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冕是哪個朝代的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號煮石山農(nóng),亦號“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楓橋人,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篆刻家。他出身貧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學成才。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王冕的相關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王冕自幼好學,白天放牛。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后,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后就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里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于是學成了博學多能的儒生。但屢應試不第,遂將舉業(yè)文章付之一炬。
王冕行事異于常人,時戴高帽,身披綠蓑衣,足穿木齒屐,手提木制劍,引吭高歌,往返于市中;蝌T黃牛,持《漢書》誦讀,人以狂生視之。著作郎李孝光欲薦作府吏,冕宣稱:“我有田可耕,有書可讀,奈何朝夕抱案立于庭下,以供奴役之使!”遂下東吳,入淮楚,歷覽名山大川。游大都,老友秘書卿泰不華欲薦以官職,力辭不就,南回故鄉(xiāng)。隱居會稽九里山,種梅千枝,筑茅廬三間,題為“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以賣畫為生,制小舟名之曰“浮萍軒”,放于鑒湖之阿,聽其所止。又廣栽梅竹,彈琴賦詩,飲酒長嘯。
拒絕為官
朱元璋平定婺州,攻取越州,屯兵九里山,聞其名,物色得之,置幕府,授以諮議參軍,未就。元惠宗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以兵請冕為官。冕以出家相拒,并擴室為白云寺。旋卒于蘭亭天章寺。
游歷天下
王冕后來游歷在北方,王冕看到了那些耀武揚威的統(tǒng)治者后,內心怒火更不可抑制,遂賦詩傾泄郁懷:“喚鷹羌郎聲似雷,騎馬小兒眼如電?偸菬o知癡呆相,也逞虛威拈弓箭。老儒有識何以為?空指云山論文獻。君不聞,一從趙高作丞相,吾道凋零如襪線!(《有感》)
他從塞北回大都后,他的愛民族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更鮮明地流露出來,有一天,他畫了一幅梅花,貼在墻壁上,并題詩說:“冰花個個團如玉,羌笛吹它不下來。”(《列朝詩集小傳》)表示自己不愿給外族統(tǒng)治者作畫,對權貴予以無情的諷刺,使見者縮首咋舌,不敢與語,因而觸痛了統(tǒng)治者的瘡疤,他們想逮捕他。他就在至正八年(1348)偷偷地逃回南方(《無聲詩史》、張辰《王冕傳》)。
南歸的途中,又遇黃河決堤,沿河州縣,田園房舍淹沒。而官府不管,百姓只好四散逃荒,好不凄涼。王冕見此光景,自然內心苦楚,就對他的朋友張辰說:“黃河北流,天下自此將大亂,我也只好南歸,以遂吾志!(朱彝尊《王冕傳》、《諸暨縣志》)
這時他聽到他的杭州朋友盧生死在灤陽(河北遷安縣西北),留有二個幼女一個男孩,無人撫養(yǎng),他就到灤陽,安葬了盧生,帶了二女一男回來,留養(yǎng)在家。宋濂的《王冕傳》說有家僮使養(yǎng),實際上就是這幾個人。
路過淮河地方時,又發(fā)表了自己的感想,認為自己孤傲正直的胸懷是和殘酷的現(xiàn)實相違背的。他在《南歸》一詩中寫道:“去歲離南去,今年自北歸。過淮渾酒賤,出水白魚肥。磊落同誰語,孤高與世違。最憐譙國子,潦倒說兵機!
這次游歷,使他更清楚地看破了人情勢利。他知道功名已成鏡中之花,水中之月,便改途易轍,學南陽諸葛亮的耕隱生活,隱居于九里山的水南村,自號“老龍”,把草堂取名“耕讀軒”。白天參加體力勞動,種植稻、粱、桑、麻,晚上作畫,過其“淡泊以明志”的半饑不飽的生活。
家庭生活
王冕做山農(nóng)以后,生活日益窘迫,鄉(xiāng)里人蔑視他,使他心境悲戚不堪,更使他不忍心的,是不能供養(yǎng)父母。他在《自感》一詩中說:“世俗鄙我微,故舊嗤我愚。賴有父母慈,倚門復倚閭。我心苦凄戚,我情痛郁紆。山林競蛇虺,道路喧豺貙。荒林落日陰,羞見反哺烏。烏鴉有如此,吾生當何如?”
不幸他父親在貧病交迫下逝世了,他悲痛之余,仍過其“酸辛甘自愛,襤褸愧妻兒”的生活。他送母親到紹興城里療養(yǎng),他的朋友著作郎李孝光,想薦他為府吏,王冕道:“我有田可耕,有書可讀,豈肯送公文做人家的使喚嗎?”(《諸暨縣志》)再一次拒絕了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他養(yǎng)成了詼諧風趣放誕的性格。他母親想歸故鄉(xiāng),他在《楚辭圖》上看見畫的屈原衣冠,便自造了一頂極高的帽子,一件極闊的衣服,買一乘牛車,載了母親,戴了高帽,穿了闊衣,執(zhí)著鞭子,掛著木劍,唱著山歌,從村上走過,使得一群孩子跟著他笑,他也不在乎地向他們笑(宋濂《王冕傳》)。
他的老師、同鄉(xiāng)王艮,對他的品行很推崇。王艮曾親自登門拜訪過他的母親,后來王艮做了江浙檢校。王冕曾經(jīng)身穿襤褸衣服,腳踏破鞋,去拜望王艮,王艮見到這副樣子,馬上替他洗塵,贈他鞋子,勸他做官,王冕笑而不答,放下鞋子離去(朱彝尊《王冕傳》)。
不幾年,他的母親也逝世了,他悲痛萬分過了三年的守孝生活。
宋濂云:“冕既歸越,復言天下將亂,時海內無事,或斥為妄。冕曰:‘妄人非我,誰當為妄哉!’乃攜妻孥隱于九里山。種豆三畝,粟倍之,樹梅花千,桃杏居其半,芋一區(qū),薤韭各百本,引水為池,種魚千余頭。結草廬三間,自題為‘梅花屋’。”
寥寥數(shù)語,可見王冕平日的言論與當時人們對他的態(tài)度了。在王冕的詩中,時常批評元朝政治的不良,北游歸來后又公開宣傳天下將亂,在朝廷看來一定會認為他是妖言惑眾的人,是不容他存在的。所以他歸家后要隱居九里山,顯然與這類話有關系。
“去城懸九里,夾地出雙溪。長年無客到,終日有猿啼。烏鳶雖見忌,麋鹿自相親!睆倪@幾句詩也可看出,他是因世人見忌而避入山中的。
隱居山林
王冕隱居在山明水秀的老家諸暨楓橋鎮(zhèn)北九里山的水南村。村上共有三戶人家,一年到頭辛苦過活。一條溪水像帶似的流過,挺秀的山巒聳立在屋后,山上竹木茂盛,一片蔥蘢。山光水色相映,景色秀麗,環(huán)境清幽,正如他詩篇中所說:“青山隱隱帶江流,江上軒窗面面幽!彼诖说亍胺N豆三畝,粟倍之,梅千樹,桃杏居其半,芋一區(qū),薤韭各百本;引水為池,種魚千余頭”(《芝園后集》卷十)。王冕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這么一個充滿著詩情畫意的山村中度過的。樸實的生活與清幽的山水孕育了他的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性格,賦予他的詩畫創(chuàng)作以濃厚的生活氣息。
家族歷史
王冕的祖代,原住在關西的王景(函谷關以西)。他的十世祖宗是王德元,在宋朝做清遠軍節(jié)度使的官。王德元有兩個兒子,一是王琪,曾任閬州觀察使;一是王琳,做過統(tǒng)制官。后王琳遷居諸暨,為諸暨始遷祖。
王冕的遠祖,無疑是官僚家庭,但傳到王冕的父親已成為一個一貧如洗的.農(nóng)民。徐顯的《稗史集傳》載:“父力農(nóng),冕為田家子!痹谕趺岬摹吨颀S詩集》中說:“九里先生兩鬢皤,今年貧勝去年多。敝衣無絮愁風勁,破屋牽蘿奈雨何。數(shù)畝豆苗當夏死,一畦蘆穄入秋瘥。相知相見無他語,笑看生前白鳥過!(《九里山中》)“白日力作夜讀書,鄰家鄙我迂而愚。破甑無粟妻子悶,更采黃精作朝頓!(《過山家》)“江南古客無寸田,半尺破硯輸租錢。好山好水難夤緣,荃房日薄蒙荒煙!(《有感》)
從這些詩句來看,他是親身參加各種勞動的,讀書作畫不過是他的一些農(nóng)余活動,而且是為了生活,以賣畫易米糊口和納租付稅,他寫詩作畫自然與一般士大夫吟風弄月、消愁遣恨有所不同。由于他“耕無寸田,牧無風芻”,生活一年不如一年,冬天無棉絮過冬,草屋破漏無力修補,莊稼抗不住天旱,家中破甑無糧,妻子忍饑挨餓,不得已只好采野菜充饑。在此情況下,自己就不得不直接參加體力勞動,蓬頭赤腳,下田耕種,栽植竹、茶、桑、麻及雜糧等來維持生活。對這種貧苦生活的描述,在有關的著錄中到處可以找到。例如在《竹齋詩集》中還有“我窮衣袖露兩肘,回視囊中無一有”的描寫。在《鐵網(wǎng)珊瑚》里有“今年老異于上年,須發(fā)皆白,腳病行不得,不會奔趨,不能諂佞,不會詭詐,不能干祿仕,終日忍饑過”的記載。盡管有此慘苦遭遇,但他寧愿耕作賣畫度日,不愿奔走豪門乞食,充分表現(xiàn)了一個藝術家的堅貞不屈的性格。
人物軼事
僧寺夜讀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jié)摮,坐佛膝上,?zhí)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為通儒。
【譯文】王冕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后,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后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里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于是學成了博學多能的儒生。
千里馬
相傳,他的父母,單生王冕一人,愛他如掌上明珠,他周歲就會說話,三歲能對答自如,到五六歲,認識能力要比一般兒童高,八歲開始入學,成績優(yōu)良,宗族大為驚奇,視為神童,賓客也稱贊他為“千里馬”。
借燈讀書
王冕小的時候,求知欲很旺盛,好奇心也很強。有一天,他的父親叫他去放牛,他把牛放在草地上,自己就溜到私塾里去聽村童讀書,傍晚回來時,發(fā)現(xiàn)牛不見了,被他父親狠狠地打了一頓?墒撬⒉灰虼硕T,過了幾天,他又到廟里坐在菩薩的膝上,借長明燈讀書認字!度辶滞馐贰芬婚_始描寫王冕放牛的故事,也可能是根據(jù)這件事寫的。不過查考有關他的傳記資料,王冕并不曾替別家放牛,也并不是幼年喪父。吳敬梓把王冕寫成幼年喪父,從十歲上雇給人家放牛,經(jīng)過這樣的加工,使王冕作為一個農(nóng)民藝術家形象就更加突出,性格也更鮮明,所以王冕的故事流傳至今,仍然膾炙人口。
自學成材
據(jù)《儒林外史》所說,王冕的學問藝術好像都沒有師承,是個自學成材的人。其實王冕的老師有據(jù)可證的有兩位:一是王艮,一是韓性。王艮諸暨縣人,字止善,尚氣節(jié),讀書務明理,學以致用!爸过S”是王艮歸林后所筑“止止齋”的簡稱。王冕詩集中僅兩題稱人為“先生”,其中之一是《悼止齋王先生》。其中用 “夫何能見紫芝眉”、“回首春風說向誰”等句,上句是用漢惠帝為太子時師事“商山四皓”的故事;下句更表明他曾從學于王艮。
還有位老師是安陽韓姓。全祖望的《參軍王先生冕傳》云:“王冕……貧家兒,竊喜讀書,安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為通儒。性卒,門人視先生如視性!(《宋元學案》卷六十四)!睹魇贰吠趺醾饕灿蓄愃朴涊d。包賚在1935年12月《大公報》所刊《王冕事跡考證》一文中對此提出過懷疑。他說:“王冕是不是韓性的學生呢?如果真是韓性的學生,而且在韓性死后,同學視他如視性,這當然是王冕小史中值得大書特書的大事。……因此我覺得這事還須存疑!逼鋵,韓性是王冕的老師是可以相信的!吨颀S詩集》雖無記述韓性的詩文,但舊抄本后附有韓性的《竹齋記》。另外劉將孫《養(yǎng)吾齋集》卷二十一也記載了韓性為王冕作的《竹齋記》,其中說道:“暨陽王元章以竹名齋,求記于余。余家抵暨陽不百里而未嘗一至其處,不知所以記……”王冕于是取出自己畫的一張蔭蔽著數(shù)間毛竹的茅屋的圖給韓性看,還指著畫說:“是所謂竹齋而求子之記者也,可記以不?”子,為古代對男子的尊稱,也可以特稱老師。從《明史》列傳、全祖望文及《竹齋記》,可以確定韓性也是王冕的老師。