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福利免费观看高清,综合亚洲国产2020,99热只有精品这里,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福利

    1. <address id="kobe1"></address>
      
      
      <td id="kobe1"><tbody id="kobe1"><listing id="kobe1"></listing></tbody></td>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成語外強中干的典故

        時間:2023-08-18 10:16:06 曉麗 語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成語外強中干的典故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成語吧,成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你知道都有哪些經(jīng)典成語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成語外強中干的典故,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成語外強中干的典故

          秦國和晉國之間發(fā)生了戰(zhàn)爭,晉惠公要使用鄭國贈送的馬來駕車。大臣慶鄭勸告惠公說:“自古以來,打仗時都要用本國的好馬,因為它土生土長,熟悉道路,聽從使喚。用外國的馬,不好駕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會亂踢亂叫。而且這種馬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強壯,實際上并沒有什么能耐,怎么能作戰(zhàn)呢?”但是惠公沒有聽從慶鄭的勸說。

          戰(zhàn)斗打響后,晉國的車馬便亂跑一氣,很快陷入泥濘,進退不得。結果被秦軍打得大敗,晉惠公也被秦軍活捉了。

          慶鄭所說的“外強中干”這句話,后來就成了成語!巴狻笔峭獗,表面;“中”是中間,內(nèi)部;“干”是干枯、空虛。用來形容外表強大、實際上內(nèi)部力量空虛。

          和這近似的成語有“色厲內(nèi)荏”!吧笔悄樕系纳裆;“厲”是兇猛;“荏”是軟弱。這句成語是說外表強硬而內(nèi)心膽怯。

          成語出處

          今乘異產(chǎn)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外強中干,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五年》)

          后人據(jù)此提煉為成語“外強中干”。

          成語故事

          晉獻公死后,晉公子夷吾結束逃亡生活,回到晉國繼承王位,成為晉惠公。夷吾逃亡時曾經(jīng)在秦國生活,受到秦穆公的禮遇,而且夷吾最終能夠回國當上國君也是倚仗秦國的軍事力量,所以夷吾在回國之前就答應秦穆公說,若是有一天自己能夠有機會回國當上國君,就把五座城池割讓給秦國,當作對秦國的報答?墒牵奈岙斏蠂蟛]有實踐自己的諾言,而秦穆公并沒有因此和晉國發(fā)生沖突,仍舊在晉國出現(xiàn)饑荒的時候給予援助,幫助晉國渡過了危機。

          后來秦國發(fā)生饑荒,晉惠公卻沒有伸出援手,反而準備進攻秦國。秦穆公為此懷恨在心,后來發(fā)兵攻打晉國,連戰(zhàn)連勝,打得晉國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秦國的軍隊乘勝進入了晉國的韓地,晉國形勢危急。晉惠公決心親自出征,抵抗秦軍。為了便于戰(zhàn)斗,他叫人將自己戰(zhàn)車上的晉國馬換成鄭國出產(chǎn)的名馬,這種馬高大強壯,晉惠公認為用這樣的馬駕車打仗,肯定能夠取勝。

          在一旁的大臣慶鄭看到之后,勸他說:“古代有祭祀活動或打這樣的大仗,一定要用本國產(chǎn)的馬。因為本國的馬在自己的國土上長大,熟悉本國的水土,懂得本國人的心思,因而能聽從本國人的使喚,而且它熟悉本國的道路,所以用它套車,它不會不順從您的意志。”晉惠公聽了,不以為然,一定要用鄭國的名馬來拉車。

          但是慶鄭知道事情的后果很嚴重,就繼續(xù)說道:“您不用本國的馬而改用鄭國的馬,您不熟悉它的性情,這是很危險的。鄭國的馬又高又大,長得也強壯,但是打起仗來就不好說了,一旦遇險受驚,馬的脾氣就會變得乖戾暴躁,難以駕馭。這種馬外表強壯,其實內(nèi)里已氣虛力竭了。若發(fā)生意外,后果不堪設想。那時,要進進不得,要退退不得,后悔也晚了?傊,這鄭馬‘外強中干’,您若真用它駕車,定會后悔。”

          可是,晉惠公還是沒有接受慶鄭的勸告,他一意孤行, 套上鄭國的馬出征了。秦晉兩國的軍隊再度交戰(zhàn)時,震天撼地的喊殺聲使鄭馬受驚失控,晉惠公駕馭不住它們,馬拉著他東奔西撞,一下子陷入了泥濘之中,戰(zhàn)馬狂嘶亂叫,拼命掙扎,結果越陷越深,進退不得。晉惠公無計可施,晉軍因此大敗,他自己也束手就擒,成了秦國的俘虜。

          成語寓意

          晉惠公夷吾背信棄義,以怨報德,引來戰(zhàn)爭是罪有應得。在面臨強敵的時候,他被鄭國馬的外表所迷惑,又不聽大臣慶鄭的勸阻,固執(zhí)已見,終深陷泥淖,成為秦國的俘虜,實屬自取其辱。像晉惠公這樣不仁不義、不辨是非的人,下場通常都會很慘。

          一般來說,外強中干的人骨子里沒什么本事,但外表給人一種強大的假象,一旦要他拿出真學問、真本事來,馬上就會露餡。因此,人們做事情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不能只圖外表光鮮,內(nèi)在的踏實才最重要。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外強中干”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形容外表強壯,內(nèi)里空虛。

          運用示例

          唐·柳宗元《愈膏肓疾賦》:“膚腠營胃,外強中干,精氣內(nèi)傷,神沮脈殫!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八七回》:“他一向手筆大,不解理財之法,今番再干掉了幾萬,雖不至于像從前吃盡當光光景,然而不免有點外強中干了!

          現(xiàn)代·魯迅《致章廷謙》:“其問我何以不罵他者,亦非真希望我罵,不過示人以不怕耳,外強中干者也。”

        【成語外強中干的典故】相關文章:

        成語外強中干的故事05-03

        外強中干的成語故事04-26

        成語典故07-25

        成語典故09-08

        古代成語故事:外強中干09-21

        古代成語歷史典故成語06-17

        成語“卜晝卜夜”的典故08-21

        得魚忘筌的成語典故07-19

        篳路藍縷的成語典故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