翊運(yùn)推誠(chéng)和奉天翊衛(wèi)推誠(chéng)。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頒給功臣,右藏內(nèi)府,有事則合之,以取信。洪武三年,賜鐵券者公六人,侯二十八人;二十五年,改制鐵券,又賜公及故公共八家。永樂初,靖難功臣亦有賜者。

        【丹書鐵契的出處及成語解釋】相關(guān)文章:

        篤新怠舊 的出處及成語解釋04-14

        招是生非的出處及成語解釋04-14

        累足成步的出處及成語解釋04-14

        頭沒杯案的出處及成語解釋04-12

        成語畫地成圖的解釋及出處04-13

        淮王雞狗的出處及成語解釋04-12

        談言微中的出處及成語解釋03-31

        大材小用成語解釋及出處04-10

        心曠神怡成語解釋及出處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